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道”不可道

在道家哲學中,“道”是最基本的范疇。也許人們會問“道”是什么,對此,的確不好回答,原因是“道”具有超越性和絕對性。不僅如此,“道”也是本源性的存在。就此分析如下:

首先,“道”是超越名言的。也就是說“道”不能道(說),如果一定要說,說出來的就不是“常道”,即不是真正的“道”了。同樣,“道”不能界定,不能用形式邏輯的方法去定義,即不能定義“道是什么”。如果真的要去定義的話,其所定義的也就不是“道”了。看來要想清楚地說明“道是什么”不容易,實際上,也不可能。故《老子》首章便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說的就是“道”的不可說,“道”的不可“名”(定義)。

其次,“道”是超越現象和感覺的。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老子對“道”做了這樣的說明:“視之不見,名曰 ‘夷’,聽之不聞,名曰 ‘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老子:第十四章.“道”超越了人的感覺,故可稱之為“夷”“希”“微”; “道”超越了名、言,故“不可致詰”,不能追問,即使要追問,也說不清楚。其“混而為一”,是三者的統一。何者為“一”? “一”是絕對,“一”是無限,“一”不能說,對于“一”很難說它是什么。因此,老子說: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同①.

“其上不皦”的“皦”即皎的意思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5:115.。“昧”是昏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說的是它既不明亮,也不昏昧,而這就是“道”的存在狀況。它總是那樣地難以名狀,“復歸于無物”是無名的狀態。所以,它是無物之象,是“惚恍”存在,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但它是存在的根本,因為依循古之大道,就能治理當今的現實,能知曉“道”的本始,也就是了解“道”的綱紀。

再次,“道”是獨立的、自在的,所以,它能成為萬物的法則。什么是它的法則?它的法則就是“自然”,自然而然。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在邏輯上先于萬物,雖然它“寂兮寥兮”,不可名狀,然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獨立自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才能成為萬物的根本,而“不知其名”說的是難以了解,甚至不能定義它的名,但可以勉強地說它是“道”, “道”是大,是逝,是遠,是反。“大”是絕對;“逝”是逝去,即容易逝去;“遠”是深遠、玄遠;“反”是返回本源。“道”的法則是“自然”。所謂“自然”就是自是、自在,然者是也,然者在也。

最后,“道”是本源性存在。在老子哲學中,不僅有本體論的思想,也有宇宙論的思想,所要討論的是宇宙的生成和演化。宇宙由何而來,又由何而去,其演化的內在動力是什么?應該說,在《老子》書中,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章.

“一”是“道”, “二”是陰陽,“三”意味著“多”。宇宙由何而來?由“道”而來。宇宙向何而去?向“道”而去。其中有“一”和“多”的辯證關系,“道”是萬物的本源,一切萬物來源于“道”,萬物演化是由其內在的陰陽對立統一決定的。至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中的“有”和“無”都是對于“道”的不同稱謂。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道”是萬物的本源。至于它對于現代宇宙學有沒有意義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

老子的“道”的理論是他的形而上學,其中包括本體論和宇宙論。用今天的觀點來看,老子所說的“道”已經超出了實證科學研究之域。但是,在哲學意義上,這個“道”卻需要研究,更需要探討。因為,這樣的問題在哲學上回避不了,也必須回答,其意義在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于個體存在有益處,對于人類存在有好處,因為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價值源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嘉祥县| 陆丰市| 赣榆县| 瑞安市| 磐安县| 沿河| 乌兰县| 汉寿县| 自治县| 霸州市| 儋州市| 赤城县| 洛扎县| 大竹县| 高安市| 武乡县| 神农架林区| 横山县| 湖口县| 新龙县| 阿尔山市| 子长县| 垣曲县| 白山市| 石门县| 贵阳市| 常山县| 平阳县| 海安县| 普陀区| 普兰店市| 桐庐县| 绩溪县| 曲阜市| 高淳县| 浙江省| 泗阳县| 沙坪坝区| 云浮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