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第四章 頭部痛
第一節 頭部痛概述
頭痛指從前額向上、向后至枕部的疼痛,是發生于頭顱內外組織的各種疾病的常見癥狀。很多疾病都可引起頭痛,有些典型的頭痛可反應疾病的性質,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了解頭痛的表現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一、頭部痛的相關解剖
1.顱骨與連結 顱骨由腦顱與面骨組成。腦顱由8塊骨構成顱腔,內容腦組織及頭面部感覺器官。顱腔除血管神經進出的小孔及裂隙外,幾乎是一個密閉的腔隙。因此,顱腔內有出血或占位性病變時,容易導致顱內高壓,引起劇烈頭痛。鼻腔周圍面顱骨有些部位形成含氣空腔的鼻竇(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其發炎堵塞時可產生反復發作的頭痛癥狀。
2.頭部肌肉與筋膜 頭皮與顱頂的骨膜借疏松結締組織相隔,由淺入深分別由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與顱頂肌、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所構成。結締組織中有許多縱行纖維隔將皮下脂肪分隔為許多小葉,小葉中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收縮能力差,血管豐富,故頭頂部傷后容易出血且不易自行止血。豐富的神經分部是神經性緊張性頭痛發生的主要原因。
3.頭部神經組織 頭顱部的神經組織包括顱內的中樞神經、12對腦神經及其分支和頸項部向上延伸的頸神經,這些神經都是頭痛好發的組織。
(1)延髓 延髓內部含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及舌下神經四對腦神經的運動核和終止核及神經束。其中,舌咽神經可因神經脫髓鞘變引起舌咽神經的傳入沖動與迷走神經之間發生“短路”,或附近的腫瘤壓迫等出現舌咽神經痛,是一種出現于舌咽神經分部區域的陣發性劇痛。
(2)腦橋 位于顱底斜坡上,介于中腦和延髓之間。腦橋的功能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已知功能中,位于腦橋上部的色素核(又稱藍斑)由致密的、含色素的神經元組成,此核發出的下行纖維參與調節軀體及內臟活動,也是痛與鎮痛過程中的一個聯系環節。
(3)小腦 小腦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和校正肌肉的緊張度,以便維持姿勢和平衡,使隨意運動順利完成。此外,小腦對一般運動也有抑制和異化作用,對自主神經也有調節作用。
(4)間腦 間腦位于兩大腦半球之間,可分為丘腦、下丘腦、丘腦上部及丘腦底部。由于丘腦和大腦皮質之間有廣泛的往返聯系,感覺功能可能是大腦和丘腦兩者結合起來的功能,而痛覺一類的原始感覺,可能是丘腦的功能。當上丘腦動脈栓塞時,可出現對側半身感覺障礙,痛覺、溫度覺閾提高而致感覺異常。
(5)腦膜和腦脊液
1)硬腦膜 硬腦膜上有豐富的神經分布,主要來自頸交感干和幾對腦神經,這些神經一般隨腦血管而行,特別是小腦幕和枕部的硬腦膜神經最多,寬廣的顱頂相對較少,故頭痛與腦血管有密切的關系。
2)腦蛛網膜 蛛網膜由結締組織構成,是一層很薄的透明膜,如果某種病變擠壓腦組織使腦組織靠近硬腦膜,就會產生摩擦性頭痛。
3)腦脊液 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腦脊液。腦脊液分泌過多、吸收障礙,可形成顱內高壓,產生劇烈頭痛。當某種原因使腦脊液丟失過多,使軟腦膜與硬腦膜相接觸,則可產生嚴重的頭痛。
(6)腦神經 腦神經屬周圍神經,從中樞腦組織發出,左右成對,共12對。其中,臨床較為常見的是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
(7)脊神經頭顱部的分支 腦顱后半部的淺部結構的感覺神經來自于頸神經。主要有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第三枕神經等。這些脊神經受到刺激或激惹后可引起頸源性頭痛。
二、頭部痛的病因
頭痛可以反映顱腦內疾病的存在,一般情況下,可分為功能性因素和器質性因素,多數頭痛并非由單一原因引起,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神經及血管因素 見于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月經期頭痛、絕經期頭痛、椎動脈型頸椎病及其他原因的腦供血不足等。
2.顱內炎癥 見于腦膜炎、腦炎、腦膿腫等。
3.顱內腫瘤 見于腦瘤、神經鞘膜瘤、腦結核瘤及顱內轉移性腫瘤等。
4.其他顱內占位性病變 見于腦囊蟲病、腦血吸蟲病、腦包蟲病及腦膜白血病浸潤等。
5.腦血管病變 見于腦血管意外(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性腦病、腦動脈瘤、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等。
6.頭顱五官病變 顱底凹陷癥、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顳動脈炎,以及眼源性、耳源性、牙源性頭痛。
7.全身疾病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高血壓、心功能不全、中暑、低血糖、貧血、高原病的低氧性頭痛、肺性腦病及尿毒癥。
8.藥物接觸或戒斷 酒精、鉛、一氧化碳、有機磷等中毒,止痛藥、麻醉藥及毒品的戒斷。
9.精神性因素 神經官能癥、癔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