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舌苔湯飲

黃連解毒湯

解毒湯中黃芩真,尤資黃連瀉心經(jīng),加上黃柏與梔子,消煩除毒有神靈。

治傷寒熱結(jié)毒盛,身狂語,神魂不寧,皆服此方。

川連一兩 黃芩五錢 黃柏三錢 黑梔子六錢

水煎,分作數(shù)次熱服。

古制涼膈散

涼膈散中梔子尊,樸硝大黃與黃芩,薄荷連翹同甘草,水煎溫服效如神。

治傷寒一切熱癥,脈實(shí)便結(jié),狂熱煩躁,臥寐不安。

黑梔子一兩 樸硝一兩 連翹三兩 甘草八錢 酒黃芩八錢 大黃二兩 薄荷六錢 淡竹三錢

水煎,每服一兩。

遵古五苓[31]

五苓散中肉桂奇,二苓白術(shù)次相繼,滑石木通同甘草,還加澤瀉效無窮。

治傷寒煩渴嘔吐,惡寒泄瀉,及小便澀者。

肉桂五分 苓茯[32]二錢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水煎,入姜汁、蜂蜜少許,溫服。如口渴甚,加茵陳一錢五分,即名茵陳五苓散。

知母五苓散

知母五苓散希奇,人參知母兩相宜,再加石膏與甘草,粳米同煎功不移。

治傷寒身痛,惡寒熱毒口渴,服之神效。

人參一錢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水煎,熱服。

透頂清神散紅苔

透頂清神散甚佳,牙皂當(dāng)歸救瘟家,細(xì)辛白芷成細(xì)末,鼻中吹入功無涯。

治傷神氣昏沉,關(guān)竅不通,用此吹鼻清神。

牙皂五錢 辰砂二錢 北細(xì)辛三錢 白芷五錢 白當(dāng)歸五錢 滑石三錢

共末,病人先水[33]一口,以藥吹入鼻中,吐去水,噴嚏為度。

梔子豆豉湯

梔子豆豉湯和陽,解煩清神第一方,二味梔子同香豉,濃煎一服效無疆。

治傷寒下解后,或發(fā)汗吐后,虛煩不得眠,心中懊978751323546401010001-Part01-30.jpg ,用此以和陰陽。

黑梔子一兩 香豆豉二兩

水煎,分?jǐn)?shù)次熱服。

古定益元散

治傷寒表里兼半之癥,宜此散以佐之。

辰砂三錢 滑石五錢

共為末,審病用之,姜汁白滾湯下。

遵古和解散

和解散中藁本尋,厚樸陳皮與桔梗,再加蒼術(shù)和甘草,姜棗同煎安神魂。

治傷寒,邪遍六腑,將入五臟之癥,急用此散以解之。

藁本一錢 陳皮一錢 蒼術(shù)一錢五分 生姜三片 厚樸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北棗二枚

水煎,溫服。

河間雙解散

雙解散中防芎歸,麻黃薄荷芒硝輝,加上辰砂滑石等,又名通解此湯來。

治傷寒大便壅塞,后重艱難,用此散爽利。

防風(fēng)一錢 歸尾二錢五分 薄荷八分 辰砂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麻黃一錢 芒硝一錢五分 滑石五錢

甚者,加大黃五錢,桃仁二錢。

水煎服,又名通解散。

雙解解毒湯

雙解解毒湯防荊,歸芎桔芍石膏芒,大黃甘草翹芩滑,白術(shù)麻黃梔子姜。

治傷寒怕風(fēng)惡心,因表未罷,宜用此方。

荊芥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桔梗一錢 石膏二錢 大黃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麻黃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八分 芒硝一錢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 梔子一錢五分

加姜三片,水煎,熱服,如四肢不溫,加桂枝八分。

古小柴胡湯白苔

小柴胡湯用人參,再兼半夏與黃芩,甘草和中為佐使,尤須臨癥加減精。

治傷寒傳經(jīng),五七日,寒熱不退者,表里相半,宜服此方。

柴胡一錢五分 人參五分 半夏二錢 條芩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五片

水煎服。

古大柴胡湯水化

大柴胡湯用大黃,黃芩芍藥湊成湯,半夏枳實(shí)和北棗,姜片同煎效亦良。

治四季傷寒表未除,里又實(shí)之癥,服之立效。

大柴胡一錢五分 酒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北棗二個(gè) 生軍五錢 白芍二錢 枳實(shí)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服,詳載前湯飲。

六一天水散

六一天水滑石君,調(diào)和陰陽甘草群,六汁相配六一上,時(shí)令不正解風(fēng)云。

治夏暑時(shí)令不正,調(diào)和陰陽之圣藥。

甘草一兩 滑石六兩

共末,井水調(diào)湯服,再加六汁,紫蘇汁、薄荷汁、蓼草汁、青蒿汁、韭菜汁、生姜汁,和丸,又名六汁六一丸。

古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芒硝,厚樸枳實(shí)兩相效,承氣大黃為君藥,解下實(shí)癥樂逍遙。

治傷寒胃實(shí),便結(jié)腹?jié)M,語,熱結(jié)不退,宜此解之。

大黃六錢 厚樸三錢 枳實(shí)二錢 芒硝二錢

水煎,熱服,陽明之病主之。

古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去芒硝,厚樸枳實(shí)與前肖,再加大黃來調(diào)氣,甘草和中積熱消。

治傷寒陽明熱結(jié),胃實(shí),食積,譫語,首用此方試之。

大黃六錢 厚樸三錢 枳實(shí)二錢 甘草一錢

如不解,仍加芒硝二錢,自解下。

調(diào)胃承氣湯

調(diào)胃承氣六味工,大黃枳殼結(jié)熱通,谷斛芒硝和甘草,卻脹和胃有奇功。

治傷寒氣,胃不和,燥結(jié)發(fā)熱,腹?jié)M微痛,此湯潤(rùn)其胃中燥熱也。

大黃五錢 谷芽二錢 甘草一錢 枳殼二錢 石斛一錢五分 芒硝二錢

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

桃仁承氣大黃君,芒硝佐使甚太平,添上桂枝和甘草,姜片同煎病日輕。

治傷寒小腹急結(jié),表邪入于膀胱者,此方主之。

生姜三片 桃仁二錢 芒硝二錢 甘草八分 大黃五錢 桂枝一錢

水煎,溫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黃芩,卻用干姜與人參,添入黃連同甘草,大棗同煎消痞靈。

治傷寒胸滿而不痛者,邪結(jié)于胸而盛氣為痞,宜此方散之。

半夏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五分 川連八分 黃芩二錢 人參二錢 甘草四分

加大棗煎服,行虛氣亦可。

大黃瀉心湯

大黃瀉心湯甚奇,黃芩川連兩無遺,痰飲半夏與神曲,結(jié)胸痞塊愈相宜。

治傷寒心下成痞,關(guān)脈上浮者主之,治痰飲更佳。

大黃五錢 川連一錢 神曲二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生姜三片

水煎,熱服。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四味佳,大黃重用不須呀,黃芩川連為佐使,內(nèi)寒服之病不差。

治傷寒汗出惡寒,內(nèi)冷外熱者,宜此理之。

附子三錢 黃芩二錢 大黃五錢 川連一錢五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古制茵陳湯

茵陳湯中三味全,大黃梔子解中天,茵陳主湯同煎藥,諸般狂熱得安眠。

治傷寒一切熱癥,語、燥渴、煩躁,首宜此方主之,解之。

茵陳二錢 梔子三錢 大黃五錢

水煎,熱服。

古鑒抵當(dāng)湯

抵當(dāng)湯中藥不多,水蛭虻蟲兩相施,益上大黃水煎服,解毒瀉火待如何。

治傷寒邪毒入脾而發(fā)黃者,宜此方治之。

水蛭七個(gè) 占米[34] 大黃三錢 虻蟲七個(gè),去翼足

共作一服,水煎,熱服。

遵古十棗湯

十棗湯中藥不奇,卻用甘遂事相宜,芫花醋炒和大戟,老幼飲此須減希。

治傷寒濕熱入脾胃,舌苔純黃見隔瓣或身發(fā)黃,水在脅內(nèi),服此。

大棗肉十枚 甘遂三錢 芫花三錢 大戟三錢

水煎,溫服。

古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重大黃,甘遂芒硝兩相當(dāng),實(shí)熱結(jié)胸服此藥,散邪解痛效無窮。

治傷寒結(jié)胸實(shí)熱,心腹疼痛,不可按者,急服此方。

大黃七錢 甘遂四分 芒硝三錢

水煎,溫服。

古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為君,半夏瓜蔞兩相群,皆小結(jié)胸用此藥,散邪解痛效無窮。

治傷寒小結(jié)胸病,心下按之則痛者,邪在胸脅,宜服此方。

川連一錢 半夏二錢 瓜蔞三錢,須去油凈

加姜三片,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湯五味,白芍佐使功甚奇,加上元參與甘草,初病發(fā)表定無疑。

治傷寒初起,發(fā)表退熱,宜此方主之。

升麻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葛根二錢 元參三錢

水煎,溫服。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麥冬,卻與半夏事和同,加上人參并甘草,實(shí)熱風(fēng)邪效無窮。

治傷寒實(shí)熱,邪毒入胃,口渴煩悶,宜用此方。

麥冬二錢 人參八分 淡竹葉八分 生姜三片 石膏三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粳米炒,一撮

水煎,熱服。

古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用麻黃,細(xì)辛白芍與干姜,桂枝半夏同甘草,還加五味子更良。

治傷寒表邪不解,發(fā)熱干嘔或噎或渴,小便不利,腹?jié)M喘咳者主之。

麻黃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桂枝八分 甘草六分 北細(xì)辛四分 干姜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五味八分

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白虎湯神明,知母石膏甘草新,還加粳米養(yǎng)胃口,解渴除煩熱自平。

治傷寒熱邪入經(jīng)絡(luò),胃實(shí)汗出大煩渴,脈浮洪者,宜服此方。

人參五分 石膏八錢 知母五錢 甘草二錢 粳米炒,三十粒 竹葉三片

水煎,熱服。

防風(fēng)通圣散

防風(fēng)通圣散麻黃,薄桔芒芎芩滑強(qiáng),荊翹術(shù)芍歸甘草,梔子同煎一服良。

治傷寒熱邪傳絡(luò),昏迷譫語者,宜用此方。

防風(fēng)八分 薄荷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黃芩二錢 荊芥八分 白術(shù)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麻黃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川芎一錢 滑石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甘草四分

水煎,溫服。

古建四逆湯

四逆湯中三味全,甘草為君效百千,甘[35]姜附子為佐使,厥冷無脈亦可全。

治傷寒陰癥,脈沉,手足厥冷,或下痢而厥者,此方主之。

甘草五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 生姜三片

水煎服,如厥冷無脈加人參一錢,蔥白四個(gè),又名通脈四逆湯。

十神和解湯

十神和解湯麻黃,陳葛香附赤芍強(qiáng),芷芎升麻甘蘇葉,陰陽兩感顯奇方。

治傷寒感冒發(fā)熱,陰陽兩感,并服此方。

麻黃一錢 葛根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川芎一錢 甘草四分 陳皮八分 香附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五分 升麻一錢 蘇葉七分

水煎服,如頭疼不止,加蓮須一錢五分,蔥白三個(gè),如胸滿氣實(shí)加枳實(shí)二錢,生姜五片,同煎服。

古建理中湯

理中湯內(nèi)用干姜,白術(shù)人參甘草強(qiáng),若是于中加附子,又名附子理中湯。

治傷寒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冷多惡寒者,此方主之。

干姜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八分

水煎服。中寒者,加附子一錢五分,又名附子理中湯。

遵古豬苓湯

豬苓湯中五物新,豬苓澤瀉兩分明,阿膠茯苓加滑石,解渴除煩賀太平。

治傷寒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主之。

豬苓一錢五分 阿膠二錢 滑石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水煎服。烊消阿膠入藥,同服。

循古吳萸湯

吳萸湯中用人參,生姜大棗兩相循,飲食嘔吐此為主,手足厥冷效最靈。

治傷寒食谷欲吐,邪入陽明也,此方主之。或吐瀉頻作,手足厥冷者,亦服此。

吳萸一錢 生姜三錢 人參二錢 北棗七個(gè)

水煎,涼服。

代脈炙甘湯

代脈炙甘湯阿膠,人參桂枝生地高,麻仁麥冬和大棗,多用生姜功同曹。

治傷寒陰癥將危,遇代脈結(jié)脈起者,心動(dòng)怖悸,死亡有期,急宜此方救之。

阿膠二兩 人參二兩 生地十四兩 麥冬七兩 生姜三兩 炙甘[36]四兩 桂枝三兩 麻仁七兩 大棗三十枚

上藥切碎,以老酒七碗,水十碗,先煮八味,煎干至四碗,去滓,納阿膠烊盡,溫服。每服一茶杯,每日三服,三日服完,自愈。病危必用此仙方可救。

補(bǔ)中益氣湯

補(bǔ)中益氣湯人參,芪術(shù)柴胡當(dāng)歸身,陳皮升麻同作伴,病后虛損效如神。

治傷寒后,氣血不足,余邪未除,宜用此方。

人參八分 白術(shù)三錢 陳皮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黃芪五錢 柴胡八分 升麻一錢 北棗三枚

濃煎溫服。

調(diào)中益氣湯

調(diào)中益氣湯升麻,甘橘柴胡蒼術(shù)加,芪術(shù)木香參九味,久病虛勞用堪夸。

治傷寒初健起人[37],氣血兩虧,恐有余患,服此調(diào)治。

升麻八分 橘紅六分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二錢 人參八分 甘草三分 柴胡八分 黃芪三錢 木香五分 大棗三枚

水煎服,勞傷虛寒者,亦可服。

十全大補(bǔ)湯

十全大補(bǔ)湯人參,肉桂川芎地黃蒸,白芍茯苓并白術(shù),黃芪甘草當(dāng)歸身。

治一切虛損勞傷不足等癥,及病后氣血虧損,皆可服之。

人參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黃芪三錢 當(dāng)歸二錢 肉桂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炙甘四分

加北棗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孟州市| 湖北省| 乌兰浩特市| 启东市| 福鼎市| 北宁市| 龙游县| 大连市| 钦州市| 得荣县| 于都县| 慈利县| 黔江区| 康马县| 铜陵市| 江安县| 新野县| 临沭县| 白银市| 巴青县| 昌图县| 密云县| 旬邑县| 朔州市| 保康县| 洮南市| 萍乡市| 岗巴县| 博乐市| 临安市| 雷山县| 邹城市| 同心县| 阳高县| 宜丰县| 广元市| 宁陕县| 张家川| 宁城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