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調解學教程
  • 廖永安
  • 12985字
  • 2020-06-05 19:33:08

第二節 調解學的研究方法

一、調查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現實或歷史狀況的材料,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綜合,進而得出科學結論的方法。調查研究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它綜合運用個別訪談、集體訪談、問卷調查、蹲點調查、實際觀察、個案研究、測驗等具體方式,對研究對象中的各種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邏輯實證分析,從而為人們提供對某一事物的科學認識和規律性知識。調查研究在調解學的研究中也很重要。各種調解制度的體制、機制、原則和程序如何設置,在運行中遇到何種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實踐中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等,在一般情況下,都需要我們通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實事求是地把握。在調解學中,調查研究的一般具體方式都可以被有效使用。這里簡要介紹最為常用的幾種。

(一)個別訪談法

個別訪談法,又稱訪問調查法。即訪問者通過個別交談的方式,直接向被訪問者了解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各種具體情況的調查方法。它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直接調查,訪問者與被訪問者可以雙向傳導互動,并需要一定的控制和訪談技巧。訪問調查法可以分為標準化訪問和非標準化訪問,直接訪問和間接訪問等。標準化訪問,也稱結構性訪問,就是按照統一設計的、有一定結構的問卷所進行的訪問。非標準化訪問,也稱非結構性訪問,就是按照一定調查目的和一個粗線條調查提綱進行的訪問。直接訪問,就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面對面的訪談。間接訪問,就是訪問者通過電話、電腦、書面問卷等中介工具對被訪問者進行訪問。

訪問調查需要做好訪問前的準備,包括準備訪問提綱,選準訪問對象,選好訪問時間、地點和場合等。首先,個別訪談需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表明來意、消除疑慮,虛心求教、以禮待人、平等交談、保持中立等。其次,在直接訪談中,還需要重視訪談過程中的非語言信息,如訪談者自身的衣著服飾、動作姿態,被訪談者的目光流露、面部表情等。最后,還要注意做好訪談記錄。

訪問調查法的優點是可以獲得實地觀察等其他方法難以獲得的信息。如對調解能手的個別訪談,可以獲得有關糾紛調解的實際操作過程和特有經驗,以及發現其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廖永安教授等主編的《人民調解能手訪談錄》中的對人民調解員的調查即是采取這種個別訪談法。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有時對訪談的過程和內容不易控制,訪談得到的信息內容可能帶有受訪談者的主觀性等。

(二)集體訪談法

集體訪談法,又稱開調查會。它是訪問調查法的延伸,也是一種傳統的調查方法。集體訪談法就是調查者通過邀請若干被調查者進行集體座談的方式,了解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各種具體情況的調查方法。毛澤東是開調查會的熱情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他在1941年的《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我用這個方法得了很大的益處,這是比較什么大學還要高明的學?!?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CC9FD/15653236105097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714259-NlgyQhPUrvw8aN0Le7gRoCOsh2JIlsn0-0-1a86b5fa14d8e18bd45e4c0cad9c1734">。

集體訪談法同個別訪談法一樣,都具有雙向傳導的互動性、需要予以必要的控制和一定的訪談技巧等共同特點,但也有重要的區別。由于集體訪談是同時訪問若干個被調查者,因而訪談的過程,不僅是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也是若干個被調查者之間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過程。要取得集體訪談的成功,調查者不僅要有熟練的訪談技巧,而且要有駕馭調查會議的能力。它是比個別訪談法更高一層次,更為復雜和更難掌握的調查方法。

集體訪談調查會根據調查的目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了解情況為主的調查會和研究問題為主的調查會;根據調查的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綜合性調查會和專題性調查會;根據會議規則的不同,可以分為討論式調查會和各抒己見式調查會。這些不同的調查會議形式,在調解學的研究中都可以根據調查內容的需要而選擇使用。集體訪談和個別訪談一樣,首先也要做好訪談前的準備,包括明確會議主題、準備調查提綱、確定會議規模、物色到會人員、選好會議場所和時間、做好技術準備等。在集體訪談過程中,要善于對參加訪談的人員進行指導和控制。如善于打破短暫的沉默,創造良好的氣氛,開展平等、民主對話,把握好會議主題,做好被調查者之間的協調工作,做好會議記錄,及時結束會議等。要實現對訪談過程的良好指導和控制,調查者必須做一個謙遜、客觀的主持人。由于每次調查會時間都有限,一些問題在會議中是來不及處理或無法處理的,因而每次調查會后調查者都應及時整理會議記錄,回顧和研究會議的情況,查證有關事實和數據,以及做必要的補充調查等。

集體訪談法的優點在于,相對于個別訪談法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特別是由于參加人員較多,該方法不僅提供的信息較廣,還可以使參加人員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互相核對、互相修正、集思廣益。在調解學的研究中,集體訪談法對一定地區、部門或行業調解機制及典型經驗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非常適用。如在司法行政機關人員、人民調解員、當事人共同參與的座談中,可以獲得不同主體對當前某一調解機制的不同感受和評價,從中發現某些成功的經驗和較為復雜的問題。但集體訪談法也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點,就是無法完全排除被調查者之間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多方座談中,具有不同身份、角色和職能的訪談對象聚合在一起,訪談者和被訪談者對談話內容都可能存在某些顧忌,從而造成某些真實情況得不到了解,或信息失真。特別是那些職位高、權力較大、能說會道的人往往會壟斷會場,其意見容易左右會議方向。

(三)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訪問調查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調查者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按照答卷者的不同,可以分為自填式問卷調查和代填式問卷調查。自填式問卷調查中,按照問卷的傳遞方式不同,可以分為報刊問卷調查、郵政問卷調查和送發問卷調查;代填式問卷調查中,按照與被調查者交談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訪問問卷調查和電話問卷調查。這些問卷調查方法各有利弊,應根據需要調查的內容特點和調查的具體條件適當選用。

問卷調查首先需要做好問卷設計,其一般結構包括卷首語、填答說明、問答方式、編碼和其他資料五個部分。調查所要詢問的問題,是問卷的主要內容。問卷中要詢問的問題,大體上可分為三類:(1)主題性問題。即圍繞調查主題而詢問的客觀或主觀性問題,如“您所在的村人民調解委員會每年調解糾紛多少件?調解糾紛的類型有哪些?”“您對司法確認機制是否認同?”等。(2)檢驗性問題。即為檢驗問卷中被調查對象對某一問題的回答是否真實、準確而設計的問題。它們一般由多個設問組成,這些設問被安排在問卷的不同位置,以通過互相檢驗來判斷回答的真實性和準確性。(3)背景性問題。這主要是圍繞被調查者個人或某一單位、組織的基本情況而設計的問題。背景性問題的具體事項應根據需要調查了解的內容而定,與后者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在上述三類問題中,背景性問題是任何問卷都不可缺少的。因為它往往是對被調查者進行分類、比較,以及對主題性問題進行分析的重要依據。問題的設計應當遵循內容客觀性、調查必要性、回答可能性和回答自愿性的原則,不能設計一些脫離客觀實際情況,沒有調查意義,被調查者沒有回答能力,或不可能自愿真實回答的問題。問題的表述應具體、單一、通俗、準確、簡明和客觀,避免內容的抽象籠統,避免表達含混不清、冗長啰唆。不能把多個問題混合在一起,不宜使用被調查者難以理解的專業化術語和其他陌生語言,不要有誘導性和傾向性的語言等。對于某些敏感性強、威脅性大的特殊問題,在表述方式上還應該做些特殊處理,減輕敏感程度或威脅程度,以便被調查者易于面對這些問題。在問題的排列組合方式即問題的結構設計上,也應有必要的講究。如按問題的性質或類別排列問題,避免不同性質和類別的問題混雜;按問題復雜程度或回答的困難程度排列問題,先易后難、由淺入深;按問題的時間順序順向或逆向排列問題等。

對問題的回答,則一般可以有三種類型:(1)開放型回答。這是指對問題的回答不提供任何答案,而由被調查者自由填寫,如“您對當前本市‘三調聯動’機制運行的效果如何評價?”。(2)封閉型回答。這是指將問題的幾種主要答案甚至一切可能的答案全部列出,然后由被調查者從中選取一種或幾種答案作為自己的回答,而不能作這些答案之外的回答。其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有填空式、列舉式、兩項式、選擇式、等級式、順序式、矩陣式、表格式等。(3)混合型回答。這是封閉型回答與開放型回答的結合,它實質上是半封閉、半開放的回答類型。問卷調查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需要設計問卷、選擇調查對象、分發問卷或開展調查,并回收問卷、審查問卷;然后再審核、整理回收的問卷并進行分析和研究。

問卷調查法的優點在于它能突破時空限制,在廣闊范圍內,對眾多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便于對調查者做定量研究。其中匿名性的問卷調查,由于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不直接見面,回答的問卷不署名,還有利于調查者詢問那些不宜當面詢問的敏感問題、尖銳問題和隱私問題,有利于被調查者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觀點和感受等。其局限性在于它只能獲得書面的社會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動、具體的社會情況;問卷設計的統一性使得問題的提出和回答缺乏彈性和互動性,很難做深入的定性調查;被調查者有的可能受從眾心理影響,或任意回答,使得回答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和準確性等。

(四)蹲點調查法

蹲點調查法,是指調查者深入一個或幾個單位或某一區域,持續一段較長時間,通過全面深入的研究,認識調查對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索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的方法。有的社會調查方面的教材認為,蹲點調查法“是指調查者深入到一個或幾個基層單位,持續一段較長時間,通過全面深入的研究,認識調查對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索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的方法”。(水延凱,等編.社會調查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72。)這一解釋將調查對象限定為“基層單位”,僅適合于由上而下的縱向性調查,比較狹義。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還有很多學術性的調查,在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既有縱向性,也有橫向性,也不一定為某一具體單位。故本教材采廣義上的定義。蹲點調查法是進行實際觀察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其主要特點是:調查者必須親自動手,親自蹲點調查研究,而不能“走馬觀花”或請人代勞;調查對象必須是確定的某一單位或區域;調查目的必須是掌握調查某一具體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而不能只是搜集一些具體事實、數據和零散資料;調查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全面、深入、周密和系統;調查時間一般較長,可能為十天、半月,甚至若干年不等。蹲點調查法對于深入了解某一調解制度運作的實際情形和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蹲點調查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非介入式蹲點調查,是指調查者不介入被調查者活動,不改變被調查者社會環境,完全以旁觀者身份進行的蹲點調查。例如,調查者選擇某村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以旁觀者的身份跟蹤調查人民調解的具體活動過程。另一種是介入式蹲點調查,是指調查者以參與者、指導者甚至領導者的身份,介入被調查者及其社會環境的變動之中進行調查。蹲點調查無論是介入式的還是非介入式的,都有兩個特點:一是都要使用文獻調查的方法,而且使用得越廣泛、越充分,調查效果就越好。二是都要綜合使用各種直接調查的方法,而且綜合得越合理、越協調,取得的調查效果就越好。當然,二者也有不同。非介入式蹲點調查,主要使用實地觀察、口頭訪問、集體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介入式蹲點調查除了使用上述方法外,關鍵還在于使用實驗調查方法,即通過改變被調查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來認識調查對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探索問題的解決途徑。

蹲點調查,第一要注意正確選點,蹲點對象必須符合調查目的,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或典型性,并兼顧不同類型。第二是調查者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蜻蜓點水、心不在焉、讓調查有名無實。第三是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無論是領導還是學者都要放下架子,絕不能采取官老爺或好為人師的態度。第四是要有客觀、公正的態度,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第五是要抓住重點、講求實效。主次不分、面面俱到,都不利于總結出好的經驗,取得科學的調查結果。第六是要科學對待調查結論。對被調查者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既不應有意吹捧、拔高,也不應苛求和貶損。

蹲點調查法的優點在于,有利于集中力量,突破一點;有利于“解剖麻雀”,深入細致;有利于綜合使用各種調查方法,取得較好的調查效果。在行政性的蹲點調查中,還有利于以點帶面,或做好面上的指導工作;有利于積累經驗,培養、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蹲點調查法的缺點在于:有時選點很難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由于數量少、范圍小,定量調查的局限性較大;有時很難區分調查結論中的共性和個性部分,有時很難準確判斷調查結論的適用范圍;積累的經驗也往往帶有較大的片面性等。

二、實驗研究方法

所謂實驗研究方法,是針對某一問題,根據一定的理論或假設進行有計劃的實踐,從而得出一定的科學結論的方法。實驗研究方法首先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研究中。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正是由于實驗方法的采用,才使自然科學建立了理論與經驗事實的聯系,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也越來越認識到實驗研究方法對于學科發展的重要性,開始努力將實驗研究方法運用于各自的學科。

實驗研究方法在社會學的研究中,也被稱為實驗調查法,并被定義為“試驗者按照一定的實驗假設,通過改變某些實驗環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因果聯系、特殊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調查方法”水延凱,等編.社會調查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6.。但這一定義帶有自然科學研究的主要特征,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并不具有普適性。當然,社會科學研究中也可能通過改變某種實驗環境來進行。如使用蹲點調查法時,若根據一定的理論或假設進行有計劃的實踐,并采取介入的方式,改變被調查者的社會環境,則這種蹲點調查也同時具有實驗研究方法的性質。但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實驗研究,主要還是根據一定的理論或假設,在保持原有社會環境或并非實驗者有計劃改變某種社會環境的前提下,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檢驗某一社會理論或假設的正確性。

在法學研究中,對某一法律制度的試行,選取某一地區對某種法律制度的建構進行試點,以便驗證其可行性和科學性,為其是否可以正式立法、實施,以及如何進行立法和實施提供實踐的依據,這就是實驗研究方法。我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規定的“司法確認”機制,即產生于一些地方法院的實驗研究中。不唯如此,現行調解制度中有關“三調聯動”“大調解”“訴調對接”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釋的制定,其內容也大多來源于基層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和調解組織的大膽實驗和創新,以及學界在此基礎上的社會調查和理論總結。可見,實驗研究方法對包括調解學在內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實驗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是:(1)實驗者,即實驗研究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主體,他們都以一定的實驗假設來指導自己的實驗活動。(2)實驗對象,即實驗所要認識的客體。(3)實驗環境,即實驗所處的各種社會條件的總和。(4)實驗活動,即為檢驗某種理論或假設而展開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5)實驗檢測,即在實驗過程中或完成后對實驗對象所作的檢查或測定。實驗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般程序是:以實驗假設為起點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地點和環境→進行具體的實驗性社會實踐活動→對實驗效果作出評價。

實驗研究方法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即需通過各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來檢驗某種理論或假設的正確性,而不是僅僅依靠邏輯推導。在調解學的研究中,人們可以首先從理論邏輯上預設某種調解制度改革或創新的方案,然后選擇適當的地區,通過具體的調解活動來檢驗該方案的正確性,并在實驗過程中,逐步修正原方案的不足,尋求完美的實踐效果。實驗研究方法具有運用上的復雜性,往往需要與其他方法如社會調查方法綜合運用,以檢驗實踐的效果。

實驗研究方法的最大優點在于它的實踐性,即將結論建立在具體的實踐基礎之上更為科學可靠,而不是僅僅依賴于邏輯的推導,或者一般的觀察。其缺點則在于實驗的結論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如果忽視這一點,就可能犯“一律化”“一刀切”的錯誤。

三、文獻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方法是指通過搜集、鑒別、整理與研究對象有關的各種文獻,摘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分析其所承載的各種歷史事實,從而對研究對象形成某種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研究方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在調解學的研究中,文獻研究方法對于研究歷史上的各種調解制度和有益經驗,以及其產生、變遷和發展規律不可或缺。

在現代意義上,所謂文獻,也就是一切記錄人類知識的文字、圖像、數字、符號、聲頻、視頻等的物質性載體。從現代觀點看,任何文獻都必須具有三個要素:(1)一定的知識內容。沒有記錄任何知識內容的物體,如空白紙張、空白磁帶等,就不是文獻。(2)一定的物質載體。人們頭腦中的知識、口耳相傳的故事等,就不是文獻。(3)一定的記錄方式。沒有一定的記錄方式的,也不能被稱為文獻,如某些文物雖然蘊含一定的知識內容,但沒有一定的記錄方式,就不能被稱為文獻。文獻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并且其形式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如古代有甲骨文獻、青銅文獻、竹木簡牘文獻、布帛文獻、紙張文獻等;近代以來有膠卷文獻、磁帶文獻、光盤文獻等。文獻可以按照物質載體、記錄技術、加工深度、資料來源、學科領域等的不同予以適當的分類。如按照物質載體的不同,文獻可以分為甲骨文獻、青銅文獻、簡牘文獻、布帛文獻、紙張文獻、膠卷文獻、磁帶文獻、光盤文獻等;按照記錄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手工型文獻、印刷型文獻、感光性型文獻、錄制型文獻等;按照加工深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按照資料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個人文獻、社會組織文獻、大眾傳播媒介文獻和官方文獻。這里需要適當予以解釋的是按照加工深度所作的分類。所謂零次文獻,是指進行過口頭交談或會議上的交流、傳遞,但尚未用文字或錄制技術記載下來的有用信息。一次文獻,也稱原始文獻,是指事件發生時由當事人所編撰的當場記錄,或由實地調查者所撰寫的文獻,如會議記錄、日記、信件、回憶錄、自傳、律令原件、科研論文、調查報告,以及現場拍攝或錄制的照片、膠卷、錄音帶、錄像帶等。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和濃縮化的文獻,如目錄、文摘、索引,以及經過剪接后的錄音帶、紀錄片等。三次文獻,是指在一、二次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而編寫的文獻,如報道、綜述、評論、動態,以及編撰的各種年鑒、手冊、字典、百科全書、光盤等。

文獻研究方法,一般是從二次文獻、三次文獻入手,然后再深入一次文獻之中。通過盡可能完整的文獻調查,發現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歷史事實真相,揭示某一社會性事物的產生、變遷和發展規律。文獻研究方法的一般過程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分別是:提出課題或假設→研究設計→搜集文獻→整理文獻→進行文獻綜述。提出課題或假設是指依據現有的理論、事實和需要,對有關文獻進行分析整理或重新歸類研究并提出構思。研究設計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標,將課題或假設的內容設計成具體的、可以操作和重復進行的文獻研究活動。搜集文獻是指尋找、發現和取得與研究內容有關的一切文獻的活動。搜集文獻的渠道多種多樣,文獻的類別不同,其所需的搜集渠道也不盡相同。搜集調解學研究文獻的主要渠道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法學教育事業單位、司法機關、學術會議、互聯網(internet)等。搜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檢索工具查找和參考文獻查找。整理文獻是指對所搜集的文獻根據一定的標準予以清理、歸類、保存、編輯和裝訂,以便使用和分析的活動。文獻綜述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進行文獻綜述是指在全面搜集和整理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分析鑒別,對一定時期內的某個學科或專題的研究成果和進展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文獻綜述具有內容濃縮化、集中化和系統化的特點,可以節省同行研究者閱讀專業文獻資料的時間和精力。文獻綜述的形式和結構一般可粗略地分五個部分:緒言、歷史發展、現狀分析、趨向預測和建議、參考文獻目錄。文獻綜述必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搜集文獻應當客觀全面。(2)材料與評論要協調一致。(3)針對性強。(4)提綱挈領,突出重點。(5)適當使用統計圖表。(6)不能混淆文獻中的觀點和作者個人的思想。一般情況下,文獻綜述由五個步驟組成。第一步,確定綜述的選題。第二步,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第三步,整理文獻。第四步,撰寫綜述初稿。第五步,修改綜述初稿,并完成文獻綜述。

文獻研究方法具有特殊的調查屬性,其主要優點在于:(1)它是一種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制的調查,通過對古今中外文獻的調查,可以了解與研究對象有關的、極其廣泛的事實情況。(2)它是一種書面調查,如果搜集的文獻是真實的,就能夠獲得比口頭調查更準確、更可靠的信息。(3)它是一種間接性的、非介入性的調查,只對各種文獻進行調查和研究,避免了直接調查中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在互動過程中經??赡墚a生的種種反應性誤差。(4)它是一種非常方便、自由的調查方法,只要找到了必要文獻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即使出現了錯誤,也可通過再次研究進行彌補。(5)它是一種省時、省錢、效率較高的研究方法,不需要大量研究人員和特殊設備,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經費和時間,獲得比其他調查方法更多的信息。當然,文獻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點,如文獻反映的觀點和內容永遠落后于現實;文獻內容與客觀真實情況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文獻的搜集經常會發生資料難覓、查找不全等問題。

四、邏輯分析方法

邏輯分析方法,是指遵循邏輯學的思維規則,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通過對事物的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進而使對事物的認識達到抽象或具體目的的研究方法。邏輯分析方法在任何種類的研究中都不可缺少,也是其他研究方法運用的內含性工具。這是因為任何其他方法的運用都必須具有邏輯性,遵守嚴密的思維規則;同時,邏輯分析方法作為一種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又可以獨立使用,并有其自身的內容和特點,而且較為常用。

(一)邏輯分析方法中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定義

邏輯分析方法在法學研究中,是分析實證主義學派研究制定法的性質、特點、體系和內容的主要方法。具體到調解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邏輯分析方法可以獨立運用于對調解制度的各種具體概念、原則、程序、體系結構等的研究和理論闡釋,以及實務活動中對糾紛事實和權利義務關系的分析。邏輯分析方法在調解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運用,首先需要熟悉和厘定有關調解制度和實務的各種概念。概念是通過反映客觀對象特有屬性來指稱該對象的思維形式。雍奇.法律邏輯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4.其表現形式相當于語言中的詞或詞組。如“調解”“調解學”“人民調解”等,在語言學上,都被稱為詞,而在邏輯學上,則都被稱為概念。也就是說,概念是以語言學上的詞或詞組這些符號為載體的。從思維形式的結構方面來考察,概念是構成判斷并進而聯結成為推理的基本要素。要保證研究結論的科學性,也就需要將研究的結論建立在嚴密的思維活動上,而要保證這一嚴密性,就離不開對于概念把握的準確性。其次,邏輯分析方法的運用,需要形成具有相應命題形式的內容真實正確的各種判斷。判斷就是對客觀事物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其直接表現形式相當于語言中的句子。一個描述或評價事物情況的語句,既可以說它是一個判斷,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命題。因此,一般而言,區別判斷和命題并不重要。但嚴格地說,二者有一定的區別。判斷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情況作出的斷定,是被斷定了的某種陳述,不但它的內容是確定的,而且它究竟是真是假,對應于它所斷定的事物自身來看,也是確定的。判斷同認識主體相聯系,也同所斷定的客觀事物情況相關。而命題只是一種對事物情況有所斷定的,具有真假意義的語句,不涉及認識主體,也不涉及所斷定客觀事物的情況自身。因此,一個推理要正確,不僅概念的運用要正確,由概念所聯結而成的各種命題也要正確。由于命題是各種判斷的載體形式,命題內容的真實正確同時又取決于認識主體對于客觀事物性質和狀態在判斷上的真實正確;因而如果判斷出現錯誤,推理中所使用的各種命題也就會出現錯誤,導致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如“訴訟調解,亦稱法院調解,是指對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主持下,訴訟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以終結訴訟活動的一種結案方式”,就是一個通過命題形式表達的符合該調解制度客觀情況的正確判斷。只有保證這些判斷上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才能保證研究者在調解學中某一具體問題研究結論上的可靠性。最后,推理的過程要符合相應的結構形式。所謂推理,就是根據已知的幾個命題推導出另一命題的思維形式。推理的正確性,不僅需要概念運用和判斷的正確性,還需要思維結構形式的正確性。推理是有根據的推導活動,是由已知命題向另一個命題的過渡,因此任何推理都有三個組成要素,即前提、結論和推導關系。推理的前提,就是推理賴以進行的,作為推導出某個命題所根據的那些已知的命題。推理的結論,就是根據推理的前提推導出來的那個命題。例如:“‘訴調對接’機制有利于提高糾紛解決的效力”作為一種研究結論,就必然是以調查所得的大量事實性前提為依據的。推理不僅有具體的內容,也有其相應的邏輯形式。它的具體內容就是前提命題和結論命題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情況。它的邏輯形式,就是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邏輯聯系,亦即它們之間的推導關系,其具體表現為它們之間的聯結方式,又稱為推理的結構形式,簡稱為推理形式。這些推理形式是作為調解學研究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并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正確加以運用的。

(二)邏輯推理的具體形式及其運用

由于事物種類、性質和結構的多樣性,人們認識過程的復雜性,因而在實際的思維中,人們運用的推理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邏輯學上,推理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型。了解不同類型的推理及其邏輯性質,有利于我們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推理,指導我們正確地運用各種推理。但是,由于推理形式的種類較多,其分類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因而本書僅從調解學研究的理論實用性出發,主要介紹以下兩種分類。

1.必然性推理與或然性推理

這是根據推理形式的前提與結論之間有無必然關系所作的分類。所謂必然性推理,就是指其聯結方式可以保證由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推理。由于這種推理形式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結方式具有必然性,因而只要(并且也只有)其形式完全符合該推理形式的要求,且其前提為真,其結論就必然為真;反之,若結論為假,則前提也必定為假。必然性推理的特點表明,它的前提為它的結論提供了完全支持的強度。必然性推理的邏輯性質要求,當我們在對某一調解制度設置的合理性或錯誤性作出必然性結論的時候,就不僅要保證推理過程中聯結方式的正確,而且要注意其每一前提的真實性。所謂或然性推理,就是其聯結方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由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推理。這就是說,這種推理形式的前提與結論之間,本身就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在推理形式符合要求的情況下,前提為真時,結論也未必為真;反之,即使結論不真,也不意味著就否定了它的前提為真?;蛉恍酝评淼倪@種特點表明,這種推理的前提,只是為它的結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強度。正是由于或然性推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由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因而在理論研究中運用這種類型的推理時,就要求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去提高其結論的可靠性,特別注意分析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強度,由此能檢驗出我們自覺運用推理的水平和藝術。在調解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運用這種推理去說服當事人時,也是如此。注意到上述要求,我們才能不言過其實,恰到好處,使當事人心服口服。

2.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與類比推理

這是根據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形成規則所作的分類。

(1)演繹推理就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導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即從關于某一事物的一般性知識出發,推導出該類事物中某一特殊對象情況的結論的推理。其思維進程的方向是由“一般”推知“特殊”。演繹推理都有兩個前提,即大前提和小前提。演繹推理的前提必須蘊含結論,演繹推理屬于前提和結論之間具有必然聯系的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即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充分條件聯系或充分必要條件聯系的必然性推理。但需注意的是,演繹推理中的必然性指的是邏輯思維上的必然性,其結論并不等于客觀事實上的真實性。演繹推理的前提可能來源于不完全的歸納推理,其真實性只是一種假設。只有當演繹推理的大前提和小前提都全部符合客觀真實時,其邏輯結論上的必然性才會符合事實上的真實性。

(2)歸納推理就是由若干個特殊(或個別)的前提推導出某個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其思維進程的方向是由“特殊”(或個別)推知“一般”,是從一系列特殊性或個別性的事例中,得出一個比較一般性命題的結論。實際上,歸納推理也就是對若干對象或事物的概括。歸納推理要求前提必須是真實的,但除了完全歸納推理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必然聯系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系都是或然的,都超出了前提所斷定的知識范圍。所以不完全的歸納推理屬于或然性推理,也是一種合情推理。

(3)類比推理就是根據某個(或某類)對象的許多屬性都相同或相似,從而推知某個(某類)對象,與另一個(或另一類)對象的另外某種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其思維進程的方向是一種“由此及彼”的過程。因此,類比推理是由“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例如,聲和光有不少屬性相同,如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等現象。由此推出:聲有波動性質,光也有波動性質。這就是類比推理。類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尤其是當前提中確認的共同屬性很少,而且共同屬性和推出來的屬性沒有什么關系時,其結論就極不可靠,這被稱為機械類比。

關于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的運用。三者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但又是相互聯系的。演繹推理雖然是由一般推向特殊(或個別)的推理,但是實際思維中運用演繹推理的認識起點卻是小前提。有了小前提,并且有了進一步認識某類或某個對象的需要,亦即有了某種預定的目的,人們才會有意識地將其與頭腦中的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得出關于某類或某個對象的新的認識即結論。也就是說,所謂演繹推理的“演繹”,其實就是把大前提反映的一般性知識展現出來并使之具體化?;蛘哒f,“演繹”是依據一般性知識而對具體對象認識的延伸和擴展。歸納推理的根本特點,在于它的結論是來自對前提所列舉事物的概括,并且是在前提所列舉事物基礎上所作的擴展和延伸。它的結論也只能是全稱性的或只能是適用于任何情況下的一般性命題。類比推理表面看來似乎其前提就是甲、乙兩個(或兩類)對象,但其實它推理的依據或者說它用以作為推理的前提,是甲、乙兩個(或兩類)對象的若干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因此,在前提的數量方面,它不同于演繹推理而與歸納推理相似,是不受限制、可多可少的。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與類比推理,若僅從推理本身來看,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然而在實際的思維中,它們的運用卻是相互聯系的,很少有孤立地運用某種推理而不涉及其他類型推理的情形。從理論上說,各種類型的推理也更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特別是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之間的關系尤為如此,它們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具體表現在:第一,演繹推理的大前提,亦即作為演繹推理基本依據的一般性命題,要由歸納推理提供。第二,歸納推理的運用,不可能是盲目的,它必須依賴于演繹推理的指導,否則,就不能正確地分析這些具體的事例或現象,也不能解決實驗什么、觀察什么的問題。歸納推理得出的結論的可靠程度如何,不能依賴于其自身得到證明,而必須通過演繹推理來驗證(見圖1-1)。邏輯分析方法的運用也是一門專門的知識,還有很多的內容。無論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還是類比推理,這些推理類型都還有各種具體的形式。除形式邏輯外,辯證邏輯的運用也是調解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有一定程度掌握的知識。總之,我們必須熟悉和掌握并有效運用一定的邏輯學知識,才能更好地深化對調解制度和實務的理論探索,以及培養調解人員的良好思維素質和技能。

圖1-1 推理形式關系圖示

以上所述調解學需要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在宏觀層面,則有如價值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方法等社會科學一般運用的方法,在調解學的研究中也不可或缺。宏觀層面方法的運用往往與一定的哲學觀念相聯系,受到一定哲學觀念的指導和影響。宏觀層面方法的運用與技術層面方法的運用也是緊密相關的,技術層面方法的運用往往受到宏觀層面方法的規范和影響。但是,技術層面方法與宏觀層面方法在運用的結合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歷史分析方法的運用勢必需要使用文獻調查的技術性方法,價值分析方法則主要與邏輯分析方法相結合,實證分析方法則需要大量使用調查研究方法等。這些方法的運用在哲學、法理學、法學方法論以及其他學科中,都有細致或基本的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寿阳县| 垦利县| 普兰店市| 武胜县| 吉水县| 酒泉市| 台东市| 秦安县| 磐安县| 伊川县| 武清区| 祁门县| 郑州市| 海兴县| 江山市| 余干县| 镇远县| 澄城县| 亳州市| 澄江县| 卢湾区| 建瓯市| 邵武市| 横山县| 霍邱县| 乐山市| 嘉禾县| 台前县| 怀柔区| 蒲城县| 葫芦岛市| 惠安县| 鄂尔多斯市| 北碚区| 长兴县| 西丰县| 衡水市| 桂平市| 平泉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