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
心臟性猝死又叫心臟驟停,是循環停止的一種臨終前狀態。一旦心臟停止供血,全身組織特別是腦供血立即中斷,患者會突然倒地,意識喪失,可伴抽搐、呼吸微弱或停止,危及生命。
一、病因病機
1.惡劣情緒刺激因素 WHO統計,80%以上疾病與情緒相關,而心與情緒關系最為密切。中醫在2000多年以前就認識到“心主血脈,血養神,心主神志,神傷心”。現代醫學發現,心臟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意義的泵血動力機,它還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智能器官。中醫認為,心血不足的人感情脆弱,情緒易波動,表現為面色不華、唇爪舌淡、頭暈乏力、心悸失眠、多夢、驚悸健忘、悲傷欲哭、高興不起來等。
2.心源性驟停因素 冠心病、心肌病(梗阻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疾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脫垂、主動脈狹窄導致快速心律失常。
3.非心源性驟停因素 呼吸停止、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藥物中毒、過敏反應、手術、麻醉意外、電擊、雷擊等。
二、診斷
重點觀察三大體征:呼吸、心跳和瞳孔。
1.主要診斷依據 突然意識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
2.次要診斷依據 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皮膚黏膜死灰色或發紺。心電圖呈以下三種類型:①心室停搏,②心室顫動,③心臟電機械分離。
三、急救處理
時間就是生命,在發生驟停后的黃金4分鐘內進行復蘇者可有一半人被救活:而在4~6分鐘開始復蘇者僅有10%的存活率;超過6分鐘者存活率低至4%;10分鐘以后的存活率更低(常溫下心跳停止10分鐘,大腦皮質會發生不可逆損傷)。
1.自救方法 正常人心跳每分鐘60~100次,如果心率太慢,出現黑矇、頭暈等癥狀,為大腦與心臟缺血缺氧的表現,自救方法為立即用力咳嗽以增加胸腔壓力,刺激心臟迷走神經-交感神經興奮以防猝死。
如果心率太快(如心室顫動、血搏不出),表現為心慌、乏力、大汗,眼前發黑、暈厥(腦供血不足)、胸悶、惡心、嘔吐等,自救方法為立即平躺以增加回心血量,讓興奮的交感神經平復以防猝死。
猝死前如果出現胸痛、胸悶或出冷汗等心絞痛、心肌梗死表現者,可視情況含服硝酸甘油;但如果出現心律緩慢、心慌、視物不清、眼前發黑、頭暈等心搏量降低、血壓下降等表現,則禁用硝酸甘油,否則會致心臟及外周血管擴張,致血壓更低而加速死亡。
肥胖、高血壓(50%心肌肥厚)、主動脈瓣膜病變引起心肌肥厚,影響心臟的功能,使其不能舒張、收縮,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猝死者,禁用硝酸甘油,應在室性心動過速發作30秒內在胸骨下1/2,距胸骨20cm處猛擊一拳,把混亂的電流消除,必要時可捶第二拳、第三拳后進行心肺復蘇。
2.公眾及家人急救 公眾及家人遇到患者突然倒地首先要跟患者對話,請他睜開眼睛,判斷患者是否有反應、精神意識;如果患者沒有意識,應繼續觀察10秒,看患者胸腔有無起伏,頸動脈是否搏動,判斷患者是否還有呼吸;如果沒有呼吸,立即呼叫120;施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進行心肺復蘇,一般每30次按壓后行2次人工呼吸,應用體外自動除顫器(AED)除顫,直到醫務人員到達。
3.中醫急救 ①刺激督脈至陽穴(胸7位置,兩肩胛骨下端平行線中點,可用硬幣刺激)可振奮心陽;揉內關穴以改善心功能,保護心肌細胞,緩解胸悶、心慌、氣短。②藥物:生脈注射液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參附注射液10mL小壺注入,每半小時重復1次,至血壓復常。屬于胸痹心痛者,予速效救心丸6~10粒舌下含化。
四、預防與調護
1.避寒保暖。致命的寒冷刺激口鼻黏膜會激活交感神經,引起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造成心肌缺血,冬季從室內到寒冷的室外要注意保暖,應戴口罩、佩戴圍巾,避免寒冷對口鼻黏膜和頭頸部血管的刺激。
2.調暢情志,避免惡劣的情緒刺激。暴怒、緊張、焦慮等惡劣的情緒刺激容易引起心血管(特別是)微血管痙攣,激發惡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
3.避免便秘或增加腹壓的活動引起外周血管壓力及血壓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引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腦出血、主動脈夾層破裂等而致猝死。
4.排尿后副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血壓降低、心率減慢而發生暈厥、猝死,排尿時應高度警惕。
5.清晨6時是交感神經活躍期,最易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及清晨血液黏稠等因素而誘發心肌梗死、腦梗死,引起猝死,要注意清晨起床不能太猛,還要注意飲水。
6.控制體重,避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導致心腦缺氧、交感神經興奮而引起心率加快,引發猝死。
7.避免劇烈運動、過勞、吸煙、飲酒、飲濃茶或咖啡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激發惡性心律失常而引起猝死。
8.有效控制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遺傳性心律失常等基礎疾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應使用置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
9.合理飲食,控制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補充營養心肌的輔酶Q10,常食番茄紅素、Ω-3脂肪酸等有益于心血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