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序
“中醫”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別于“洋”與“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無奈耳,或亦時人不甘泯沒而特標其猶在之舉也。
前此,祖傳醫術(今世方稱為“學”)綿延數千載,救民無數;華夏屢遭時疫,皆仰之以度困厄。中華民族之未如印第安遭染殖民者所攜疾病而族滅者,中醫之功也。
醫興則國興,國強則醫強。百年運衰,豈但國土肢解,五千年文明亦不得全,非遭泯滅,即蒙冤扭曲。西方醫學以其捷便速效,始則為傳教之利器,繼則以“科學”之冕暢行于中華。中醫雖為內外所夾擊,斥之為蒙昧,為偽醫,然四億同胞衣食不保,得獲西醫之益者甚寡,中醫猶為人民之所賴。雖然,中國醫學日益陵替,乃不可免,勢使之然也。嗚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嗣后,國家新生,中醫旋即得以重振,與西醫并舉,探尋結合之路。今也,中華諸多文化,自民俗、禮儀、工藝、戲曲、歷史、文學,以至倫理、信仰,皆漸復起,中國醫學之興乃屬必然。
迄今中醫猶為國家醫療系統之輔,城市尤甚。何哉?蓋一則西醫賴聲、光、電技術而于20世紀發展極速,中醫則難見其進。二則國人驚羨西醫之“立竿見影”,遂以為其事事勝于中醫。然西醫已自覺將入絕境:其若干醫法正負效應相若,甚或負遠逾于正;研究醫理者,漸知人乃一整體,心、身非如中世紀所認定為二對立物,且人體亦非宇宙之中心,僅為其一小單位,與宇宙萬象萬物息息相關。認識至此,其已向中國醫學之理念“靠攏”矣,雖彼未必知中國醫學何如也。唯其不知中國醫理何如,純由其實踐而有所悟,益以證中國之認識人體不為偽,亦不為玄虛。然國人知此趨向者,幾人?
國醫欲再現宋明清高峰,成國中主流醫學,則一須繼承,一須創新。繼承則必深研原典,激清汰濁,復吸納西醫及我藏、蒙、維、回、苗、彝諸民族醫術之精華;創新之道,在于今之科技,既用其器,亦參照其道,反思己之醫理,審問之,篤行之,深化之,普及之,于普及中認知人體及環境古今之異,以建成當代國醫理論。欲達于斯境,或需百年歟?予恐西醫既已醒悟,若加力吸收中醫精粹,促中醫西醫深度結合,形成21世紀之新醫學,屆時“制高點”將在何方?國人于此轉折之機,能不憂慮而奮力乎?
予所謂深研之原典,非指一二習見之書、千古權威之作;就醫界整體言之,所傳所承自應為醫籍之全部。蓋后世名醫所著,乃其秉諸前人所述,總結終生行醫用藥經驗所得,自當已成今世、后世之要籍。
盛世修典,信然。蓋典籍得修,方可言傳言承。雖前此50余載已啟醫籍整理、出版之役,惜旋即中輟。閱20載再興整理、出版之潮,世所罕見之要籍千余部陸續問世,洋洋大觀。今復有“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之工程,集九省市專家,歷經五載,董理出版自唐迄清醫籍,都400余種,凡中醫之基礎醫理、傷寒、溫病及各科診治、醫案醫話、推拿本草,俱涵蓋之。
噫!璐既知此,能不勝其悅乎?匯集刻印醫籍,自古有之,然孰與今世之盛且精也!自今而后,中國醫家及患者,得覽斯典,當于前人益敬而畏之矣。中華民族之屢經災難而益蕃,乃至未來之永續,端賴之也,自今以往豈可不后出轉精乎?典籍既蜂出矣,余則有望于來者。
謹序。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二〇一四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