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 克
休克是生與死的間生態,屬于中醫“厥證”“脫病”的范疇。
一、病因病機
休克系機體感邪,如溫毒疫癘之氣,或內傷七情、飲食勞倦、大吐、大瀉、大失血、中毒、過敏,或創傷劇痛等致病因素,致邪毒內陷或內傷臟氣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氣機逆亂,正氣耗脫,陰陽之氣驟然不相順接的危重癥。
二、診斷
1.有誘發休克的病因如創傷、出血、中毒、過敏等,及心源性休克。
2.意識異常,表現為煩躁、淡漠、昏迷。
3.脈速超過100次/分,或脈微欲絕,或不能摸到脈搏。
4.四肢濕冷,胸骨部位皮膚指壓征陽性(壓后再充盈時間>2秒),皮膚花紋、黏膜蒼白或發紺,尿量<30mL/h或尿閉。
5.收縮壓<80mmHg。
6.脈壓<20mmHg。
7.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較原水平下降30%以上。
三、急救處理
在西醫急救處理的基礎上針刺人中、涌泉,十宣放血。
四、辨證論治
1.熱厥型(為毒邪內陷,燔灼熱厥,多見于感染性休克)
癥狀:高熱譫語,或見體溫驟降,唇干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結,四肢逆冷。舌質紅絳,舌苔黃燥,脈象弦細數無力[細菌釋放的內毒素引起組織損傷,加重休克及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AODS),應用抗生素后細菌內毒素釋放會更多]。
治法:清熱解毒,生津救脫。
處方(人參白虎湯加味):紅參30g,石膏30g,知母15g,金銀花15g,連翹30g,蒲公英30g,大青葉15g,甘草10g。濃煎兌服安宮牛黃丸。
本方既可協同抗生素發揮抗菌作用,又可抗內毒素,達到菌毒并治。
2.寒厥型(為心腎衰微,陽虛寒厥,多見于久病重病、全身功能極度衰竭所致休克)
癥狀: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唇甲青紫,冷汗不止,神志萎靡,體溫不升,尿量減少。舌淡潤,脈象細微欲絕。
治法:溫陽散寒,益氣救逆。
處方(四逆湯加味):附子10g,干姜10g,炙甘草10g,丹參30g,當歸10g,肉桂5g,生黃芪30g,熟地黃30g,白術15g,紅參(另煎頻服)30g。
3.氣脫型(為心脾逆亂,神陷氣脫,多見于創傷性、過敏性休克)
癥狀: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唇發紺,胸悶氣憋,汗出口張,四肢逆冷。舌淡苔白,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固脫,升陽救逆。
處方(獨參湯加味):人參30g,黃芪100g,枳實30g,炙甘草30g。
4.氣陰兩亡型(為暴然出血,津液大耗,氣陰兩亡,多見于脫水性、出血性、高排低阻型休克)
癥狀:頭暈眼花,神志恍惚,唇面蒼白,手足震顫,汗出肢冷,口干思飲,心悸氣微,尿量減少。舌黯淡無津,脈象細數或虛大無力。
治法:益氣救陰,復脈固脫。
處方(生脈散加味):紅參60g,山萸肉120g,五味子8g,麥冬30g,生甘草10g。急煎頻服。
本方紅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山萸肉斂氣固脫,增強臟器血流灌注。《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斂正氣而不斂邪氣”。二者配伍,補斂固脫,用于治療神氣渙散,元氣欲脫者。
5.亡陽型(為心腎元氣大傷,陰損亡陽,多見于心源性、創傷性、低排高阻型休克)
癥狀:神情淡漠,畏寒身涼,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舌淡潤,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斂陰,回陽固脫。
處方(參附湯):紅參30~50g,附子(先煎)30~60g。濃煎頻服,直至緩解。
方中紅參甘溫,大補元氣;附子大辛大熱,溫壯元陽。二藥相配,共奏回陽固脫之功。《刪補名醫方論》言:“補后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頃刻生陽于命門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