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穗一敘
1950、1957年陶鑄致老戰友譚珊英


家書原文
珊英先生:
信敬悉,知你在故鄉并參加政府所舉辦之訓練班,慰極!
我與曾志近來一切甚好,如釋錦注!你離開福建以后的經過,以前全無所知,此次從你的來信中方知梗概。你失了黨的關系果如來信所稱,只要有人證明并經過一定時期工作的考察,組織上當會承認你的關系的,但現在還不能解決。我意你可好好在本縣參加工作,積極表現并多方設法找人證明。至在福建省委一段工作,我當完全可以負責證明。我擬直接去信湖南省委,要他們通知茶陵方面與你作必需的工作連〔聯〕系。望你有事可多找譚余保同志(他是湖南省副主席)。如你方便來武漢一游,我們當表歡迎也。余不詳。此致
敬禮!
陶鑄 四月三日
珊英女士:
二次來信,遲遲未復,望諒!
你的工作除已函告湖南當局通知茶陵縣府為你設法分配工作外,此次見到譚副主席又當面與之談過,當一定為你設法也。
漢口方面你如無小孩當較為好辦,因此間各機關都很講求工作效率,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很繁重且待遇很低,還不如在家鄉搞點工作方便些。余不詳。此復。致
敬禮!
陶鑄 七月廿七日
珊英同志:
數年不通音問,昨接來信,知一切甚好,慰極!
曾志及小女現在北京學習,暑假當均返穗,屆時如能來穗一敘,甚表歡迎也。
特復。致
敬禮!
陶鑄 五月卅一日
家書背景
這是20世紀50年代陶鑄寫給老戰友譚珊英的三封信,“文革”中被陶鑄專案組抄走,1981年由中央組織部退還收信人。2014年5月,譚珊英的兒子陳加和譚安利把這三封珍貴的家書捐贈給了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
陶鑄,又名陶際華,號劍寒,化名陶磊。1908年出生于湖南祁陽縣石洞源陶家灣村。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南昌起義,在葉挺部任連長。1929年秋起,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福州中心市委書記等職,曾組織指揮廈門劫獄斗爭。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同年5月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并判無期徒刑??谷諔馉幈l后,陶鑄經組織營救出獄,被派往武漢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1945年奉命赴東北,領導土地改革,參加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斗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廣東省省長兼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兼廣州軍區政委等職。1965年1月調任國務院副總理。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宣部部長,8月任政治局常委。1967年1月突然被打倒,受到殘酷迫害,1969年11月在合肥病逝。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

陶鑄和夫人曾志、女兒陶斯亮合影,攝于1954年
譚珊英,湖南省茶陵縣人,生于1909年,192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投筆從戎,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女生隊(黃埔軍校第六期),與謝冰瑩等同室姐妹結為生死與共的“七兄弟”,1927年參加了西征討伐夏斗寅的戰斗。大革命失敗后,女生隊提前畢業。1928年春她重新考入湖南省立二中高中師范科(即原第一女師),1929年冬畢業。1930年春到福建廈門找到了共產黨組織,被分配在省軍委擔任文書和內部交通工作,受省軍委負責人陶鑄直接領導,并假扮夫妻以掩護機關,親歷了廈門劫獄斗爭。

譚姍英母子,攝于1956年
廈門劫獄委員會由羅明、王德、王海萍、謝景德、陶鑄組成,武裝隊伍由陶鑄指揮。經過周密準備,1930年5月25日,陶鑄率領11位勇士,有的假裝探監,有的喬裝小販和游客,時機一到即沖進思明監獄,擊斃警備隊長和看守,打開牢門,僅僅十幾分鐘,成功營救出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陳柏生、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劉端生等40多位革命同志,迅速安全轉移,我方無一傷亡,譜寫了中外革命史上的傳奇,轟動全國,震驚海外。
1930年底,譚珊英調上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與在共青團中央工作的陳柏生結為夫妻。1934年11月夫妻二人奉派赴蘇聯學習,1936年初回國。由于當時黨的上海地下組織連遭破壞,他們與組織失去了聯系。后來,譚珊英一直以教書為生。與陶鑄一別二十年,相互不知音訊。

譚珊英,1936攝于北京
1950年春,譚珊英在家鄉茶陵縣人民政府舉辦的訓練班學習,到茶陵視察的湖南省政府副主席譚余保告訴她,陶鑄在武漢任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并多次打聽她的情況。譚珊英趕忙給陶鑄去信問候,并告知別后的情況,很快就收到了陶鑄1950年4月3日的親筆回信,信中充滿老首長老戰友的關懷和鼓勵之情,并表示“完全可以負責證明”她在福建的革命經歷。為譚珊英的工作安排問題,當年7月27日,陶鑄再次給譚珊英親筆回信。
譚珊英為踐行她父親譚鏡瑩“教育救國”的理想,毅然放棄了銀行干部等職位安排,選擇了小學教師職業。
1957年5月31日,擔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長的陶鑄,給譚珊英這個普通的小學教員發來了熱情洋溢的親筆信,邀請她去廣州一敘。這年暑假,譚珊英帶著兒子陳加和譚安利去了廣州,受到陶鑄一家的熱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