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CVM有效性與可靠性改進視角
- 蔡志堅 杜麗永
- 1236字
- 2020-06-05 19:26:42
4.1 補償變化與等價變化
當產品價格或收入發生變化時,通常以效用作為測算收益的指標。但由于效用無法直接觀察到且難以量化,因此經濟學家試圖以貨幣將其量化。消費者剩余就是其中一種度量方法,它指的是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總支出超過其實際支付的部分,這一概念也被稱為馬歇爾剩余。然而,馬歇爾剩余衡量的是市場產品,而對于環境服務等非市場產品而言則不存在這樣的價格和需求曲線。因此,對這類產品的價值的估算必須通過非市場化方法進行。本研究的立論是,當一個人享受環境服務時,他會從中得到效用滿足,其滿足程度越高支付意愿也就越大。支付意愿可以作為環境服務價值的替代性估算。這樣一來,問題可轉化為如何獲取人們的支付意愿。
Hicks提出的補償變化(Compensating Variation, CV)與等價變化(Equivalent Variation, EV)的概念可以將上述思想模型化。馬歇爾剩余是在保持收入不變的情況下,觀察價格變動對消費者所造成的影響。與馬歇爾剩余不同,Hicks剩余是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觀察價格變動所造成的影響。等價變化衡量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入應如何變動才能抵消政策變化對效用的影響。補償變化則以新價格為基礎,衡量當價格上升(或下降)時,為了維持原有效用水平所必須增加(或減少)的收入數量。
在環境經濟學中,人們通常更關心的是環境服務的不同供給水平對自身福利的影響,因此需要定義福利水平,并對其進行量化測度。假定待評估的環境產品為q,同時假定代表者除了“消費”q外還消費私人市場產品x, x的價格為p。為了簡單起見,這里只討論q和x為單一產品的情形。將消費者的直接效用函數表示為μ(x, q),間接效用函數表示為v(p, q, y),其中y表示收入水平。進一步假定直接效用函數μ(x, q)關于變量x遞增且具有擬凹特征。這一假設意味著間接效用函數v(p, q, y)關于y也滿足效用函數的典型性質。
給定收入水平和價格,q的最優消費數量可通過求最大化效用的一階導數獲得。若消費者認為q為“好”產品,則μ(x, q)和v(p, q, y)均為q的增函數,即q的改善能增加其效用;若q為“壞”產品,則μ(x, q)和v(p, q, y)均為q的減函數,即q的改善會降低消費者的效用。CVM在本質上意味著消費者要在q改變和不改變兩種狀態之間進行取舍。給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假定擬實施項目使環境狀態從q0變為q1,消費者的間接效用函數則由u0≡v(p, q0, y)變為u1≡v(p, q1, y)。若u0>u1則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下降;u0<u1則表示效用改善;而u0=u1則表示消費者對q的不同供給狀態是無差異的。于是在邊際上,q的變化對效用水平的影響可根據收入水平的變化來衡量。這一概念本質上就是前面介紹的補償理論。具體而言,針對q的狀態改變,補償變化CV應該滿足

而等價變化EV則滿足

如果從狀態q0變為q1,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得到增進,則CV和EV均應大于零。此時,CV表示對q狀態改變的最大支付意愿(WTP),而EV則表示放棄q狀態改變的最小接受意愿(WTA)。反之,若福利水平下降,則CV和EV均應小于零。此時CV表示最小WTA而EV則表示最大WTP。若變化前后消費者的效用無差異,則CV和EV均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