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醫法征驗錄》,清·李文庭著,清·王名聲補注。李文庭,清代醫家,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生平不詳。少科舉不第,后從浙人學醫,以《醫法征驗錄》流傳于世。王名聲,字熙和,貴筑(今貴州)人,其他資料不詳。
據高廷瑤序言可知,此書寫成后由于缺乏資財,并未能及時刊行,“欲梓傳之不能也”。其鄉人沙獻如,因憐作者之遺憾,乃抄錄而置于行篋中。高氏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得此抄本,視為珍貴之物,有意刊刻出版。但歷史上并未見到高氏所刊版本行世,據王名聲記載“己酉歲,高心泉秀東昆仲出其尊人廣州公所藏《醫法征驗錄》二冊,讀之知為云南太和李文庭先生手著”可知,高氏并未付梓刊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名聲得此抄本,遂加補注,并附以平日經驗醫案,遂使《醫法征驗錄》得以流傳。
全書共兩卷,卷上論脈,分浮、沉、遲、數脈四門,每門專論一脈,每脈分述兩手寸、關、尺所見該脈及兼脈之主病、病源、治法;卷下論舌苔,分“白苔總論、黃苔總論、黑苔總論”。李氏認為六淫外邪各種病候無不現于舌,根據舌苔辨病,確定用藥是宜下、宜清、宜溫、宜補。李氏本《敖氏傷寒金鏡錄》三十六舌之旨,推闡為七十五舌,王名聲另又附錄兩種,共七十七舌,每種舌象均繪圖示,并補論藥方,使脈、舌、證、方集于一書,于臨證較為實用。
《醫法征驗錄》版本不多。從資料考證看,道光二十九年經王名聲補注而首刊后,光緒二十年又重刊一次。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記載,此書僅存兩種版本,一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現藏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一是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現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成都市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等。此次整理,以協和醫學院圖書館所藏道光二十九年刻本為底本,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所藏光緒二十年刻本為主校本。本書上卷脈學內容,旁校于《內經》《中藏經》以及清代各脈學著作;本書下卷舌苔內容,以清·張登《傷寒舌鑒》(清光緒四年刻本)為參校本。
現將本次整理校注的體例和原則介紹如下:
1.全書文字轉換成簡體橫排,并加新式標點。
2.原書在卷次前有“醫法征驗錄”“太和李文庭先生著”兩行文字,卷末各有“醫法征驗錄卷上終”“醫法征驗錄卷下終”文字,今一并刪去。
3.底本引用他書文句,與原書有文字差異及增減者,視不同情形分別處理。若無含義變化則不出校記;若含義雖有差異而底本無錯誤則保留底本原字,出校記;若引文差異導致語義錯誤,則對底本加以改正,并出校記。
4.書中出現的難字、生僻字詞,均于首見時進行詮注,以后出現者不再加注。注音采用漢語拼音加直音的方法。訛誤字則視具體情況,依據充分者改正并出校記,否則只出校記而不改原文。
5.古字、異體字一律改作規范通行字。部分中醫文獻專用的異體字,則視情形予以保留,不出校記。
6.通假字均于首見時出校記,以后復見者不再出校記。部分中醫文獻習用而含義明確的通假字,不出校記。
7.底本中不規范的藥名予以徑改,不出校記。
8.本書插圖,系據底本復制,原圖中的繁體字一并改為簡體字。
9.底本中表示文字位置的“右”“左”,一律改為“上”“下”,不出校記。底本原作換行標示條目用的“一”字,一律刪去,不出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