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頭部外傷性頭痛
一、概述
(一)定義
頭部外傷性頭痛是指頭顱外傷后出現的頭痛,它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癥狀,也可以和其他癥狀同時存在,例如短時記憶力喪失等。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均可導致顱腦不同程度的損傷,頭痛是顱腦損傷的常見癥狀或其他腦外傷的并發癥。本節主要討論的外傷性頭痛是指損傷后沒有其他嚴重的器質性損傷而以頭痛癥狀為主者,以及其他頭部器質性損傷急性期已過,遺留明顯的頭痛并發癥而需要康復處理者。外傷頭痛的程度與傷勢輕重有密切的關系。頭痛的部位多在受傷局部,也可波及全頭。
(二)病因病理
1.顱內損傷因素 這類腦外傷以器質性病變為主要矛盾,頭痛只是一個癥狀,需警惕頭痛有時是病變惡化的征象,如疼痛伴劇烈嘔吐出現即為顱內高壓的表現。
2.顱外損傷因素 是指局部頭皮組織損傷所引起疼痛、頸椎損傷、頸神經受損,造成一側耳后或枕部疼痛、頸部肌肉持續性收縮而造成的非搏動性頭痛、意外事故(外傷)后精神刺激所引起的官能性頭痛。
3.顱內損傷后遺癥 頭皮裂傷或腦挫裂傷恢復期,由于瘢痕形成,或異物留置在內刺激顱內外痛覺敏感結構而引起頭痛。疼痛部位較局限,常伴局部皮膚痛覺過敏。外傷后神經不穩定性頭痛常見于腦震蕩后遺癥。
4.外傷后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可因外傷累及頸交感神經鏈,導致交感神經失去抑制而引起頭痛。患者敘述一側額顳區的發作性頭痛,伴同側瞳孔改變(先擴大后縮小),眼瞼下垂及面部多汗。
5.外傷后血管舒縮功能異常 外傷后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及精神緊張都會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而引發頭痛。
6.心理因素 頭部外傷后頭痛反復發作而導致長期精神緊張、心情抑郁及顧慮過多會引起頭痛的復發、加重頭疼的程度。
(三)臨床特征
外傷后頭痛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偏頭痛、緊張型頭痛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形式。
1.疼痛部位 頭痛可局限于頭皮損傷區,也可擴散至整個頭、頸部,甚至可累及面部。
2.疼痛性質 頭痛可因肌肉緊張而呈壓迫性,也有因血管頭皮擴張而呈跳痛,絕大多數頭痛為持續性,但是其疼痛強度可以隨時發生變化。頭部震動、俯身、舉重、下墜和受到聲光刺激時,頭痛可有加重的趨勢。另外,集中精力亦可引起頭痛加重。有時頭部受傷的同時頸部也受到損傷,導致頸部和枕部疼痛,并隨著頸部活動而導致頭痛范圍擴大或程度加重。
3.并發癥 頭痛可因損傷的性質而表現為不同的并發癥,腦震蕩后遺癥的頭痛,除頭痛外,還有頭暈、耳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精神委靡或情緒易激等癥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頭痛,發作時疼痛明顯,并伴同側瞳孔改變(先擴大后縮小)、眼瞼下垂及面部多汗。精神性頭痛則有精神過度緊張、抑郁等表現。
二、康復評定
詳見本章第二節相關內容。
三、康復治療
(一)康復目標
康復目標主要是解除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二)康復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 疼痛的發作與精神因素有關,常因繁重的學習和工作壓力造成精神緊張、情緒異常及睡眠嚴重不足等引發,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但疼痛卻遷延不愈,為患者帶來較重的精神負擔,所以要理解患者、關心患者的思想變化,同時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以打消患者的顧慮。
2.常用藥物療法 在藥物選擇上多選用非甾體消炎藥,其他可選藥物還包括抗焦慮及抗抑郁藥、調節和改善自主神經功能藥物等。
(1)非甾體消炎藥 可口服塞來昔布0.2g,每日3次;美洛昔康70mg,每日1次。NSAIDs類藥一種無效可換用另一種,一般用于輕、中度頭痛者,部分患者雖有嚴重頭痛但以往發作對NSAIDs反應良好者,仍可選用NSAIDs。該類藥使用時需注意胃腸道和心血管副作用。
(2)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藥物 谷維素10mg,每日3次。
(3)抗焦慮及抗抑郁藥 可選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成人常用量開始每次25mg,每日2~4次,然后根據病情和耐受情況逐漸增至每日150~300mg。其副作用為惡心、嘔吐、乏力、困倦頭昏及失眠等。有嚴重心臟病及青光眼者忌用。
(4)肌松劑 肌緊張者可選用乙哌立松(eperisone)50mg,每日3次,飯后口服。
3.中醫康復療法 可選用針灸進行辨證治療,常選用阿是穴,以及太陽、百會、風池、天柱、合谷、后溪等穴。
4.神經阻滯療法 前頭痛可采用三叉神經阻滯和星狀神經阻滯。后頭痛可采用枕大神經及枕小神經阻滯(方法及操作詳見第三章相關內容)。
(三)預防保健
詳見本章第二節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