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運(yùn)氣一道

問:甲子年五運(yùn)六氣所在、所宜、處方為對?

對:太極未判之先,則名為混沌,太極既判之后,則氣有陰陽。清陽上積以為天,濁陰下辟以為地,寒暑燥濕風(fēng)火,由是而布于穹窿(99),木火土金水火,于斯而列于磅礴(100),五運(yùn)經(jīng)橫(101)于氣交,至神宰制于橐籥(102)。司天在泉者,即年辰而可考,統(tǒng)運(yùn)主氣者,自支干而乃明。陽年則為于太過,應(yīng)陽道而常饒;陰年則為于不及,應(yīng)陰道而常乏。或天與運(yùn)符,而謂之天符,或歲與運(yùn)會,而謂之歲會。茍三合平治之年,為太一天符之紀(jì)。其平和也,則德化政令,及于物而應(yīng)于人,或過減也,則勝復(fù)盛衰,及于人而見于物。要當(dāng)察其所在而施于藥物,審其所宜而施于方治,和其運(yùn)而調(diào)其化,折其郁而資其源。高者抑之,而不致于太盛;下者舉之,而不致于太衰。使上下而無相奪倫,俾氣運(yùn)而得于平治。自非圣人,存仁民惻隱之心,更相問難,著而為書,則歲之運(yùn)氣何自而明,調(diào)之正味何自而知矣。考之《內(nèi)經(jīng)》(103)有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今觀甲子之年,甲為諸干之先,故天氣始于甲;子為眾支之首,故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而歲紀(jì)始立,君臣答問而氣運(yùn)方明。是歲也,上見少陰君火之司天,中行太宮(104)之土運(yùn),下臨陽明燥金之在泉,以陽干復(fù)遇于陽支,兩陽相配,故為太過之年。經(jīng)曰陽年為太過,正此謂也。土運(yùn)有余,名曰敦阜之紀(jì)(105)。經(jīng)曰:“敦阜之紀(jì),是謂廣化,厚德清靜,順長以盈,至陰內(nèi)實(shí),物化充成,煙埃朦(106)郁,見于厚土,大雨時(shí)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圓,其氣豐,其政靜,其令周備,其動濡積并稸(107),其德柔潤重淖,其變震驚飄驟崩(108)潰。”“其經(jīng)足太陰陽明,其臟脾腎(109),其病腹?jié)M四肢不舉,大風(fēng)迅至,邪傷脾也。”詳此之歲,乃同地者溫?zé)峄擞脺責(zé)嶂帲纹湟粴q之過愆。夫天氣運(yùn)動而不息,則為之客,地氣鎮(zhèn)靜而守位,則為之主,左右間氣,以顯于其間,上下加臨,必布于其內(nèi)。且初之氣,自癸亥年大寒節(jié)寅初一刻交入。甲子年初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110)半,至春分日子丑時(shí)夜半止。上見太陽寒水為之客,下臨木位為之主。地氣遷,燥將去,寒乃始,蟄復(fù)藏,水乃冰,霜乃降,風(fēng)乃至,陽氣郁,民乃周密,關(guān)節(jié)禁固,腰脽(111)痛,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宜用甘熱之藥治其氣爾。二之氣,自春分節(jié)子中之左交入。二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半,至小滿日戌之后四刻止。上見厥陰風(fēng)木為之客,下臨君火為之主。陽氣布,風(fēng)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yīng)榮,寒氣時(shí)至,民乃和,其病淋,目暝目赤,氣郁于上而熱,宜用辛涼之藥治其氣爾。三之氣,自小滿節(jié)亥初一刻交入。三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半,至大暑日酉正止。上見少陰君火為之客,下臨火位為之主。天政布,大火行,庶物蕃鮮,寒氣時(shí)至,民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宜用咸寒之藥治其氣爾。四之氣,自大暑節(jié)酉中之北交入。四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半,至秋分日未后四刻止。上見太陰濕土為之客,下臨土位為之主。溽暑至,大雨時(shí)行,寒熱互至,民病寒熱,嗌干,黃癉,鼽衄飲發(fā),宜用苦熱之藥治其氣爾。五之氣,自秋分節(jié)申初一刻交入。五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半,至小雪日午正止。上見少陽相火為之客,下臨金位為之主。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乃榮,民乃康,其病溫,宜用咸冷之藥治其氣爾。終之氣,自小雪節(jié)午中之右交入。終之氣分,終六十日而余八十七刻半,至大寒日辰正之后四刻止。上見陽明燥金為之客,下臨水位為之主。燥令行,余火內(nèi)格,腫于上,咳喘,甚則血溢,寒氣數(shù)舉,則霿霧(112)翳,病生皮腠,內(nèi)舍于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地將易也,宜用苦溫之藥治其氣爾。由是抑其運(yùn)氣,資其歲勝,折其郁發(fā),先取化源,使暴過不生,茍疾不起。治六氣之藥,已布于前,調(diào)一歲之方,今附于后。

治甲子年五運(yùn)六氣,正一輔二奇方——附子湯。附子為正,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地膽(113)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fēng)、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114)。炮微裂,去皮臍,用一兩,剉。干姜為輔,味辛,溫、大熱,無毒。生犍為川谷及荊州、揚(yáng)州。秦椒為之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炮微裂,用半兩,剉。術(shù)為輔,味苦、甘,溫,無毒。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防風(fēng)、地榆為之使,用半兩,剉。上三味,img6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shí)候。謹(jǐn)對。

【注釋】

(1)問:此題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

(2)右熱而左溫:原作“左熱而右溫”,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下同。

(3)適:《素問·五常政大論》作“之”。意同。

(4)降:原作“奉”,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5)地:原作“天”,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6)問:此題出自《證類本草》卷五。

(7)反:原作“及”,據(jù)當(dāng)歸草堂本及《證類本草》卷五改。

(8)洗滌瘡瘍癰腫:《證類本草》卷五作“洗漆瘡,射癰腫”。

(9)問:此題出自《難經(jīng)·三十三難》。

(10)熟:原作“熱”,據(jù)《難經(jīng)·三十三難》改。“肝熟”同。

(11)問:此題出自《素問·經(jīng)脈別論》。

(12)診病之道……診法也:語出《素問·經(jīng)脈別論》。

(13)脈……瘦人責(zé)沉:語出《傷寒論·平脈法》。

(14)問:此題出自《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

(15)厥:其。

(16)下文:指《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

(17)水氣者……飲水過多所致:語本《類證活人書》卷九。

(18)問:此題出自《素問·脈要精微論》。

(19)二氣:即陰陽之氣。

(20)熙然:溫暖貌。

(21)復(fù):復(fù)卦。為十二消息卦之一,配陰歷十一月,象征一陽始生。

(22)乾:乾卦。為十二消息卦之一,配陰歷四月,象征純陽之時(shí)。

(23)姤:姤卦。為十二消息卦之一,配陰歷五月,象征一陰始生。

(24)坤:坤卦。為十二消息卦之一,配陰歷十月,象征純陰之時(shí)。

(25)日:原作“曰”,據(jù)當(dāng)歸草堂本改。

(26)荄:草根。

(27)甲:植物果實(shí)的外殼。

(28)拆:裂開。

(29)王氏:即王冰,號啟玄子(710—804),曾任唐代太仆令。

(30)陽之動……盛于寒: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31)陰陽……寒暑彰其兆:語出《素問·氣交變大論》。

(32)春夏……陽氣衰:語出《素問·厥論》。

(33)春夏……歸陰為死:語本《素問·方盛衰論》。宜從該篇改為“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

(34)問:此題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

(35)腑臟:當(dāng)歸草堂本作“臟腑”。

(36)焫:指火灸。

(37)下文:指《素問·五常政大論》。

(38)之:《素問·五常政大論》無。

(39)邈:遠(yuǎn)。

(40)問:此題出自《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41)兩儀:指天地。

(42)四大:佛教用語。以地、水、火、風(fēng)為四大,認(rèn)為四者分別包含堅(jiān)、濕、暖、動四種性能,人身即由此構(gòu)成。亦用作人身的代稱。

(43)沛然:盛大貌。

(44)形:原作“如”,據(jù)當(dāng)歸草堂本、六藝書局本改。

(45)陽加于陰謂之汗:語出《素問·陰陽別論》。

(46)地氣……天氣下為雨:語出《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47)論方一道:原作“假令論方義”,據(jù)目錄改。

(48)素問:指《素問·金匱真言論》。

(49)丹砂……而主心:此句不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語見《證類本草》卷一“藥有陰陽配合”掌禹錫引《蜀本》注。

(50)使然:使其如此。

(51)伏:敬辭。以卑承尊之辭。

(52)鱗甲羽毛:分別指魚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

(53)八石:指丹砂、雄黃、雌黃、云母、空青、硫黃、戎鹽、硝石。

(54)五宮:指五臟。當(dāng)歸草堂本作“五官”。

(55)有:當(dāng)歸草堂本作“猶”。宜從。

(56)情:原作“升”,據(jù)六藝書局本改。

(57)天師:指岐伯。

(58)圖經(jīng):即《本草圖經(jīng)》,宋代蘇頌等編撰,已佚。

(59)昔神農(nóng)……疾苦:語見《證類本草·本草圖經(jīng)序》。

(60)藥有……有毒無毒:語本《證類本草》卷一。

(61)良醫(yī)以意量得其節(jié)也:語本《證類本草》卷一。

(62)圣濟(jì)經(jīng):又名《宋徽宗圣濟(jì)經(jīng)》,系宋徽宗趙佶親自編撰,于政和八年(1118)頒行。

(63)元牝:謂天地陰陽。當(dāng)歸草堂本作“玄牝”。

(64)假令二道:原作“假令法”,據(jù)目錄改。

(65)虛勞盜汗候:見《諸病源候論》卷三。

(66)目即:現(xiàn)今。

(67)氣序:節(jié)氣。

(68)品匯:指事物的品種類別。

(69)春胃微弦曰平: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70)脈虛弱……盜汗脈也:語出《諸病源候論》卷三。

(71)盜汗者……陽虛所致:語出《諸病源候論》卷三。

(72)近者奇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73)病成而變……謂之久病:語本《素問·脈要精微論》。

(74)夫血?dú)庹摺寿菀玻赫Z出《諸病源候論》卷三。

(75)久病不已……亡津液故也:語出《諸病源候論》卷三。

(76)奇之不去則偶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77)柤(zhā渣):通“渣”。渣滓。

(78)凝水石:即寒水石。

(79)img7茹:即白狼毒。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月腺大戟和狼毒大戟的根。辛,寒,有小毒。入脾、胃、大腸經(jīng)。破積,殺蟲,拔毒,祛腐,除濕,止癢。

(80)牡蒙:拳參的別名。

(81)傷寒悸候:見《諸病源候論》卷三。

(82)筑筑:跳動急速貌。

(83)惕惕:恐懼貌。

(84)忪忪:驚恐不安貌

(85)假令咳者……脈緊也:語出《傷寒論·平脈法》。

(86)緊為寒:語出《傷寒論·辨脈法》。

(87)而:原脫,據(jù)《諸病源候論》卷七補(bǔ)。

(88)表實(shí):《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作“須表里實(shí)”。宜從。

(89)悸者……自汗出愈:語出《諸病源候論》卷七。

(90)大則病進(jìn):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

(91)上盛則氣高: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

(92)表:《諸病源候論》卷七作“外”。

(93)君一臣二……偶之制也: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94)泰山:原作“太山”,據(jù)當(dāng)歸草堂本改。

(95)馬藺:為鳶尾科鳶尾屬植物馬藺的全草。甘,平,歸腎、膀胱、肝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腫的功效。

(96)犍為:縣名。在四川省樂山地區(qū)。

(97)天鼠糞:即夜明砂。

(98)交趾冤句:古地名。交趾,泛指五嶺以南;冤句,指今山東菏澤市西南。

(99)穹窿:指天。

(100)磅礴:指地。

(101)經(jīng)橫:當(dāng)歸草堂本作“縱橫”。

(102)橐籥(tuóyuè駝月):亦作“橐爚”。古代冶煉時(shí)用以鼓風(fēng)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fēng)箱。此喻指天地之間。

(103)內(nèi)經(jīng):此指《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

(104)太宮:原作“大宮”,據(jù)《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改。

(105)敦阜之紀(jì):原作“厚阜之紀(jì)”,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106)朦:原作“蒙”,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107)稸:原作“結(jié)”,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108)崩:原作“倒”,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109)脾腎:原作“脾胃”,據(jù)《素問·五常政大論》改。

(110)刻:古代計(jì)時(shí)單位。古人以漏壺滴水計(jì)時(shí),一晝夜為一百刻。

(111)脽(shuí):尾椎骨。

(112)霿霧:原作“霧霧”,據(jù)《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改。

(113)地膽:為芫青科短翅芫青屬動物地膽和長地膽的全蟲。辛,微溫,有毒。有攻毒、逐瘀、消癥之功效。

(114)烏韭:為大葉金花草或小野雞尾的別名。均有清熱解毒、利濕、止血的功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休宁县| 昔阳县| 邵阳县| 乌拉特后旗| 乡城县| 济源市| 镇雄县| 新田县| 墨玉县| 通山县| 五河县| 都江堰市| 仙游县| 平陆县| 东乡县| 四会市| 南木林县| 习水县| 东方市| 信丰县| 绥芬河市| 平定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浪卡子县| 黔南| 商洛市| 阿坝| 蒙城县| 安溪县| 汶川县| SHOW| 许昌县| 电白县| 左贡县| 尖扎县| 和平县| 赤城县| 南涧| 广平县| 五原县|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