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
- (英)奧蘭多·費吉斯
- 1338字
- 2019-12-20 19:51:27

1.復活節期間的圣墓教堂

2.耶路撒冷的俄羅斯朝圣者

3.君士坦丁堡努斯瑞蒂耶清真寺前的加農炮,攝于1854年。清真寺位于托法尼(Tophane)地區加農炮鑄造廠和炮兵兵營附近,由馬哈茂德二世在1823至1826年間建成并命名為“努斯瑞蒂耶”(意為勝利)以紀念擊敗禁衛軍叛亂及創建新型西式奧斯曼軍隊

4.尼古拉一世像,完成于1852年,作者為德國畫家弗朗茲·克魯格

5.古斯塔夫·多雷的《神圣俄羅斯珍奇史》中的一幅恐俄主義圖片。圖片下方的文字為“俄羅斯人是如何立志對付所有既成事業的”

6.帕默斯頓和尼古拉一世準備來一場搏擊(出自《笨拙》周刊)。圖片下方文字為“現在就干!‘唐寧街寵物帕恩’與‘俄羅斯蜘蛛’間的一場搏擊”

7. 《笨拙》周刊對尼古拉一世的看法。圖片下方文字為“俄羅斯圣徒尼古拉”


9.在斯庫臺的冷溪近衛團,攝于1854年。在背景中,可以看到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對面的君士坦丁堡天際線。照片中還有隨軍妻子,看上去和她們的丈夫一樣強壯

10.塞瓦斯托波爾城外的英軍帳篷,攝于1855年

11.巴拉克拉瓦港口,攝于1855年

12.在卡米什的法軍基地,攝于1855年

13.法軍士兵站在一組朱阿夫士兵旁邊,攝于1855年

14.在巴拉克拉瓦工作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攝于1855年

15.這幅版畫顯示了英國人對土耳其盟友的種族主義態度,出自1855年的《笨拙》周刊。圖中下方的文字為“在巴拉克拉瓦,杰克是怎么樣讓土耳其人派上用場的”

16.從乳頭堡眺望馬拉霍夫,攝于1855年夏

17.馬拉霍夫內部,攝于1855年9月,被聯軍奪取之后

18. 《塞瓦斯托波爾,1855年9月》,由法國考古學家、建筑設計師和攝影師萊昂——歐仁·梅海丁拍攝

19.從馬拉霍夫遠眺塞瓦斯托波爾,攝于1855年9月


20.從棱尖棱堡眺望塞瓦斯托波爾,攝于1855年9月,可以看到橫跨水面的浮橋

21.近衛軍紀念碑。從滑鐵盧廣場(Waterloo Place)朝約克公爵紀念柱(Duke of York Column)方向的景色,攝于1855年

22.近衛軍紀念碑。三名近衛軍士兵和榮譽女神的雕像,前方分別是弗洛倫絲·南丁格爾和悉尼·赫伯特的雕像,攝于1940年代

23. 《維多利亞女王第一次探訪傷員》,作者杰里·巴雷特,完成于1856年

24. 《戰后點名,克里米亞》,作者伊麗莎白·湯普森,即巴特勒女爵,完成于1874年

25. 《三名克里米亞傷員》,攝于1855年,攝影者為約瑟夫·坎德爾和羅伯特·豪利特。照片中三名戰士分別為(從左至右):第二十三團的威廉·揚,1855年6月18日在棱尖棱堡受傷;第三十四團的亨利·伯蘭下士,在塞瓦斯托波爾前的塹壕中因凍傷而失去雙腿;第四十九團的約翰·康納里,左腿因在塹壕中凍傷而被截肢。1855年11月28日,他們在查塔姆醫院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探訪

26.皇家炮兵的克里斯蒂軍士長(右)和邁克吉福軍士,攝于1856年。由豪利特奉維多利亞女王旨意拍攝。據《倫敦新聞畫報》的報道:照片中兩人手執旗幟上的圖像由他們“從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座教堂的墻上取下,制成旗幟。其中一幅是圣米迦勒(St. Michael),另一幅是圣喬治(St. George)和龍。兩幅畫都完全以拜占庭風格畫成,其中一部分還以黃金裝飾”

27.巴黎的阿爾馬橋,攝于1910年洪水期間

28.亞歷山大·肖夫洛投資興建的馬拉科夫塔,建于1856年

29.全景畫《守衛塞瓦斯托波爾》的一部分,于1905年展出。觀賞者處于事件中心,仿佛站在馬拉霍夫棱堡的高處。油畫與前景中的模型融合在一起,共同制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透視感

30.最后一名曾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的俄軍戰士,攝于1903年的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