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醫法征驗錄
  • (清)李文庭
  • 1014字
  • 2020-01-10 11:51:31

凡 例

凡病之大且急者,莫若傷寒。后漢仲景先生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歷兩晉、六朝、唐、宋、元、明及國朝,名賢探其精義,闡其奧旨,無不備載,惟舌論一法頗罕。明嘉靖間太醫院薛立齋著《敖氏金鏡錄》 [2] ,專以舌苔辨證,亦輔翼仲景之一端。己酉歲,高心泉秀東昆仲出其尊人廣州公所藏《醫法征驗錄》二冊,讀之知為云南太和李文庭先生手著,其舌辨一種本敖氏三十六舌之旨,推闡為七十五舌,論證立方,深合仲景之旨,可謂微而顯、約而該矣。名聲不揣固陋,因論中虛實未甚分晰者,別具按語,附平日經驗醫案,先書凡例于首。

舌苔有初病即現者,有病一二日始現者。有薄而轉厚者,病必增;有厚而轉薄者,病必減。白而轉黃、黃而轉黑者,白固屬表,亦有當下者;黃固屬里,亦有不當下者;黑亦有宜下、宜清、宜補、宜溫者,又非審證察脈、細心參合不辨。

是書錄舌共七十五種,附錄二種,共七十七種,外附重舌、木舌、舌衄、舌長、舌短,并補論藥方,以備參考。

舌論中所載脈狀形證,并表里寒熱虛實,其中有未明顯者析之,未詳備者補之,均依傷寒治法。

舌色只論傷寒證治,若深究其旨,凡治風溫、溫熱、濕溫、瘟疫均不外此。

舌色論脈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此明而易曉者。其或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最為難辨。張景岳曰:“于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有實中之虛;于偏弱中略見有力,已隱虛中之實。”必當細審,庶不致誤。

道光二十九年仲夏貴筑王名聲熙和甫識

《得效》曰:舌者,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傍,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下廉泉、玉英。故三經為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郁,則舌腫不能語。至如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涌,脾閉則白苔如雪,腎涸則舌干口燥,視此則知舌之所系不止于心也。至于六淫外襲,如傷寒、瘟疫、溫熱、風溫、濕溫、暑病等候,無不現苔于舌,是舌又主乎五臟六腑也。《內經》曰:心為一身之大主。舌為心官所主,亦心之總司也。故內有一病,必現于舌。雖病在臟腑,各有其經,經雖各殊,俱現于舌。是舌由心而發,其所主實大也,識者當知之。

王名聲再識

[1]凡例:原無此標題,據文中“先書凡例于首”句補。

[2]敖氏金鏡錄:即《敖氏傷寒金鏡錄》。原始于元代敖氏,但其資料不詳,原書僅有舌苔圖譜12幅,后經元代杜清碧整理增加至36幅舌圖。此書初見于明代《薛氏醫案》,但非薛立齋所著。

[3]昆仲:兄弟。

[4]尊人:對父母的敬稱。

[5]得效:即《世醫得效方》,元代醫家危亦林撰。

[6]氣:《世醫得效方》作“所”,當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门区| 武宣县| 安丘市| 庆元县| 买车| 玉门市| 延津县| 南京市| 梁山县| 东安县| 临桂县| 河池市| 万宁市| 团风县| 平顶山市| 泽库县| 灵寿县| 怀柔区| 成安县| 托克逊县| 泸水县| 商河县| 丰原市| 旬邑县| 聂拉木县| 东阿县| 枣强县| 鹤壁市| 榆中县| 阜阳市| 简阳市| 新平| 寿宁县| 双桥区| 安吉县| 普兰县| 龙海市| 文水县| 增城市| 汶上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