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啟蒙集稿
- (清)余景和
- 2030字
- 2019-12-26 11:21:17
校注說明
《傷寒啟蒙集稿》七卷,系余景和注釋柯琴《傷寒論翼》卷下之手稿。書稿完成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未得正式刊行。
余景和(1847—1907),字聽鴻,陽羨(今江蘇宜興)人,晚清名醫,在近代醫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其出身孤苦,孟河名醫費蘭泉見其勤謹,收為入門弟子,成為孟河醫派醫家。其醫德高尚,醫道高深,學驗豐富,于內、外、喉科等均有較深造詣。有《診余集》(又名《余聽鴻醫案》)《外證醫案匯編》《余注傷寒論翼》等書刊行于世。
余景和受費蘭泉先生指教,以《傷寒論》為醫家之正宗,學者之津逮,遂專意于傷寒數種,及讀柯氏《傷寒來蘇集》,只見《論注》《附翼》兩種,條理疏暢,議論明晰,而《論翼》有序無書,心竊疑之。伯祖余葆蕖、堂伯余麓泉為陽羨名醫,數世遺書甚豐,偶檢閱之,有舊抄《傷寒快讀》一冊,實為《傷寒論翼》卷下,內容有“太陽病解”至“制方大法”7篇。余氏于暇時與后輩逐句講解,因其已蠹蝕破碎,有闕字處以己意補綴,門生胡筠青隨講隨錄,未及3月裝訂成帙,可作為柯氏《論翼》卷下之淺解。后又幾經改易。光緒十五年,余聽鴻手訂之書稿即為《傷寒啟蒙集稿》。
本書稿卷一至卷六依次為太陽病解、陽明病解、少陽病解、太陰病解、少陰病解、厥陰病解,卷七為制方大法。余氏推崇柯氏學術思想,但又不拘于柯氏之論,以《內經》理論為依據,綜合多年研讀《傷寒論》諸書的心得,憶先師所講,己所通悟,并結合臨證診治經驗,對柯氏《傷寒論翼》卷下內容依次詳加注釋,特別是對“傷寒最多心病,以心當太陽之位”,后人“惑于傳經之謬”“傳足不傳手之謬”,拘于“七日復傳之說”“仲景立方,只有表里寒熱虛實之不同,并無傷寒中風雜病之分別”“合是癥,便用是方”等柯氏學術觀點,多有發揮。強調仲圣由六經以例百病,汗吐下溫清補六法俱在其中,方雖有一定之章程,病無一定之治法,隨證立方要靈活多變。指出四診不可忽視,臨證體察情由,活潑潑地,目到心到,筆到意到,對陰陽、虛實、正反、真假尤當明辨不惑。本書內容通俗易懂,為學習《傷寒論》入門之書。
《傷寒啟蒙集稿》《傷寒六經病解》《余注傷寒論翼》是同一部書的3個不同傳本。前兩者是后者后3卷的兩部手稿,均以柯氏《傷寒論翼》原文為單行大字,余氏注釋為雙行小字,其紙張、筆體、行款、裝式皆相同。《傷寒六經病解》當是初稿。
《傷寒啟蒙集稿》當是改易后再稿。《余注傷寒論翼》是補入柯氏《論翼》卷上原文后定稿刊行。《余注傷寒論翼》中后補入的這部分《論翼》原文訛誤遺漏頗多,且未加注釋,價值和意義不大。本書稿是余景和畢生研究《傷寒論》、注釋《論翼》最具價值的內容。
此次整理以遼寧中醫藥大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1889)《傷寒啟蒙集稿》稿本為底本,以光緒癸巳年(1893)《余注傷寒論翼》(簡稱《余注》)謝文翰齋刻本為主校本,以遼寧中醫藥大學館藏《傷寒六經病解》(簡稱《病解》)清光緒十五年稿本為參校本。《傷寒論翼》原文以清代乾隆乙亥(1755)刻本昆山綏福堂藏本《傷寒來蘇集·傷寒論翼》(簡稱《論翼》)為主校本。《傷寒論》內容參校2004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明代趙開美翻刻宋版《仲景全書》本。《內經》內容參校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明代顧從德翻刻宋本《黃帝內經素問》、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趙府居敬堂刊本《靈樞經》。
校注整理的具體方法:
1.本書名稱不一,本次整理依從封面,以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國醫籍大辭典》等目錄書一致。刪除每卷卷首“傷寒論翼快讀集”和卷一另貼紙條上的“余注傷寒論翼”等字,以免書名混亂。
2.原稿無序,茲將《余注傷寒論翼》中的余景和自序附于本書前。
3.原稿無目錄,茲據正文提取。
4.作者記于封面,刪除每卷卷首“慈溪柯韻伯先生著”“荊溪余景和聽鴻甫注”等字。
5.原稿卷七附《六經方余論》,是柯氏《傷寒附翼》卷下的一篇,因其不全,且又未加注釋,故刪之。
6.原書稿中單行大字為柯氏原文,雙行小字為余氏注文。茲將大字原文用宋體字單行排列,小字注文用仿宋體單行排列,以示區分。
7.原稿眉批用楷體,前加[批],置于正文相應處。
8.書中引錄文獻,均與原書核對,凡刪節、縮寫而不失原意者,不出校記;有損文義者,酌情出校記。
9.“制方大法”一篇,底本與校本出入之處,均從底本。底本多者,一般不刪;底本少者,一般不補,均不出校記。
10.底本與校本不一,底本無誤或義勝者,一律不出校記;義均可通,但校本義勝者,不改原文,出校記說明校本義勝;難以斷定是非,但校本文義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不改原文,出校記存異;顯系底本訛、脫、衍、倒者,將原文改正或刪補,并出校記。
11.底本中字形屬一般筆畫之誤,徑改,不出校記。如“日”與“曰”、“己”與“已”、“名”與“各”、“炙”與“灸”混淆等。
12.凡屬難字、僻字、異讀字均注音。其難解字、詞酌情出注。
13.底本中的古字,如“差”“內”等,改成“瘥”“納”等通行今字,不出注。
14.底本中的異體字、俗寫字、繁體字,如“鞕”“洩”“蚘”“憹”等,改成“硬”“泄”“蛔”“”等通行正字,不出注。
15.底本中的通假字在首見處出注,并出書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