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社會道德發展研究報告2015作者名: 葛晨虹本章字數: 3776字更新時間: 2020-06-05 19:16:03
三、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變化的因素
分析道德問題的客觀成因,對于我們加強道德建設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意識往往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的。觀念的變化,一定和社會大環境以及生存、生長經歷的客觀條件相關,但為什么處在大體相同的社會環境中,同樣經受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同樣面對著形形色色的誘惑,人們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現卻有很大差異?個體內在也是一個要考察的成因所在,“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少數公務員貪污腐敗,是因為他們在理想信念上出現了滑坡,而這是最致命的滑坡。這印證了一句話: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本調研報告中,對公務員道德變化的影響因素的問卷設計了包括宏觀(國家與社會)、中觀(單位和部門)和微觀(個體與家庭)三個層面的若干因子,讓公務員選擇他們認為影響公務員道德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一)宏觀層面
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風氣、教育因素被認為是影響公務員道德的主要因素。見圖1—28。

圖1—28 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宏觀因素
在問卷中,設計了包括經濟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民俗因素、宗教因素、教育因素、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網絡發展、自然環境、社會風氣、輿論導向、主體因素、其他等15個選項,要公務員根據重要性選擇4項,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風氣和教育因素。
經濟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分配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分配制度是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公務員的道德水準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這一大環境,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對公務員的道德價值觀具有最為直接的影響。“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從根本上說,在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諸多社會性因素中,經濟因素是決定性的、基礎性的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權利為本位的經濟,它的發展催生了當代公務員的權利觀念。在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過程中,公務員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和完善,這對于他們的道德價值觀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人類社會中一切政治要素及其運行所形成的環境,包括政權、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意識等,有社會歷史性、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特點。
權力腐敗與社會貧富分化問題被認為是當前影響人們社會公正感的主要因素,此外,機會公平不夠也被列為重要負面影響因素。現實生活中的兩極分化與嚴重的腐敗現象被認為是動搖社會主義信念、道德信念以及影響社會公正的主要因素。見圖1—29、1—30。

圖1—29 你認為當下影響人們社會公正感的三個主要因素是(選三項并排序)

圖1—30 有些人對社會主義信念有所動搖,你認為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選三項并排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國家性質和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表明: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都應當致力于為人民謀福利。只有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受到保障的大環境下,公平、正義、勤勉、謹慎、懲惡揚善、誠實信用、愛憎分明、嚴明清廉等等道德規范才會發揮作用,公務員的道德品格才會得以形成。此外,政治清明度與政策公平性對公務員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政治清明、政策公平必然會促進公務員清廉品德的生成。
社會風氣。社會風氣被認為是影響公務員道德的第三重要因素。這里就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民風和政風的關系問題。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民風是由政風引導的。但是公務員普遍認為,公務員道德狀況只是社會道德狀況的一個縮影,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自然而然會對公務員的道德產生影響。
教育因素。教育包括國民教育與在職培訓。培訓對公務員的道德具有重要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內,公務員道德培訓缺位,在處級以上公務員培訓的內容中,行政倫理和公務員道德的課程非常少。公務員初任培訓中一直有公務員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的培訓,但是由于培訓的內容缺乏統一的規范,公務員學完以后,知道了道德對公務員的成長很重要,但是是哪些道德內容卻比較含糊。
(二)中觀層面
制度因素、群體價值觀、經濟效益、領導表率被認為是這個層面的重要因素。見圖1—31。

圖1—31 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中觀因素
制度因素。無論是普通公務員還是處于領導職位的公務員,都認為用人和分配制度是影響一個單位或部門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什么樣的人能得到重用,什么樣的人能得到實惠,直接成為人們觀念和行為的風向標。如果一個單位的制度科學合理,職責明確、獎懲分明、執行有力,那么這個單位人們的道德價值觀是很明確的;如果制度不科學不合理,職責不明確、獎懲不分明、執行無力,那么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就存在模糊和混亂。同時,現在通常單位的制度都是功利主義、效率至上的制度,缺乏對道德的有效和科學的考評。雖然倡導“不讓老實人吃虧”,但沒有與之相應的制度設計,所以這種倡導基本不起作用。此外,公務員的道德問題要從職能劃分和職責規定中尋找原因。政府承擔了太多的職能和不屬于政府的職能是導致公務員服務不周的深層原因,政府部門之間職責不清是導致公務員不作為的深層原因。
群體價值觀。這是由制度因素和領導喜好所引導的一個單位和群體的文化價值觀,也就是人們共同認同和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以部門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和文化的形式存在。比如,有的部門依然延續了傳統的在利益面前相互推讓的文化,盡管在與外界的交往中,人們不再避諱言利,但是在與自己熟悉的人之間,還不是把利益看得很重,特別是物質利益。但是在涉及升遷、工作調整、職責分配方面公務員還是較為重視。當然,在不同的組織中,人們表達自身利益需求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比較直接,有的比較間接。再比如,在資歷、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占比中,有的部門更看重資歷,有的部門更看重能力,有的部門更看重人際關系。這些都影響著一個部門的群體價值觀。
經濟效益。一個組織的經濟效益決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度,決定組織中的個人的道德水準。這里的經濟效益的差異也包括與權力強弱相關的收益、福利以及個人優越感的差異。一個組織,其權力較強,經濟效益較好,互相之間則較少經濟利益方面的矛盾,相互包容度相對高一些,組織中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就會和諧融洽一些。
領導表率。組織的道德文化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與領導,特別是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有直接關系。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鄧小平說:“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對普通民眾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導向功能,直接影響和帶動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但是遺憾的是,調查結果顯示:一方面,公務員普遍認同領導應起表率作用;但另一方面,事實上,領導的表率作用發揮得并不好。
(三)微觀層面
在包括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個性特征、個人習慣、自我控制、工作壓力、居住環境、道德知識等9個選項的選擇中,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個人習慣被看作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四個重要個體因素。見圖1—32。

圖1—32 影響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微觀因素
家庭背景。公務員普遍認為,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情況對公務員道德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依然是一個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國家,家庭是公務員成長的主要環境。很多習慣和思維方式是在走入社會之前形成的,而這個階段家長的影響和表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受教育程度。公務員普遍認為,雖然并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道德水平就越高,但是如果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相對而言道德的自我意識就要弱一些,特別是在對道德的理解上存在自覺和不自覺的差異。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把大眾的觀點作為評價的標準,道德自覺程度較低;相比較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理性地判斷社會生活中的現象,道德自覺程度較高。
經濟收入。經濟收入被認為是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另一個個體因素。經濟對道德的影響無論是宏觀層面、中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一再被提及。公務員普遍將之看作影響道德的首要因素。公務員的級別越低,經濟的影響度越高。一些普通公務員認為自己的工資收入較社會其他群體而言并不能說是優越,感到生活壓力較大,這也是他們不能很好地堅守職業道德的重要原因。見圖1—33。

圖1—33 公務員的收入水平低是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個人習慣。一些公務員認為,對職業活動不能盡職盡責與個人習慣有密切的關系。有些人從小懶散慣了,這種個性也會帶到日常工作中。工作中的小失誤、不盡職、遲到等都與個人習慣有關。
同時,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差也是道德問題的根源。因為有的公務員雖然知道什么樣的行為好,什么樣的行為不好,但是因為沒有意志力和控制力所以不能約束自我。
此外,工作壓力也是影響公務員道德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目前改制過程中,公務員體制和以前大鍋飯時代已經截然不同,公務員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尤其是青年公務員常常身兼多職、一崗多責,他們必須為工作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對初任公務員的調查中,有50.3%的公務員經常感到壓力,公務員中還有31.2%的人感覺太累。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事項:購房、婚姻、晉升、人際關系、業績考評、輿論及媒體監督等。由于缺乏排解壓力的經驗,工作生活壓力容易使青年公務員產生挫敗感,陷入焦慮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對道德也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