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之堂師徒問答錄
- 董雪峰
- 1237字
- 2019-12-26 11:18:42
濕熱伴陰虛證的辨治
真是無巧不成書。老師剛講完淮山藥、薏米這個藥對的用法沒多久,就有對癥的患者上門了。
一個31歲的男性患者,雙側耳根、脖子部位疼痛,伴后背酸痛,雙側腎區有空虛感,納差,腹瀉,尿頻,多夢,怕冷。
老師診畢后說:“你這是典型的濕阻陽郁,郁熱傷陰。”患者問老師:“能治得好嗎?”老師信心滿滿地說:“你這個病見得很多了,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能治好。”
不用說,這肯定又是一個很典型的病例。我連忙過去把脈,發現患者脈偏沉,雙關尺脈大,脈氣濡弱,而寸脈卻細而弦硬。
然后再看舌頭,我在看舌頭的時候,老師在一旁解釋:“舌苔黃膩是濕熱的表現,舌偏胖大,部分舌質偏白是脾虛有濕的表現。而部分舌質偏紅,舌苔有剝落現象,舌底顏色偏紅,則是郁熱傷陰的表現。再結合脈象,就可以斷定是濕阻陽郁,郁熱傷陰。”

典型的濕阻陽郁,化熱傷陰舌象 (見彩圖2、彩圖3)
我問老師:“他舌下靜脈曲張也挺明顯的,說明有瘀血吧?”
老師答道:“不一定,有可能是水濕郁閉三焦氣機導致的。所以這種情況不用急著用活血化瘀藥,應該先祛濕通陽,令三焦氣機通暢后,瘀阻自然可以減輕。”
濕阻陽郁證患者多以頭暈、疲倦乏力、腰腿疼痛、皮膚疹癢等癥狀為主。這個患者的癥狀卻很特別。“那患者的癥狀怎么解釋呢?”我問老師。
老師解釋:“水濕之氣生于脾胃,流散于膀胱經及三焦經。水濕盛于脾胃,因此患者納差,腹瀉。”
“脾虛濕盛,脾不化濕,水氣下注于膀胱,但是膀胱陽氣又被水濕郁閉,不能溫化水氣,因此尿頻。臨床上,我們見到的尿頻患者很多都是脾虛濕阻陽郁證,這種證型的尿頻用健脾化濕、升陽解郁的方法治療,效果就很好。而不能盲目用溫陽藥,否則會適得其反。”
“手少陽三焦經過雙側脖子,循耳后行走,濕郁三焦,因此患者雙側耳根以及脖子疼痛。而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為手足同名經,兩者同氣相求,因此患者多夢。”
“足太陽膀胱經行于腰背,也主水濕,因此患者腰背酸痛。”
“那雙側腎區空虛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說明有腎虛存在呢?”
“不是腎虛,”老師回答道,“這是因為水濕郁閉陽氣,陽氣不能灌注于腎區導致的。就像有的濕阻陽郁、陽氣不升的患者會覺得頭部有空虛感一樣。這可不能搞錯了。否則,把滋補腎精的藥用上去,濕濁更重,陽氣更郁,癥狀反而會加重。”
老師說完后,開始處方:
淮山藥40克 芡 實20克 炒薏米20克 當 歸15克 升 麻6克
珠子參15克 葛 根20克 羌 活3克(后下) 白 術10克 蒼 術10克
黨 參30克 炙甘草8克 茵 陳10克 黃 芩12克 知 母10克
苦 參10克 豬 苓10克 澤 瀉10克
方子以當歸拈痛湯打底升陽除濕。加珠子參加強透發郁熱。用淮山藥、炒薏米、芡實健脾化濕,養脾陰,斂脾腎之氣。其中一味芡實,生長在水中,其與金櫻子同用,名為水陸二仙丹。故人又稱其為水中精。《神農本草經》謂其:“味甘,平。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他藥性平和,善入脾腎兩臟,能健脾養陰止渴,斂固脾腎之氣的同時又能化濕,一藥多能,利濕而不傷正氣,斂氣而不礙運濕,實在是治療脾虛濕盛的良藥,唯一不足的是藥性平和,取效較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