骨與關節病
一、常見骨與關節病
1.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是一種隨年齡老化而發生在關節部位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骨關節炎的形成主要是關節軟骨、韌帶、半月板的退化、磨損、剝脫甚至消失,進而累及骨組織、滑膜、關節囊等結構,引起骨質增生(骨贅)、骨質硬化、滑膜炎、滑液分泌減少等。這種退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積液、畸形和功能障礙。骨關節炎發生于人的負重關節,最常見的為膝關節,其次為髖關節和踝關節,肘關節、脊柱小關節、手指關節等部位也會發生。
骨關節炎對生活影響最為明顯,其早期以疼痛為主,后期是疼痛加功能障礙,影響人的正常行走和生活,嚴重者會導致關節變形乃至壞死,喪失運動功能。負重、天氣變化、運動不當、體重增加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發骨關節炎的發作。目前對于骨關節病尚缺乏真正有效、能逆轉病情的治療方法,但可以延緩、控制病情的發展。
臨床表現:①疼痛。特點是骨關節活動時出現疼痛、酸痛或不適,活動一段時間后癥狀減輕,若劇烈運動或負重后疼痛又加重。還可表現為夜間關節疼痛,稱為“休息痛”。②僵硬。特點是早晨起床后關節運動不利,稱為“晨僵”現象。③腫脹。當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時,可導致急性滑膜炎,關節腔積液,受累關節的腫脹和不適。④運動障礙。骨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軟骨損傷、骨贅形成、滑膜增生、關節積液增加等,必然會影響關節的屈伸運動功能和活動度,特別是當軟骨剝脫、骨贅游離時會“卡住”關節,造成關節絞鎖現象。⑤肌肉萎縮。關節疼痛及行動不利影響了肢體的運動和受力。⑥畸形。由于關節軟骨破壞,使關節受力不平衡,逐漸導致關節破壞和變形。⑦半月板急性撕裂傷,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和積液,關節活動障礙,尤以做上下樓、下蹲起立、跑跳等動作時疼痛更明顯,部分患者有“絞鎖”現象,關節不能伸直,屈伸時可聞及彈響。年齡老化和反復磨損擠壓亦可致半月板損傷,臨床稱之為半月板的慢性退行性損傷、半月板纖維軟骨撕裂,同樣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屈伸受限,上下樓梯時疼痛,或出現“絞鎖”現象和關節彈響。
本病一般是先出現僵硬、疼痛,漸漸無力、遲鈍,日久則變形、腫脹、功能障礙。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可分為關節內和關節外兩部分,關節內的疼痛是以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為致痛源,占多數的關節外的疼痛是繼發引起的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起止點、滑囊、脂肪墊等存在勞損或炎性病變所致。
2.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的主要特征是單位組織內骨礦物質和骨基質、骨膠原蛋白減少,骨的微細結構改變,如骨小梁變細、變稀乃至斷裂,骨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從而發生疼痛甚至骨折的一種慢性全身性骨骼系統“無聲的疾病”。
人類在30歲以前,骨量是逐漸增加的,30歲時骨量達到高峰值,35歲以后骨量逐漸下降,屬于生理性骨質疏松。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女性卵巢早衰、半身不遂、飲酒、運動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都會引發繼發性骨質疏松。另外,消瘦是骨質疏松的獨立危險因素,無論年齡大小,消瘦者肯定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①生理性骨質疏松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由于膠原蛋白減少可出現皺紋增多、中年頭發花白、呼吸不順暢(脊柱變形引起胸廓變形,導致肺活量減小)、駝背(椎體變形后產生壓縮所致)。40歲以后每10年身高降低1cm,按壓棘突隱痛等表現預示已存在骨質疏松。②全身疼痛是病理性骨質疏松最常見、最主要的癥狀,伴隨癥狀可有抽筋、駝背等。由于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導致骨小梁的破壞、消失,以及骨膜下皮質骨的破壞均可引起全身骨痛、腰酸背痛。此外,由于骨質疏松,骨骼的承重能力明顯下降,而肌肉必然承受更多的力,長久存在必然引起肌肉疲勞、勞損,從而產生肌肉及肌膜性疼痛(尤以腰、背部為甚)、疲勞無力或骨贅(骨刺)形成。不及時防治會出現骨折、駝背、腰髖膝關節活動受限,呈現“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的體位。
3.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改變,以單位體積骨量增多為特征。表現為骨密度增高,骨質硬化。組織學可見骨皮質增厚,骨小梁增多、增粗。通常說的“骨刺”是發生在關節部位的一種退行性改變。因其長在關節部位而出現疼痛、僵硬、功能障礙等。醫學上稱為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
另外,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發病機制不同,但它們之間又有相互聯系。老年人同時存在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的情況非常普遍。
二、病因病機
1.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骨關節及軟骨的磨損會逐漸增加。中老年人由于體內雌、雄激素下降,導致成骨細胞逐漸減少;破骨細胞在年老時增多,導致骨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改變乃至斷裂,骨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關節軟骨變薄、變脆和老化。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說明人過四十,骨骼失去腎精的滋養而逐漸退化、衰老。中醫認為腎與骨密切相關,《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腎之合骨也。”《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腎生骨髓”“其充在腎。”即腎藏精,主骨而生髓。清代唐容川的《醫經精義》有“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者骨強”的說法,闡釋了骨之固密和空疏是腎精盛衰的重要標志。腎髓充足,則骨骼生化有源,堅固充實,強健有力。若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養,脆弱無力。腎衰髓枯筋痿,發為骨痿。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和肝關系密切,“乙癸同源”“母子相生”,肝主藏陰而用陽;腎藏真陰寓元陽,只宜固藏不宜泄漏,為陰陽之本。肝腎交融,相互滋養,則腎精充沛,肝血充盛,筋骨健壯。
2.運動損傷 一般平時走路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1~2倍,而跑步、登山、負重、爬樓、踢毽子、跳繩、跳躍、足籃球、羽毛球等高頻率劇烈運動健身,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是平時走路的3~4倍。正常人膝關節骨骼表面包裹一層3~5mm的透明軟骨以保護關節,伴隨年齡增長,軟骨會逐漸磨損變薄,此屬正常生理退變。若過度承重、過度頻繁運動,關節在反復屈伸膝活動中,就會加速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的磨損、退化甚至剝脫,影響關節的正常滑動和穩定,是骨關節炎發生的病因。當這層關節軟骨磨損加重并失去正常彈性和強度或剝脫時,會引起軟骨下骨頭外露,裸露的骨頭有神經支配,從而產生關節疼痛并導致活動屈伸受限,加重膝關節炎。
3.運動不足 骨的密度取決于施加的力(重力、引力),不斷地運動刺激可以增加成骨細胞活性,調節血鈣和骨鈣平衡,使骨形成增加,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預防骨質疏松。缺乏運動就會造成骨鈣丟失,骨量減少。運動減少還會引起肌力減退,進而對骨骼的刺激減少,不僅會加快骨質疏松的發展,還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4.肥胖、超重 肥胖、超重會增加膝關節負荷,引起骨關節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者雄激素減少,雄激素減少又會導致脂肪分解蛋白白介素-6減少而加重肥胖,引起骨質疏松、骨關節炎。
三、自擬健骨湯加減論治
處方:熟地黃30g,補骨脂20g,淫羊藿15g,肉蓯蓉20g,紅參6g,骨碎補15g,葛根30g,蛇床子10g,獨活15g,桑寄生15g,懷牛膝15g,甘草3g。
加減:偏陰虛內熱者去淫羊藿、紅參,加枸杞子、知母、黃柏。偏陽虛加鹿茸、肉桂。
功效:益髓填精,強筋壯骨。
主治:骨關節炎、骨質增生、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
附注:《內經》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痿論篇》曰:“腎臟,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腎主骨生髓,骨的生長、發育、修復都有賴于腎精的滋養和推動,隨著年齡變老,腎氣漸虛,骨失所養,筋骨解墮。“腎者,原氣之所系”。腎精所化之氣為臟腑經絡功能的原動力。腎精不足,氣血化生乏源,不能榮養皮肉、筋骨,不榮則痛。腎氣虛,無以推動血行脈中,則經脈不通;腎陰虛,脈道澀滯,氣滯而致瘀;腎陽虛,不能溫煦推動血液,陽虛生寒,血液凝滯致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膝軟、腰背酸痛、骨痛等癥狀。現代研究同樣發現,腎功能強勁可增加骨的礦物質含量、質量和骨密度。
方中補骨脂補腎壯陽,人參健脾益氣為君,骨碎補、淫羊藿、肉蓯蓉助補骨脂補腎陽之力為臣,熟地黃、枸杞子等補腎填精,甘草調和諸藥為使。人參、淫羊藿、熟地黃有性激素樣作用,淫羊藿對破骨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肉蓯蓉含雌二醇類物質,葛根含有雌激素樣活性的異黃酮成分,能改變骨代謝,促進骨形成,防止骨吸收;葛根素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等功效。蛇床子補腎壯陽,其所含香豆素類成分能抑制骨轉換,促進雌二醇和降鈣素(由甲狀腺細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作用)的合成,有預防和治療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的作用。研究發現,在人骨髓基質干細胞中,衰老可下調人骨髓基質干細胞中1,25-羥化酶的表達及活性,給單純應用維生素D治療骨質疏松提出了新的難題。補腎藥有促成骨作用,能恢復由于衰老所致酶功能喪失而引起的成骨能力不足,促使老年人骨髓基質干細胞的成骨能力“返老還童”;能提高骨細胞增殖分化功能,促進骨細胞增殖能力,改善骨密度、增強抗骨折能力;可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激活小腸Ia羥化酶的活性,促進維生素D轉變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牛膝活血祛瘀,獨活、桑寄生除濕止痛。全方共奏補肝益腎、益髓填精、強筋壯骨、除濕止痛之效。
四、預防與調護
骨與關節類疾病是青年埋禍,老年遭殃,所以骨關節病重在預防,除不可阻止的年齡衰老,從青年時期開始就科學地對骨與關節進行科學合理養護,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自己的關節,才能有效地防止骨與關節病的發生或發展。青中年時期要堅持運動,合理膳食營養,規避危險因素,為一生儲備充足的骨量。步入老年后仍需堅持運動,增強營養,補充鈣和維生素D,隨時防摔,預防骨折。已經發現骨密度低下或患有骨質疏松癥,要適當配合藥物治療,防止骨丟失,降低骨折風險。
1.堅持運動,讓關節活起來。①運動能營養軟骨,并對骨骼產生機械應力(重力和壓力),刺激成骨細胞的活性,使骨細胞生成,促進骨形成和重建并抑制骨吸收,增加骨質水平,骨密度也隨之增高。②運動通過肌肉牽拉骨骼,能促使鈣、錳等礦物質沉著于骨組織,減少丟失,有利于鈣的儲藏和骨質生長,增加骨密度。運動過少,骨組織未受到應有的機械刺激,導致鈣的利用能力降低,骨中鈣質只好游離于血液中,并從腎排泄于體外,長此以往就會產生骨質疏松癥。運動還會增加骨小梁的數量,有助于加強骨小梁應力性排列。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可直接刺激骨組織和骨皮質并增加其營養成分的充分補給。適量運動能促進性激素分泌,促進骨量蛋白合成,有利于鈣的保留和沉積,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使骨皮質增厚。③40歲以上肌肉逐漸減少,如果不運動,肌肉就會逐漸減少或萎縮,關節就會發生僵硬而影響穩定,整體的力量、平衡能力和協調性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對運動、生活、工作能力產生制約,導致各種退行性障礙,引起力量性、協調性、穩定性和敏捷性下降,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和骨折。通過規律性的肌肉鍛煉(如游泳、健步走、平板支撐)能刺激肌肉量和肌肉強度,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力量性、穩定性和協調能力。
2.營養骨骼。飲食營養全面平衡才能保持骨健康,首先需要鈣,在補鈣的同時還要配合下列營養素:①補充鈣的助推劑—維生素D(曬太陽),鈣的有效沉積和轉化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它能促進腸道鈣吸收,減少腎鈣排泄。維生素D可以調節鈣代謝,促使鈣在肌肉的收縮和在神經沖動中發揮作用,使肌肉力量增強。②補充骨骼的混凝土—蛋白質,骨骼中22%的成分都是蛋白質,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和多肽促進鈣的吸收。有了蛋白質,人的骨頭才能像混凝土一樣,硬而不脆、有韌性,才能經受外力的沖擊。③補充骨骼的保衛者—鎂,含鎂高的堅果與豆類有利于鈣的吸收,在新骨的形成中,鎂起到重要作用。骨骼中鎂的含量雖然少,可一旦缺乏,會讓骨頭變脆,更易斷裂。只補鈣不補鎂,會造成鈣流失,引起尿鈣增多,引發骨質疏松和尿路結石。長期缺鎂,還會引起維生素D缺乏,影響骨骼健康。④補充骨骼的添加劑—維生素K,就像食物需要一定的添加劑一樣,骨頭也需要添加劑維生素K來啟動骨骼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骨鈣素,從而提高骨骼的抗折能力,維生素K還能激活成骨細胞活性。如果維生素K攝入過少,就會引起骨質疏松。⑤補充骨骼的穩定劑—鉀,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鉀元素,鉀對于骨骼的生長和代謝是必不可少的,補充鉀能夠防止鈣流失,使骨骼更硬朗。⑥補充骨骼的清道夫—維生素B12,維生素B12是唯一含有礦物質磷的維生素,對維持骨骼硬度起著重要作用,它像“清道夫”一樣,能清除血液中的高半胱氨酸,保護骨骼,防止因為高半胱氨酸過多導致的骨質疏松和骨折。⑦補充富含玉米黃質的玉米、菠菜、橘子、冬瓜等可抑制破骨細胞,維護骨骼健康。⑧增加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食物的攝入,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保護骨關節。
3.戒除煙酒,減少濃茶、咖啡、甜飲料、磷元素、鹽的攝入。①飲酒傷肝,肝細胞大量分解乙醇,會降低維生素D的合成影響鈣吸收;大量的乙醇分解還會加速鎂的排泄;酒中的乙醇可以使體內脂肪酸的合成增加,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酰甘油及磷脂升高,增加血液黏滯度,造成骨微循環障礙,導致骨組織得不到充足營養供應而缺血性壞死。導致凝血收縮時間減少,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股骨頭缺血壞死。②濃茶中的咖啡因影響成骨細胞代謝,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加速骨異化;茶葉中的鞣酸、草酸影響鈣吸收;濃茶中的氟可減少羥基磷灰石的形成,影響骨鈣化;咖啡因可與鈣結合成難溶性螯合物,影響鈣的吸收,還可提高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中磷和鈣的比例為2︰1,保持著動態平衡;磷多了,鈣的吸收就會減少,鈣就不會沉積在骨骼,還會將更多的鈣排出體外。多數甜飲料特別是碳酸飲料,以及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都屬于高磷食物,應避免食用。③攝鹽過多,機體在排鈉的同時會排出鈣,引起鈣流失。④煙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可抑制內分泌激素的分泌,而鈣的代謝、骨的再建都受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等影響。⑤綠葉蔬菜特別是空心菜、莧菜、菠菜、蘆筍、茭白中草酸含量高,草酸在血液中與鈣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草酸鈣,導致鈣不能被機體吸收,草酸鈣在體內各處沉積,沉積在腎就會形成腎結石。食用含草酸高的綠葉蔬菜宜先焯水,可明顯降低草酸含量。
4.控制體重及負重。超重會加重關節軟骨的壓力及磨損,控制體重可以有效降低骨關節軟骨的損傷和破壞。還要避免長期負重、彎腰搬重物和避免單手提重物(背包不要放在胸前,且背包不超過4kg,拎手提包勿超過2kg),以免引起脊柱骨損傷和脊柱側偏。
5.積極治療影響骨代謝的疾病。甲亢、糖尿病、干燥綜合征、多種慢性腎臟疾病導致腎性營養不良,以及胃腸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器官移植等,都會引起骨質疏松。
6.避免長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代謝紊亂,血液黏稠度增加,流通性降低,易造成微循環障礙,引起股骨頭內脂肪細胞栓塞或變性,最終造成骨質疏松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7.穿軟厚底、寬松、輕便鞋,不穿高跟鞋。
8.避免蹺二郎腿,避免跪、蹲、久站、單腿負重、坐矮凳及長時間屈膝動作,以免損傷軟骨。注意關節保暖,氣溫低于25℃會影響各系統功能,女性要避免在寒冷天穿短裙、短褲出行,以免引起骨關節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