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醫方便覽》由明代儒醫殷之屏撰,成書于明萬歷十年(1582),是一部綜合性臨床方書。時稱“命方甚約,計效最奇,信醫之關鍵也”。
殷之屏,又名殷次臺,為四川遂寧(屬古棠城)人,生卒不詳。由初刻者夏鏜序知,殷之屏“少業儒,有天下之志,時無知遇,乃移其心志于醫”。業醫三十余年,博覽群書,鉆研醫道。嘗苦方帙各持一家,執之漫無要領。一日,閱皇甫氏世傳《明醫指掌圖賦》,慨然其立論詳,括方盡。乃從而折衷之,補偏脫冗,執簡剔繁,論極根源,癥察標本,其處方分類,一皆增損參酌適宜。歷經三載,編成此書。此書總體思路受先儒守約盡博思想影響以及《傷寒指掌圖》《明醫指掌圖賦》的啟發。其自序曰:“醫書浩瀚,學者不便觀覽。每思先儒謂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此非獨入道者為然,雖醫學無不以此為向方者。”首卷列述運氣、經絡、病機、醫旨,病機賦(注明為皇甫中撰);一至四卷,仿照《明醫指掌圖賦》詠注一百個病,先詠病原治法,并逐句作注,各方又列其下,“俾學者熟而誦之,因病以求法,因法以用方,庶乎守約盡博而醫要亦幾矣。書成,因名之曰《醫方便覽》”。
《醫方便覽》共五卷。首卷為總論,包括運氣要略、運氣論、經絡要略、君臣佐使論、醫旨、病機賦。卷一至卷四按內外婦兒各科,共列一百種病證,每種病證先總論其病因病機、證候治法及方劑名稱,次列方劑組成與加減。
《醫方便覽》兩次刊刻,刊刻者均為陜西臨洮府知府。作者殷之屏與初刻者夏鏜均為蜀棠城人,《臨洮府志》載:“知府夏鏜,四川大足(屬古棠城)人,由進士,萬歷六年。”時值夏鏜任臨洮府知府,二人均有醫國醫民之心,因而此書得以官刻。本書第二次刊刻者也是一位臨洮府知府。重刻序由中憲大夫陜西臨洮府知府季佺子夏,于康熙歲次戊午季春之吉執筆。《臨洮府志》載:“知府季佺,直隸真定人,將才,康熙十四年任。”由重刻序得知,為了子弟之好學者,季佺刻板印書,為此在府庫中獲舊版百余頁。詢問舊吏,回答說“此《醫方便覽》舊刻也”。散亂遺失,僅剩下這些。因此命令搜括板示,遂得全書四卷。即付梓工,照原書刻板,兩個多月書成。經過與初刻版對比,補刻版面不足三分之一,字貌粗陋,刻工潦草,有多處隨意改寫,校改之處少,參考價值較小。所以,第二次刊刻是一次補刻,不能算重刻。《醫方便覽》現存初刻本與康熙十七年(1678)殘版補刻本。
本次校注以夏鏜初刻本為底本,以季佺重印補刻本為校本,以《明醫指掌》為參校本,所引諸書為他校本。校勘和注釋的原則是:
1.采用現代標點方法,對原書進行重新句讀。
2.凡原書中的繁體字,均改為簡化字。
3.凡底本中因刻寫致誤的明顯錯別字,如日曰混淆、己巳不分者予以徑改,不出校記。
4.凡異體字、古字、俗字,如查與楂,燻與熏,棃與梨等徑改為簡化字,不出校記。通假字一律保留,并出校記說明本字。
5.對個別冷僻字詞加以注音和解釋。
6.凡底本與校本互異,顯系底本誤、脫、衍、倒者,予以勘正,并出校說明據改、據補、據刪、乙正之版本、書名或理由。若難以判斷是非或兩義均通者,則出校并存,不改原文,或提出傾向性意見。若屬一般性虛詞,或義引、節引他書而無損文義者,或底本不誤而顯系校本訛誤者,則不予處理。凡底本與校本雖同,但據本書體例、文義判定確屬有誤者,亦予以勘正,并出校注明校改理由。若雖疑有誤而難以判定者,則不妄改原文,只出校注說明疑誤之處。
7.因改為簡體橫排,原書中代表上文的“右”字,一律改為“上”字。
8.底本首卷正文前的“蜀遂寧殷之屏集棠城夏暹校正”及其余各卷正文前的“蜀遂寧殷之屏詠注棠城夏暹校正”字樣,每卷終均有“首卷終、×卷終”字樣,今一并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