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黃帝素問(1)

陰陽應象大論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注: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腎氣大衰,而陰事痿矣。九竅為水注:之氣,精水竭而精氣衰,則九竅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

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注: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資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陽病則中焦之汁竭,無以奉心神而化赤,則血虛矣。水谷之精,脾不能轉輸于五臟,則腎無所藏而精虛矣。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病本于二陽而發于心脾也。精血兩虛,則熱盛而生風,風熱交熾,則津液愈消竭矣。火熱爍金,而傳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蓋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注:三陽者,太陽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從之,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此皆太陽筋脈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而經脈發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熱之在上在表,而漸為癰腫、痿厥、頹疝之在內在下也。太陽之經氣生于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氣化則出。太陽之氣病熱于表,傳入于里,則水津枯索而澤竭矣。頹疝小腹控卵腫痛,所謂膀胱疝也。蓋始病標而及本,始病氣而及經與筋也。)

診要經終論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厥陰經之所敗也。

(注: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遺溺,肝氣下泄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厥陰之所敗,經氣之所終也。)

熱論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注:厥陰木火主氣,故煩滿。脈循陰器,故囊縮。傷寒之邪,為毒最厲,故曰大氣。十二日邪氣漸衰,則正氣漸復矣。)

其病兩感于寒,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見少陽之耳聾,厥陰之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谷氣絕也。不知人者,神氣傷也。此臟腑皆病,榮衛不行,故經氣終而死也。)

風論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注:風邪干腎,則水氣上升,故面痝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腎主藏精,少陰與陽明會于宗筋,風傷腎氣,故隱曲不利。水氣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五臟生成篇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注:四肢汗出當風,則風濕內乘于脾,而為積氣。蓋風木之邪,內干脾土,濕與陰土同氣相感,故留聚而為積也。脾氣不能灌溉于四旁,則逆于中而為厥氣矣。名曰厥疝者,氣逆而痛也。)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注: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而腎脈堅大也。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也。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腎臟寒水主氣,亦同氣相感也。)

脈要精微論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注:諸急為寒。心為陽臟而畏寒,故脈急。心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脈見于臟而形見于腑也。)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注:寸為陽,沉為陰。寸口脈沉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于里陰。陰陽相乘,故主寒熱。陽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脈急曰疝瘕,少腹痛。

(注: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

大奇論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注:大則為虛,急則為寒,沉為在下在里,故皆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氣上搏于心,故心脈搏而滑急也。肺脈浮而反沉搏,是肺氣逆聚于內而為肺疝矣。瘕,假也,假物而成形。疝字從山,艮止高起之象。故病三陽之氣者為瘕,三陰之氣者為疝。)

脈解篇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疝少腹腫也。

(注:厥陰木火主氣,故主于三月、四月之交。三月陽盛之時,而厥陰主氣,故為陽中之陰。邪為陰氣也,厥陰之氣在內而未得盡出,故為?疝腹腫也。)

所謂?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注:陰亦盛者,厥陰之氣亦盛于外而脈脹不通,故?癃膚脹也。?癃疝者,陰器腫而不得小便也。)

痿論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

(注:思想無窮,所愿不得,則肝氣傷矣。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意淫于外則欲火內動,入房太甚則宗筋縱弛,陰痿白淫,乃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傷肝,兼之使內,入房之太甚也。)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注:陽明,為水谷血氣之海。五臟六腑,皆受氣于陽明,故為臟腑之海。宗筋者,前陰者。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諸筋皆屬于節,主束骨而利機關。宗筋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故諸痿獨取于陽明。)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

(注:沖脈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滲灌于溪谷之間,與陽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則傷沖任,血瀉不復而須不生。)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注:少陰、太陰、陽明、沖、任、督脈,總會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復會于氣街。氣街者,腹氣之街,在沖脈于臍左右動脈間,乃陽明之所主,故陽明為之主也。)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注:陽明為水谷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躄矣。故諸痿獨取陽明。)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注:陽明為水谷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躄矣。故諸痿獨取陽明。)

厥論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注:宗筋根起于胞中,內連于腎臟。陰陽二氣,生于胃腑,輸于太陰,藏于腎臟。太陰、陽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于前陰之間。)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注: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其下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是以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筋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其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胻,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注: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熱而痛,溲出淫濁也。蠱,言陰邪居下而壞事之極。)

骨空論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注:七疝者,其病各異,其名不同。瘕者,假血液而時下汁沫;聚者,氣逆滯而為聚積也。沖脈之血氣,散于脈外之氣分,故病則逆氣里急。)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

(注:其脈從少腹直上貫心,故沖心而痛。繞于前后二陰之篡間,故不得前后而為沖痛之疝。)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滑則病脾風疝。陽明滑則病心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注: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氣病之謂。疝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所謂風者,熱所生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注:丑未之歲,太陽在泉,寒淫于下,則膀胱與腎受之。膀胱居于少腹,故少腹痛。腎主陰器,故控引睪丸。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絡心,故引腰脊。腎脈絡心,故上沖心痛。心主血而寒氣逼之,故血見嗌痛頷腫,乃小腸經病。小腸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臟火腑而然。)

陽明司天,丈夫?疝,婦人少腹腫。

(注:?疝少腹腫,皆肝經之病。)

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

(注:此亦厥陰之病也。)

陽明之勝,清發于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疝,胷中不便,嗌塞而欬。

(注:金氣寒肅,故清發于中,金勝則木氣受虧,故為脅痛?疝。)

太陰在泉,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注:主勝則寒氣逆滿者,水淫而上乘于土也。四之客氣,乃厥陰風木,食飲不下。甚則為疝者,濕氣上逆而病及厥陰之經也。)

五常政大論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胸中不利,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注:胸中不利,水氣上逆也。陰痿者,腎氣衰于下也。夫陽氣生于腎陰,而運用于膚表。腎氣大衰,故陰器不起不用。)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滑甚為?疝。

(注:大主肝氣盛。陰縮?疝,肝氣逆于下也。)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癃,濇甚為腸?,微濇為內?,多下膿血。

(注:脾為陰濕之土,濕熱則為疝?。虛而有寒則為腸?。脾臟多血少氣,故下膿血。)

腎脈滑甚為癃?,大甚為陰痿。

(注:腎有熱則為睪丸腫。?痿者,陰器痿而不舉也。)

經脈篇

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是主肝所生病者,狐疝。

(注:腰痛不可以俯仰,蓋厥陰從少陽中氣之化,厥陰之化氣病也。?疝少腹腫,皆厥陰之本氣病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注: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于肝脈,肝臟之氣合于筋也。聚于陰器者,脈氣之會于宗筋也。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于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經筋篇

手少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注:手少陰其病在氣而為經筋之病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縱不收。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能伸。蓋少陰本陰而標陽,故有寒熱陰陽之證,少陰之從本從標也。少陰主氣,故為季冬之痹。)

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其病陰器不用,傷于內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氣原缺,據《靈樞》經筋補。

(注:陰器乃宗筋之會而主筋,故連絡于三陰三陽之筋也。其病為陰器不用。傷于內則陰痿不用,傷于寒則陰器縮入,傷于熱則陰挺不收。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故有寒熱之分。夫金氣之下,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厥陰之木氣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陰之氣也。)

五味論篇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注:陰者前陰。積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蓋足厥陰肝經,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士人有傷于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注: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而不復上榮于唇口,故須不生。此因割去前陰,而傷其先天之精氣也。)

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注:天宦者,謂之天閹。不生前陰,即有而小縮,不挺不長,不能生子,此先天所生之不足也。其沖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刺節真邪篇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注:莖垂者,乃宗筋之會。腎者,胃之機關,主受藏津液。夫腎臟所藏之津液,從宗脈而上濡于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本神篇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動中則傷肝臟所藏之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蓋肝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志傷則不能處事精詳矣。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臟氣傷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肝主筋而脈絡陰器,陰縮筋攣脅骨不舉,情志傷而及于形也。)

本臟篇

耳后陷者腎下,腎下則為狐疝。

(注:狐疝者,偏有大小,時上時下,如狐之出入無時,此腎臟之疝也。)

金匱要略(漢 張機)

陰腫濕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陰吹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

食忌

魚無腸膽者不可食。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陰蝕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中藏經(漢 華佗)

卵縮

脾中寒足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其舌強語濇,轉卵縮,牽陰股中引痛。

驗病生死

凡病舌卷卵縮者死。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疝脈

左手寸口陽絕,則無小腸也。六日死。病則臍脾小腹中有疝瘕也。

千金方(唐 孫思邈)

陰?

?有四種:有腸?、卵脹、氣?、水?。腸?、卵脹,難瘥。氣?、水?,針灸易治。

妬精瘡

有人自少至長,陰下常有干癬者,宜依癬方主之。有五勞七傷而得陰下癢濕,搔之黃汁出者,宜用補丸散主之,仍須敷藥治之。亦有患妒精瘡者,以妒精方治之。夫妒精瘡者,男子在陰頭節下,婦人在玉門內,并似疳瘡。作臼齊食之大痛,疳即不痛也。

跌陽脈滑而數,法當下重。少陰脈滑而數,婦人陰中生瘡。

活人書(宋 朱肱)

囊縮

傷寒六七日,煩滿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此足厥陰肝經受病也。

脈浮緩,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脈俱沉短者,必是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

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也。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于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脾胃脈,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客,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濟生方(宋 嚴用和)

七疝

巢氏云:疝者痛也,皆由榮衛虛弱,飲食寒溫不調,致風冷邪氣,乘虛入于腹中,遂成諸疝。發則小腹疼痛,痛或繞臍,或逆上搶心,引心背痛。甚則手足厥冷,自汗嘔逆,或大小便秘難。大抵諸疝之脈當弦緊。蓋弦者寒也,緊者痛也。疝有七證,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附疝、狼疝是也。何以言之?厥疝則心痛足冷,食已則吐;癥疝腹中氣乍滿,氣積如臂;寒疝因寒飲食,卒然脅下腹中痛;氣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盤疝腹中痛引臍旁;附疝腹痛連臍下有積聚;狼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諸疝不愈,邪氣留滯,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或右,脅下有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盤,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嗜臥,飲食不為肌膚,或腹滿嘔泄,或遇寒則痛。其脈厥而緊,浮而牢,皆積聚之脈也。但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不可治。

陰?

夫陰?之證有四種:一曰腸?,二曰氣?,三曰卵脹,四曰水?是也。《圣惠》云:腎氣虛,風冷所侵,流入于腎,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云:陰?屬肝,系宗筋,胃陽明養之。考之眾論,俱為至當。多由不自衛生,房室過度,久蓄憂思恐怒之氣,或坐臥冷濕處,或勞役無節,皆能致之。病則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多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大抵卵脹、腸?皆不易治,氣?、水?灸之易愈也。又有小兒有生以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治法,橘核丸用之屢驗。

瘡瘍全書(金 竇漢卿)

腎癰

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氣疾,及感冒寒濕氣,辛勤;少壯為因房事所得。初起陰囊赤腫,身發寒熱,攻水道、歸來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寬不急,可用敗毒散加入當歸須、川楝子發散。用手按之急脹似火之熱,急用陰囊毒之藥治之,更服黃礬丸。

倘或開刀,須待其熟,以油頭繩扎住腎子,以小刀開海底穴,其膿血即流盡矣。外貼金絲等膏。少勞戒色,并避湯火風氣及諸毒物。

陰囊毒(即外腎癰)

此證因肝經濕熱不利,遂流毒于膀胱腎經,感冒寒暑邪氣,偏盛于陰之經絡,以致血氣凝聚,寒濕不散,陰囊上腫而痛,或潰爛皮脫,腎子懸掛,宜用瀉肝清熱湯服之,外用鐵箍散圍之。

此證腐壞,急用烏金散敷之。或潰爛,飲食少思,日晡發熱,急服加味小柴胡湯。痛甚加黃連,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口渴加天花粉、麥門冬、五味子。

陰蝕瘡

陰蝕瘡之生,皆由臟中虛怯,腎氣衰少,風邪入腑,毒惡損傷榮衛,或與有毒婦人交接,不曾洗凈。故時痛時癢,以漸成竅作疳,膿水涌流。若不早治,命亦難保。先用蛇床子、地骨皮、桑槐枝煎湯溫洗,內服清熱消疳解毒湯,外用摻藥。先用金絲膏,后用紫金膏,拔出毒水,易能長肉。

夫陰蝕瘡者,即下疳也。陰汗臊臭,故莖根生疳瘡。乃肝經所屬之分野。

內外蛀疳,身熱,小便濇滯,宜服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車前子。

左右便毒(又名血疝)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兩腿合縫之間。或行路遠涉辛苦,或上或下低閃肭氣,或房事所傷,或男女大欲,不得直遂其志,故敗精滯血,留聚中途;或夢寐之間而不泄,或妄想不能忘情息念,故結成毒。然腎者作強之官,伎巧所出,一有所感,精血凝滯,此證遂生。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乃證之漸也。急服龍膽湯。

小腸流注:

此證受在心經伏熱,結聚成毒也。當用敗毒流氣飲,再服清心流氣飲治之,時服臘礬丸。

河間六書(金 劉完素)

?疝

?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寒極而土化治之,故腫滿。經言丈夫?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其婦人少腹腫,皆肝足厥陰脈之為病。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難經》言五臟皆有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而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欲知何氣為其痛,當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液,一名曰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蟲之食,故名曰蠱也。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

小腸氣

《甲乙經》云:小腸病結于腰,上而不下,痛沖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實丸主之。

陰疝

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腫或痛,腎虛寒水涸,宜瀉邪補脈為治,蒺藜湯主之。

蠱疝

脾風傳腎,一名疝氣,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蠱。《左傳》云,以喪志名為蠱病,乃真精不守也。大建中湯主之。

心疝

心脈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傳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氣逆不順則痛不已,當兼心氣治。不止,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儒門事親(元 張從政)

莖中痛

莖中痛者,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后以淡劑、甘劑分之。

疝本肝經宜通勿塞論

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

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源耳。

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疝,是謂七疝。

俗工不識,因立謬名。

或曰膀胱,或曰腎冷,或曰小腸氣,小兒曰偏氣,立名既謬,并喪其實。

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冷小腸氣,又曰虛寒所致。

其藥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則杜仲、蓯蓉;不附子、烏頭,則干姜、官桂;不楝實、蘹香,則金鈴、補骨脂。

朝吐暮餌,曾無殊效。

三二十年,牢不可去。

間因微病,稍似開通。

執此微芒,浸成大錯。

標既不除,本必歸甚。

處處相傳,曾無覺者。

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通流歸之小腸脬囊。

夫膀胱水腑,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

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

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

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

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

夫肝腎皆屬于下,與沖、任、督相附。

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

專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

且《內經》言: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

而肝專主筋。

睪者,囊中之丸。

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則玉莖無由伸縮。

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

此足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

《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于陰器。

其病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

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于陰器。

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于莖。

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于腎,貫肝絡肺。

心系氣盛,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乃知諸疝關于厥陰,可以無疑。

以脈考之,《素問》云,厥陰滑為狐風疝,少陽滑為肺風疝,太陰滑為脾風疝,陽明滑為心風疝,太陽滑為腎風疝,少陰滑為肝風疝。

凡此六疝,雖見于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

《靈樞》亦曰,心脈微滑為心疝,肝脈滑甚為?疝,腎脈滑甚為癃?。

凡此三臟脈之疝,亦以滑為疝也。

《素問》又云,脈大急皆為疝。

心脈滑,傳為心疝。

肺脈沉,傳為肺疝。

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

王太仆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

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可以溫藥逐之,而不可以溫藥補之。

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

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疝。

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于厥陰部分,然后為疝也。

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

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

又言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沖、任、督俱會于前陰也。

豈不明哉?至如運氣中又言,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少腹控睪。

蓋寒客于小腸、膀胱,則肝木縮而不得伸,此母傳之子也。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疝,婦人少腹痛。

此言肝氣不得上行,為金所抑,鬼賊故也。

又言,太陰在泉,土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此亦言寒客太陰濕土,土不勝水,水傳之肝經也。

又嘗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里。

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經言寒疝。

腹部中行,惟陰交一穴寒疝言,任脈之所發也;關元一穴言暴疝,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也;中極一穴言疝瘕,膀胱之募,亦足三陰任脈之會也;曲骨一穴言?疝,任脈、足厥陰之會也。

其腹部第二行,肓腧二穴言寒疝,沖脈足少陰之會也;四滿二穴言疝瘕,沖、任脈、足少陰腎之會也。

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疝,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氣沖二穴言?疝,莖中痛兩丸寒痛,亦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

其腹部第四行,府舍二穴言疝痛,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也;沖門二穴言陰疝,足太陰、厥陰之會也。

其在側脅者,五樞二穴言寒疝,陰邪上入少腹,帶脈下三寸也。

其在足六經者,足厥陰穴十名,言疝者七,謂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曲泉。

足少陽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謂丘墟穴也。

足太陰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謂陰陵泉也。

足陽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謂陰市穴也。

足少陰穴十名,言疝者五,謂然谷、太溪、照海、交信、筑賓也。

足太陽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謂金門、合陽也。

由是言之,惟厥陰言疝獨多,為疝之主也。

其他經穴,雖亦治疝,終非受疝之地,但與足厥陰相連耳。

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于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郁于此經;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于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于此經。

其病差別如此。

不知世間之方多熱補,信俗方則《素問》、《靈樞》、《銅人》非也,信《素問》、《靈樞》、《銅人》則俗方非也。

嗚呼!余立于醫四十余歲,識練日久,因經識病,然后不惑。

且夫遣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

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干,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后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謂之疝,而曰瘕。

若少年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

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

俗方止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

且肝經乙木也,木屬東方,為心火之母也。

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虛而補之。

《難經》所謂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

此言瀉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

昔審言為蔡之參軍也,因坐濕地,疝痛不可堪,諸藥莫救。

余急以導水丸、禹功散瀉三十余行,腫立消,痛立減。

又項關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動,呼予救之。

余引經證之邪氣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

余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

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陰之二穴也。

殄寇鎮一夫病?瘧發渴,痛飲蜜漿,劇傷冰水。

醫者莫知瀉去其濕,反雜進姜附,濕為躁熱所壅,三焦閉溢,水道不行,陰道不興,陰囊腫墜,大于升斗。

余先以導水百余丸,少頃,以豬腎散投之。

是夜,瀉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

又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水投石。

余以導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

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痛腫皆去,不三日平復如故。

《內經》曰,木郁則達之,謂吐之令條達也。

肝積本當吐,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

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也。

品牌: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
上架時間:2025-08-25 12:45:15
出版社: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灵寿县| 无为县| 米易县| 灵宝市| 五家渠市| 新和县| 梁平县| 南木林县| 朝阳区| 汶川县| 福州市| 搜索| 全南县| 拉孜县| 乐亭县| 新源县| 商城县| 鹿邑县| 大同市| 靖江市| 铅山县| 南岸区| 天峨县| 宜都市| 广元市| 神木县| 洛浦县| 桃园市| 抚远县| 湖南省| 揭东县| 顺义区| 大竹县| 古丈县| 榕江县| 中牟县| 沅陵县| 长沙县| 密云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