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2003年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七年制中醫班,畢業后在廣州一家三甲中醫院工作。和不少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一樣,工作后我很快拋棄了中醫,把精力都放在西醫及手術上。但隨著理論認識的深入,技術的成熟,以及經驗的不斷積累,我發現,有一小部分手術是不得不做,別無選擇的,但更多時候手術都不是必要的,甚至是多余的。而且,即使手術做得再完美,也不如通過中藥治愈的好。畢竟,手術會造成創傷,有的創傷永遠無法修復。而手術無法改變患者的體質,治標不治本,難免存在復發的隱患。于是我把丟了多年的中醫撿起來再學。中醫理論很深奧,獨自摸索的過程很艱苦,每取得一個小進步都來之不易。2010年初,科室把我安排到門診工作,我得以從手術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撲到中醫上,加上門診接觸大量的病人,增加了實踐機會,我的中醫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發現,中醫的核心就是對世界萬物氣化關系的觀察,學習中醫的過程,其實就是悟“道”的過程。要悟道,就要修心靜心!帶著追求利益的欲望去學習中醫,只能浮于皮毛的層面。而今有些醫院受利益的驅動,中醫在醫院發展表面欣欣向榮,其實并非如此。醫院給了我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我深懷感激。但我深感在這種環境下,靠個人的摸索已經無法在中醫的精進上再取得進步。深思熟慮之下,經過和家人溝通,取得理解和支持。再與老師再三接觸,取得老師同意后,我于2012年毅然辭職,來到任之堂余浩老師這里,開始了跟師學習的旅程。
余浩老師與我年齡相仿,但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土德尤厚,既有濟世救人之心,又懷中醫傳承之憂。他言傳身教,有問必答,毫無保留,在亦師亦友的學習過程中,我的中醫水平和人格修養在不知不覺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感慨中醫的傳承過于保守,感激于余老師對我的教導,立志于中醫的傳承傳播。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把余浩老師的學術思想結合我個人的思考,記錄成書。以饋師恩,以明吾志。受當年民國名醫祝味菊和徒弟陳蘇生師徒質難之作《傷寒質難》的啟發,本書采用師徒問答的寫作形式,將我們平時跟診所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思考、老師的解答,融合在一問一答之中。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多加指正,以便再版時改正完善。
同時,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張宇、王彩玲等人的熱心幫助,借此致以感謝。
杏林使者:董雪峰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