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之三

消暑消渴總論

夫消暑者,三陽熱結,清氣不克升于上,濁氣不能降于下,而否泰反來,風寒藏匿于中焦而感之,即為暑也。消渴者,三陰寒蒸,水氣為之浮于表,火氣為之陷于里,而陰陽雜亂,濕熱干涸于丹田而形之,即為渴也。是故消暑之病,長夏濕熱蒸人,外感而內傷,四肢為之困倦,精神為之減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歷節酸疼?;驓飧叨蛏頍岫鵁?,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不思飲食,體虛自汗。宜以香薷飲、消暑益氣、益元、清神等湯以理之。總宜調陰和陽之劑為主也。消渴之癥,酷暑陰寒司令,外熱而中寒,百竅為之盡開,邪感為之易入,正氣受傷,頭痛身熱,心胸煩渴,或飲熱茶而愈燥,或思冷水以解躁,面頰赤而浮,手足冷而滯,彷徨咆哮,身體不寧,宜以蠲渴生津,飲五苓、黃連、地黃等湯以治之,總以滋水濟火之藥為主也。要而言之,皆由手足陽明二經火勝,以血津燥結,相火妄動,濕熱兩蒸,爍石流金,能消萬物。其手陽明屬大腸,居下焦;足陽明屬胃,居中焦。中下二焦火勝,炎則上達,覺心肺二臟,皆乘風寒,故目眩頭疼,口干舌烈[1],遂成消暑、消渴之癥也。所以中焦胃火熱,則多能消谷善食而易饑,下焦膀胱火熱,則二便短澀,多解而難出。奈流俗不知,反用慓悍辛烈之劑,必變而為中滿、鼓脹、噎膈等癥也,可不謹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含山县| 旌德县| 山阴县| 邵阳市| 大田县| 弥勒县| 万荣县| 随州市| 宁强县| 稻城县| 大港区| 南昌市| 治县。| 镇安县| 酉阳| 察哈| 正镶白旗| 枣阳市| 霍城县| 若尔盖县| 四会市| 平阳县| 台北市| 亚东县| 都兰县| 汝南县| 读书| 南充市| 文安县| 内江市| 南通市| 盘锦市| 云霄县| 镇坪县| 依安县| 和平县| 双流县| 浑源县| 正阳县|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