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形征
白苔舌
舌見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里之癥,宜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之。
絳[29]瘟舌
舌見純紅,熱蓄于內也,不問何經,宜透頂神散治之。病人先含水一口,以藥吹入鼻內,吐去水,噴嚏為度。
厥陰舌
舌見苔薄而沿清,似無疾之舌,不知虛寒藏內,舌不見滑,宜附子理中湯及四逆湯治之。
里黑舌
舌見里黑外白者,熱極,胃寒氣急,胃經受毒,養胃化毒為主,宜調胃承氣湯及黃連解毒湯治之。
中焙舌
舌見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于里也,君火熾盛反見水化黑色,宜涼膈散及大柴胡湯下之。
蟲碎舌
舌見純紅更有紅點,如蟲碎狀者,乃熱毒熾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濟也,宜小承氣湯下之。
生斑舌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斑矣,宜升麻葛根湯與化斑湯治之。即白虎加人參。
死現舌
舌見純現黑色,邪熱乘極反寒化水,陽氣已絕,如鐵且硬,惟見純陰之不化矣,百無一治,無復可藥矣。
紅星舌
舌見淡紅,中有紅火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甚也。所不勝者,假大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也,速宜茵陳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邪火所致,當涼解為主,宜竹葉石膏湯治之。
里圈舌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紅暈,圈外見純黑色,乃余毒遺于心包絡之間,與邪火郁結,二火亢極,故有此癥,宜小承氣湯下之。
裂紋舌
舌見純紅,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中裂也,宜涼膈散治之。
上黃舌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癥未罷,先宜解表,后方可攻。大便閉者,宜涼膈散治之,加大黃、芒硝。小便澀者,宜五苓散加木通、益元散治之。
上白舌
舌見尖黃根白,其里癥未除,所為里不清,在[30]里宜理中湯治之,或四物湯調之。
黑心舌
舌見周白心黑,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脈沉實者可下,初病得此危之甚也,急用調胃承氣湯下。
三臺舌
舌見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中紅色。必身痛惡寒,如飲水甚者,宜知母五苓散,自汗渴者宜白虎湯,下痢者宜解毒湯。
麻心舌
舌見白苔中有小黑點亂生者,尚有表癥,其病來勢甚惡,急宜涼膈散表之。表退,繼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灰條舌
舌見灰色,中間更有黑暈二條,此熱毒乘腎與命門也,急宜服解毒湯下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起,加酒大黃,審強弱用之。
微黃舌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必發語,此因始失發汗,表邪入里也,必須汗下,宜雙解散解毒湯主之。
金帶舌
舌見中宮純白,四圍微黃者,必作泄瀉,久必轉痢,宜服解毒湯。惡寒者,宜用五苓散。
深黃舌
舌見深黃色,久不退者,表癥未罷,宜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癥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須表里雙治,臨癥察用之。
焦黃舌
舌有初見白苔,而后漸見黃色者,名曰焦色。皆表傳里熱已入胃。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遲則變黑為惡癥。
左白舌
舌左見白苔滑者,此病在臟結,邪入臟腑,病為難治之癥,急宜人參白虎湯治之,而自汗者,切不可下。
右白舌
舌有見白苔滑者,此病在肌肉,為邪半表半里積住,必寒熱往來。其病猶淺,宜小柴胡湯以解之。
銀帶舌
舌見四圍白而中獨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癥,兼有表者,宜以五苓散兼益元散治之,須黃退盡方可用承氣湯下之。
黃斑舌
舌純黃而有小黑斑者,邪遍六腑,將入五臟也,急宜調胃承氣湯,次進和解散調之,十救四五也。
黃蓋舌
舌見上舌黃而蓋下舌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間涼膈散二服合用之。脈弦者,宜防風通圣散主之。
隔瓣舌
舌見黃而澀,有隔瓣者,邪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宜大承氣湯。身發黃,宜茵陳湯。下血者,用抵當湯。水在脅內,宜十棗湯。結胸甚,用大陷胸湯。痞塊疼,用大黃瀉心湯。
而焦者,邪傳里也。紅者,火也。紅而斑者,熱毒盛也。青者,寒也。青而滑者,寒之甚也。灰者,毒也。灰而黑者,毒積于臟也。凡舌由白而黃,由黃而灰者,邪傳而毒化也,若舌純黑,不治之癥。
治諸舌苔,以布裹手指,將井水刮凈毒穢,用姜片時時擦之,苔日漸解。以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癥之捷,臨癥細察,審辨施湯,自然百無一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