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漢服歸來
  • 楊娜等編著
  • 2505字
  • 2020-06-05 19:23:52

第一節 漢家兒女自制衣裳

一、平面剪裁的重現

“漢服資訊”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的漢服產業市場的淘寶交易額已經突破一個億,雖然仍不是很大,但處于快速成長中。參見“漢服資訊”新浪微博“秋葉”:《2015年度漢服產品調查報告》,2016-02-15。在中國的經濟市場中,這一個億的交易額似乎并不能算什么,但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十三年前,并沒有漢服這一概念,“平面剪裁”這一詞語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漢服消失得太久了,漢家兒女都已不記得它長什么樣子了,更何況是它的制作工藝……

伴隨著漢服這一詞的再次出現,漢服這一實物,還有中國傳統服飾那獨特的平面剪裁技術,也再次出現在互聯網上。就像第一個自制深衣的李宗偉(網名“信而好古”),本是一位教書育人的三尺男兒,在萌生了自制漢服的想法后,他便根據史書記載,自己繪制圖樣、剪裁制作、縫制衣裳,歷時數月,終于復原了第一套深衣。再后來澳大利亞的王育良、阿根廷網友“蓮竹子”、杭州的寒音館主杜峻、深圳的劉荷花也都開始了自制漢服的旅程。

他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區域,而且學的都不是服裝專業,但卻有著共同的信念—重制漢家衣裳。于是他們紛紛開始購買服裝制作的教學書籍,頻繁地去布料市場買布匹,甚至家中也都添置了縫紉機,最后把各自的剪裁圖、制作心得、實踐經驗、漢服照片發到漢網上,共同切磋,探討交流漢服制作經驗。

漢服的平面中縫對折剪裁與西裝的立體剪裁完全不同。簡單講,立體剪裁是依據人體構造,剪裁后拼接而成;平面中縫對折剪裁則是鋪開后,按照人體形態剪裁。在肩袖、領口、后衣之處多能看出差別,比如西裝的袖子是在肩膀處縫合,绱袖后呈桶裝狀;但漢服則是根據布幅寬窄在手臂上相接,可以平鋪。西裝的領子是剪裁好后“套”上的,但漢服的領子是左右交錯,合起來將人包在里面。西裝的背面,特別是襯衫,在肩胛骨處會有橫著的接縫,為了使后背的線條平整;但漢服是中縫對折剪裁,沒有肩線不用绱袖,前后衣片為一個整體,分為左右兩個單元,前后(左右)衣片及袖子相連縫合,形成前后衣身中軸對稱之美。

深衣的平面剪裁圖(劉荷花手繪)

注:劉荷花手繪、提供原圖、授權使用。

漢服的平面剪裁技術,也成為當代判定一件衣裳是否屬于漢服的唯一、首要標準。除了技術以外,剪裁方式不同也意味著審美與文化的不同。西方以塑形為目的,采用精確的立體剪裁法所縫制的窄衣穿在身上將人包裹起來,無論站立還是行走,都保持著一種相對靜止的立體三維幾何空間,在精確符合人體三維數據的形式中顯示出明晰、穩定的秩序之美;而漢服以蔽形為特點,講究的是寬松適體,攤開或者掛起來看呈現二維平面風格,隨著人身體的行止動靜,營造了一個變化多端、氣韻生動、渾然一體的多維空間,在錯綜變化中顯示出靈動、流暢的氣韻之美。參見李梅:《“身份化”、“藝術化”與“象法天地”—中國古代服飾的美學特征及深層原因》,載《文史哲》,2009(2)。

二、漢服產業化的起點

后來,有人開始嘗試銷售漢服了。王樂天第一次上街穿的漢服,便出自采薇作坊,采薇作坊在武漢,是十來個年輕人開辦的小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韓服、Cosplay服裝為主。1998年成立之初,成員只有三人。到2002年10月,第一套Cosplay服裝完工。2003年,參加武漢第二屆漫畫節,參加江漢大學泛美漫畫節。6月,又拍攝了“幕末の風”外景照。處處是日本的痕跡。其網站上公布的攝影作品,也多為和服照。參見姚淵:《從這里開始,再造一個時代》,載《東方早報》,2004(1)。

采薇作坊的邱錦超(網名“阿秋”)在朋友的引薦下,于2003年10月8日出現在漢網。10月30日采薇作坊拿出第一套漢服男裝樣品。當天夜里做成,模特穿好,用數碼相機拍了,趕緊就貼到漢網上來。11月11日夜里,第一套漢服女裝也上傳了。這里的第一筆商業訂單,就來自王樂天。當時,邱錦超帶著漢服來到了鄭州的王樂天身邊,參與王樂天上街的全程直播,從鄭州回來以后,“阿秋”第一件事是上網。“盡管憋得難受,還是先打開電腦。看看反應,看看有沒有訂單。結果……唉……反應不錯,可是訂單……慢慢來吧!”

2003年12月到新年前后,采薇作坊收到的訂單來自世界各地,甚至有近半來自海外華人。參見張從興:《闊別三百余載,漢服重現神州—訪當代漢服第一人王樂天》,載《聯合早報》,2003-11-29。對于漢服的產業化,李宗偉(網友“信而好古”)說:“有人喜歡,就有市場需求,也就會有商家生產它。儒家不鼓勵經商,一般是自己不參與商業活動,但是像這種促進漢裝恢復,有益于華夏復興的活動,任何人都會支持的。”有漢網會員說,采薇作坊是商業組織,重利。比如采薇作坊的幾套漢服價格都比較高,一般都在600元到800元。采薇作坊推廣漢服,他們感激,不過商家總以利益為先,總不免使人擔心。除了擔心價格,也擔心漢網對采薇作坊過于依賴,這樣的隱憂,很多人心里都有。參見姚淵:《從這里開始,再造一個時代》,載《東方早報》,2004(1)。不過隨后就陸續有別的商家在慢慢行動了。

三、家庭式漢服作坊

再后來便是杭州的漢服發起者之一的杜峻(網名“寒音館主”)。杜峻和漢服的故事要從古琴說起,2002年她師從一名老師學習古琴后,有時會被邀請去演出。為了配合琴韻的古樸,她們常為演出服裝而煩惱。

2003年她無意中發現了漢網,也認識了漢服,漢服體現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古琴精神暗合,于是她穿漢服的夢想也隨之萌發。參見王云、韓楊:《寬衣大袖召喚遠走的文明》,載《中國電子商務報》,2006-09-28。當時網上關于漢服的資料很少,而且她還得思考不同款式漢服的“可出門性”,因為她從一開始就打算把漢服穿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單純作為演出服。最后參考了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及《中國服飾史》,選擇了短襦長裙作為她的第一套漢服。這套漢服袖子比較窄,不似唐朝以后漢服的博冠寬袖。參見張磊:《寒音館主:由服章而至禮儀》,載《杭州日報》,2006-12-08。2003年10月18日,她在漢網上傳了自制簡易襦裙。

后來,她開始經營起自己的漢服公司寒音館。甚至還在身邊朋友、同事的各種猜測與質疑之中,放棄了公司按部就班的行政工作。這些年來,她銷售漢服三千件,并參與到杭州地區的上百場漢服活動中。此間,她還幫助大學的漢服社團舉辦成人禮儀式,甚至在杭州地區協助新婚夫婦舉辦起了傳統的漢式婚禮。參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紀錄片《我為漢服狂》,2012-03-14。

2011年時,杜峻的故事被拍成了紀錄片《我為漢服狂》,于2012年3月14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這部紀錄片的氛圍看似有些慘淡與無光,而旁白更是透露出這場運動的渺小與脆弱。網友“回燈”注釋部分:《漢服運動大事記2013版》,載百度漢服貼吧,2013-10-14。故事描述了杜峻和她的寒音館在社會中的步履艱難、處境艱辛的狀況,如果說那個時代穿漢服需要勇氣,那么經營漢服店則更需要魄力,當把一件幾乎被世人遺忘的衣服當作謀生手段時,那種生存壓力,外人是難以想象的。

隨著漢服的普及,寒音館的狀況也好了很多,甚至周末的時候也會有大學社團的學生們到她家里來交流、學習。2016年杜峻告訴我說,因為家庭的緣故,她已經有幾年沒有精力組織漢服活動了,但是最近她打算再繼續做,未來也一定會繼續走下去的。杜峻(網名“寒音館主”)口述提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永新县| 师宗县| 文山县| 启东市| 年辖:市辖区| 小金县| 马边| 新巴尔虎右旗| 赫章县| 昌都县| 平遥县| 呼伦贝尔市| 桂平市| 台东市| 社会| 宁阳县| 朝阳区| 新邵县| 曲松县| 砀山县| 河源市| 灯塔市| 天水市| 石屏县| 北京市| 牟定县| 柞水县| 琼海市| 达日县| 永丰县| 克什克腾旗| 桐乡市| 吴川市| 绩溪县| 万州区| 磐安县| 莎车县| 西昌市| 苍山县| 通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