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認識論文集(注釋版)
- (德)康德
- 8字
- 2021-03-26 20:28:37
第一部 先驗要素論
第一部分 先驗感性論
第1節
無論一種知識以什么方式以及通過什么手段與對象發生關系,它與對象直接發生關系所憑借的以及一切思維當做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觀。但直觀只是在對象被給予我們時才發生;而這對于我們人來說,又至少只是通過對象以某種方式刺激心靈才是可能的。通過我們被對象刺激的方式獲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因此,借助于感性,對象被給予我們,而且惟有感性才給我們提供直觀;但直觀通過知性被思維,從知性產生出概念。不過,一切思維,無論它是直截了當地(直接地),還是轉彎抹角地(間接地),都必須借助于某些標志
最終與直觀、從而在我們這里與感性發生關系,因為對象不能以別的方式被給予我們。
如果我們被一個對象所刺激,則對象對表象能力的作用就是感覺。通過感覺與對象發生關系的那些直觀就叫做經驗性的。一個經驗性直觀的未被規定的對象就叫做顯象。
在顯象中,我把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稱為顯象的質料,而把使得顯象的雜多能夠在某些關系中得到整理的東西稱為顯象的形式。由于感覺惟有在其中才能得到整理并被置于某種形式之中的東西,自身不可能又是感覺,所以,雖然一切顯象的質料只是后天被給予我們的,但顯象的形式卻為了顯象而必須全都已經先天地蘊涵在心靈中,因而可以與一切感覺分離開來予以考察。
我把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屬于感覺的東西的表象稱為純粹的(在先驗的意義上)。據此,一般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將在心靈中先天地找到,顯象的一切雜多將以這種形式在某些關系中被直觀。感性的這種純形式自身也叫做純直觀。這樣,如果我從一個物體的表象中把知性所思維的東西如實體、力、可分性等等都除去,此外把屬于感覺的東西如不可入性、硬、顏色等等也除去,那么,從這個經驗性的直觀中還給我剩下了某種東西,即廣延和形狀。它們屬于純直觀,即便沒有感官或者感覺的一個現實的對象,純直觀也先天地作為一個純然的感性形式存在于心靈中。
一門關于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則的科學,我稱為先驗感性論。因此,必須有這樣一門科學,它構成先驗要素論的第一部分,與包含著純思維的原則、被稱為先驗邏輯的學說相對照。
因此,在先驗感性論中,我們首先通過把知性在此憑借自己的概念所思維的一切都除去,來把感性孤立起來,以便僅僅留下經驗性的直觀。其次,我們將從經驗性的直觀中把屬于感覺的一切都分離開來,以便只留下純直觀和顯象的純然形式,這是惟一能夠提供先天感性的方法。在進行這一研究時,將發現兩種作為先天知識原則的感性直觀純形式,即空間和時間,我們現在就將考慮它們。
第一章 論空間
第2節 空間概念的形而上學闡明
借助于外感官(我們心靈的一種屬性),我們把對象表象為外在于我們的,它們全都在空間之中。在空間中,它們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得到規定,或者是可規定的。借助于內感官,心靈直觀自己本身或者其內在狀態;雖然內感官并不提供關于靈魂自身作為一個客體的任何直觀,但畢竟有一種確定的形式,惟有在這形式下靈魂內部狀態的直觀才有可能,以至于一切屬于內部規定的東西都在時間的關系中被表象出來。時間不能在外部被直觀到,就像空間不能被直觀為我們內部的某物一樣。那么,空間和時間是什么呢?是現實的存在物嗎?它們雖然只是事物的規定或者關系,但卻是即便事物不被直觀也仍然本來屬于事物的規定或者關系嗎?或者說,它們是僅僅依附于直觀的形式、從而依附于我們心靈的主觀性狀、沒有心靈的主觀性狀這些謂詞就根本不能被賦予任何事物的規定或者關系嗎?為了澄清這一點,我們首先要闡明空間的概念。
但是,我把闡明(expositio)理解為清晰地(盡管并非詳盡地)表象屬于一個概念的東西;但是,如果闡明包含著把概念作為先天給予的來描述的東西,它就是形而上學的。
1.空間不是一個從外部經驗抽象得來的經驗性概念。因為要使某些感覺與我之外的某物發生關系(也就是說,與在空間的不同于我所在的另一地點上的某物發生關系),此外要使我能夠把它們表象為彼此外在和彼此并列、從而不僅各不相同、而且是在不同的地點的,這就必須已經有空間的表象作為基礎了。據此,空間的表象不能通過經驗從外部顯象的關系借來,相反,這種外部經驗自身只有通過上述表象才是可能的。
2.空間是作為一切外部直觀的基礎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先天表象。人們雖然完全能夠設想在空間中找不到任何對象,但卻絕不能形成一個沒有空間存在的表象。因此,空間被視為顯象可能性的條件,而不是一個依賴于顯象的規定,是一個以必然的方式作為外部顯象之基礎的先天表象。
3.空間不是一個關于一般事物的關系的推理概念,或者如人們所說是一個普遍概念,而是一個純直觀。因為首先,人們只能表象一個惟一的空間,而當人們談論多個空間時,人們只是把它們理解為同一個獨一無二的空間的各個部分。這些部分也不能仿佛是作為惟一的無所不包的空間的組成部分(有可能用這些部分復合成它)先行于它,而是只有在它里面才能被設想。它在本質上是惟一的,它里面的雜多、從而還有一般的諸空間的普遍概念,都僅僅基于各種限制。由此得出,就它而言,一種先天直觀(它不是經驗性的)是關于空間的所有概念的基礎。就連所有的幾何學原理也是如此,例如在一個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就絕不是從關于線和三角形的普遍概念中,而是從直觀中,并且是先天地以無可爭辯的確定性引申出來的。
4.空間被表象為一個無限的被給予的大小。如今,雖然人們必須把每一個概念都設想為一個包含在無限多的不同可能表象之中(作為它們共同的標志)、從而把這些表象包含在自己之下的表象;但是,沒有一個如此這般的概念能夠被設想成好像把無限多的表象都包含在自身當中。盡管如此,空間就是被這樣設想的(因為空間無限多的所有部分都是同時存在的)。因此,關于空間的源始表象是一個先天直觀,而不是概念。
第3節 空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我把一種先驗闡明理解為將一個概念解釋為一個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就能夠看出其他先天綜合知識的可能性。為此目的就要求:1.諸如此類的知識確實是從這個被給予的概念得來的;2.這些知識惟有以這個概念的一種被給予的解釋方式為前提條件才是可能的。
幾何學是一門綜合地卻又先天地規定空間屬性的科學。為使空間的這樣一種知識是可能的,空間的表象究竟必須是什么呢?它必須源始就是直觀;因為單從一個概念得不出任何超出概念的命題,但這種情況在幾何學中卻發生了(參見導論,五)。不過,這種直觀必須先天地,即先于對一個對象的一切感知而在我們心中找到,從而是純粹的直觀,而不是經驗性的直觀。因為幾何學的定理全都是無可爭辯的,也就是說,是與對它們的必然性的意識結合在一起的,例如空間只有三個維度;但諸如此類的定理不可能是經驗性的判斷或者經驗判斷,也不是從它們推論出來的(參見導論,二)。
那么,一種先行于客體、客體的概念能夠在其中先天地被規定的外部直觀是如何能夠為心靈所固有的呢?顯然惟有當它作為主體受客體刺激并由此獲得客體的直接表象即直觀的形式性狀,因而僅僅作為外感官的一般形式,而在主體中擁有自己的位置時,才是可能的。
因此,惟有我們的解釋才使得作為一種先天綜合知識的幾何學的可能性成為可理解的。任何一種不提供這種東西的解釋方式,即使在表面上與幾何學有些類似之處,依據這一標志就可以極可靠地與它區別開來。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結論
1.空間根本不表象任何一些物自身的屬性,或者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中表象它們,也就是說,并不是那些依附于對象自身、即便人們抽掉直觀的所有主觀條件也依然留存的屬性的規定。因為無論是絕對的規定還是相對的規定,都不能先于它們所屬的那些事物的存在、從而不能先天地被直觀。
2.空間無非是外感官的一切顯象的形式,也就是說,是感性的主觀條件,惟有在這一條件下外部直觀對我們來說才是可能的。如今,由于主體的被對象刺激的感受性以必然的方式先行于這些客體的所有直觀,因此可以理解,一切顯象的形式如何能夠在一切現實的知覺之前、從而先天地在心靈中被給予,以及它如何能夠作為一切對象都必須在其中被規定的純直觀在一切經驗之前就包含著對象諸般關系的原則。
據此,我們惟有從一個人的立場出發才能夠談論空間,談論有廣延的存在物等等。如果我們離開惟一使我們能夠按照我們可能受對象所刺激的方式擁有外部直觀的主觀條件,那么,空間的表象就毫無意義。這個謂詞只是就事物顯現給我們、亦即是感性的對象而言才被賦予事物。這種我們稱之為感性的感受性的恒定形式,是對象在其中被直觀為在我們之外的各種關系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如果人們抽掉這些對象,它就是一個擁有空間之名的純直觀。由于我們并不能夠使感性的這些特殊條件成為事物的可能性的條件,而只能使之成為事物的顯象的可能性的條件,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空間包括可能外在地向我們顯現的一切事物,但不包括一切物自身,不管它們是否被直觀到,或者也不管它們被什么樣的主體所直觀。因為關于其他能思維的存在物的直觀,我們根本不能作出判斷,說它們是否受限制著我們的直觀并對我們來說普遍有效的上述條件所制約。如果我們把對一個判斷的限制附加在主詞的概念上,該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就無條件地有效?!耙磺惺挛锒荚诳臻g中并列存在”這個命題,在這個限制下,即如果這些事物被當做我們的感性直觀的對象來對待,是有效的。如果我在這里把該條件附加在概念上,并且說:一切事物作為外部顯象都在空間中并列存在,那么,這個規則就普遍地有效,沒有限制。據此,我們的闡明就一切外在地作為對象能夠呈現給我們的東西而言說明了空間的實在性(即客觀有效性),但同時就事物由理性依其本身來考慮、即不顧及我們感性的性狀而言說明了空間的觀念性。因此,我們(就一切可能的外部經驗而言)主張空間的經驗性的實在性,雖然
也主張空間的先驗的觀念性,也就是說,一旦我們除去一切經驗的可能性的條件,假定它是作為物自身的基礎的某種東西,空間就什么也不是了。
但是,除了空間之外,也不存在其他任何主觀的、與某種外物相關的、能夠稱之為先天客觀的表象。因為人們不能從這些表象中的任何一個,像從空間中的直觀那樣,推導出先天綜合命題(參見第3節)。因此,精確地說,它們根本沒有觀念性
,雖然它們與空間的表象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即它們僅僅屬于感覺方式的主觀性狀,例如屬于憑借顏色、聲音和溫度的感覺的視、聽、觸的主觀性狀,但由于這些都僅僅是感覺而不是直觀,它們就自身而言都不使人認識、至少是先天地認識任何客體。
這一說明的意圖只是在于防止使人想用遠遠不夠的實例來說明所主張的空間的觀念性,因為例如顏色、滋味等等都理應不被看做事物的性狀,而僅僅應被看做我們主體的變化,這些變化甚至在不同的人那里也可能是不同的。因為在這種場合里,那原初只是顯象的東西,例如一朵玫瑰,在經驗性的意義上就被視為一個物自身,這個物自身卻可能對每個人的眼睛來說在顏色上顯得不同。與此相反,空間中顯象的先驗概念卻是一個批判性的提醒:一般來說,在空間中被直觀的任何東西都不是事物自身,空間也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形式,相反,對象自身根本不為我們所知,而我們稱為外部對象的東西,無非是我們感性的純然表象,其形式就是空間,而其真正的相關物亦即物自身,由此卻根本沒有被認識,也不能被認識,但在經驗中也從來不被追問。
第二章 論時間
第4節 時間概念的形而上學闡明
1.時間不是以某種方式從經驗抽象出的經驗性概念。因為如果時間的表象不先天地作為基礎,則同時或者相繼都甚至不會進入知覺。惟有以時間的表象為前提條件,人們才能表象:一些東西存在于同一個時間中(同時)或者存在于不同的時間中(相繼)。
2.時間是作為一切直觀之基礎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表象。人們盡管完全可以從時間中除去顯象,但就一般顯象而言卻不能取消時間自身。因此,時間是先天地被給予的。惟有在時間中,顯象的一切現實性才是可能的。這些顯象全都可以去掉,但時間自身(作為顯象的可能性的普遍條件)卻不能被取消。
3.在這種先天必然性的基礎之上,還建立起時間關系的不可爭辯的原理或者一般時間公理的可能性。時間只有惟一的維度:不同的時間不是同時的,而是相繼的(就像不同的空間不是相繼的,而是同時的一樣)。這些原理不可能從經驗中得出,因為經驗既不會提供嚴格的普遍性,也不會提供不可爭辯的確定性。我們將只能說:通常的知覺告訴我們是這樣的;但不能說:它必定是這樣的。這些原理被視為在根本上使經驗成為可能的規則,并且在經驗之前,而不是通過經驗教導我們。
4.時間不是推理概念,或者如人們所說是普遍概念,而是感性直觀的一種純形式。不同的時間只是同一時間的各個部分。但是,只能通過一個惟一的對象被給予的表象就是直觀。即便“不同的時間不能是同時的”這個命題,也不能從一個普遍的概念推導出來。該命題是綜合的,不能僅僅從概念產生。因此,它是直接地包含在時間的直觀和表象之中的。
5.時間的無限性無非意味著:時間一切確定的長短都惟有通過對惟一的作為基礎的一個時間的限制才是可能的。因此,時間這一源始的表象必須不受限制地被給予。但由此,一個對象的各個部分自身和每一大小都惟有通過限制才能確定地被表象,所以,整個表象肯定不是通過概念被給予的(因為概念只包含部分的表象),相反,必須有直接的直觀作為概念的基礎
。
第5節 時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因此,我可以援引第3條,在那里我為了簡練而把本來是先驗的內容置于形而上學闡明的標題之下了。此處我再補充一點:變化的概念亦即隨之運動(作為位置的變化)的概念惟有通過并在時間表象之中才是可能的;如果這一表象不是先天的(內)直觀,那么,任何概念,無論它是什么概念,都不能使一種變化的可能性、亦即把矛盾對立著的各謂詞(例如同一事物在某處存在又在該處不存在)結合進同一個客體的可能性成為可理解的。惟有在時間中,才能在一個事物中,即相繼地發現兩個矛盾對立著的規定。因此,我們的時間概念解釋了像富有成果的普遍運動學說所闡述的那么多的先天綜合知識的可能性。
第6節 從這些概念得出的結論
1.時間不是某種獨立存在的東西,或者不是作為客觀的規定依附于事物、從而即使人們抽掉事物的直觀的所有主觀條件也依然留存的東西:因為在第一種場合,時間就會是某種沒有現實的對象也依然現實地存在的東西。但就第二種場合而言,時間作為一個依附于事物本身的規定或者秩序也不能作為對象的條件先行于對象,先天地通過綜合命題被認識和直觀。與此相反,如果時間無非是一切直觀能夠在我們里面發生的主觀條件,那么,這后一種情況就完全會發生。因為在這里,內直觀的這種形式就能夠先于對象、從而是先天地被直觀。
2.時間無非是內感官的形式,即直觀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內部狀態的形式。因為時間不可能是外部顯象的規定:它既不屬于形狀,也不屬于位置等等;與此相反,它規定著各個表象在我們的內部狀態中的關系。而正因為這種內直觀不提供任何形狀,所以我們也試圖通過類比來彌補這一缺憾,通過一條無限延伸的線來表象時間序列,其中雜多構成了一個只具有一個維度的序列;而且我們從這條線的各種屬性推論到時間的一切屬性,只除了一點,即前者的各個部分是同時的,而后者的各個部分則始終是相繼的。由此也得出,時間自身的表象是直觀,因為它的一切關系都可以借助一個外直觀予以表達。
3.時間是所有一般顯象的先天形式條件。作為一切外直觀的純形式的空間,作為先天條件僅僅局限于外部顯象。與此相反,由于所有的表象,無論它們是否有外部事物作為對象,畢竟都就自身而言作為心靈的規定而屬于內部狀態;而這種內部狀態卻隸屬在內直觀的形式條件亦即時間之下:所以,時間是所有一般顯象的先天條件,進而是內部的(我們靈魂的)顯象的直接條件,正因為此間接地也是外部顯象的條件。如果我能夠先天地說:一切外部顯象都在空間中并按照空間的關系被規定,那么,我也可以從內感官的原則出發完全普遍地說:所有一般顯象,即感官的所有對象,都處在時間中,并以必然的方式處在時間的各種關系中。
如果我們抽掉我們在內部直觀我們自己并借助這種直觀也把一切外直觀包括進表象力的方式,從而按照對象就自身而言可能存在的樣子來對待它們,那么,時間就什么也不是。時間僅僅就顯象而言才具有客觀有效性,因為這已經是我們當做我們感官的對象來對待的事物了;但如果我們抽掉我們的直觀的感性,從而抽掉我們特有的那種表象方式,而談論一般的物,那么,時間就不再是客觀的了。因此,時間僅僅是我們的(人的)直觀(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感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被對象刺激的話)的主觀條件,在主體之外就其自身而言什么也不是。盡管如此,就所有的顯象而言,因而也就所有能夠在經驗中呈現給我們的事物而言,它仍然以必然的方式是客觀的。我們不能說:一切事物都在時間中,因為對于一般事物的概念來說事物直觀的所有方式都被抽掉了,但這個概念卻是時間隸屬于對象的表象的真正條件。如果給概念附加上條件,并且說:一切作為顯象(感性直觀的對象)的事物都在時間中,那么,這條原理就有其完美的客觀正確性和先天的普遍性了。
據此,我們的主張說明了時間的經驗性的實在性,即就每次能夠被給予我們感官的所有對象而言的客觀有效性。而既然我們的直觀在任何時候都是感性的,所以,在經驗中絕不可能有不隸屬于時間條件的對象被給予我們。與此相反,我們反對時間對絕對實在性的一切要求,因為即使不考慮我們感性直觀的形式,這種實在性也絕對地作為條件或者屬性依附于事物。這樣一些屬于物自身的屬性也永遠不能通過感官被給予我們。因此,時間的先驗的觀念性就在于此,按照這種觀念性,如果人們抽掉感性直觀的主觀條件,時間就根本什么也不是,既不能自存性地也不能依存性地歸之于對象自身(與我們的直觀沒有關系的對象)。不過,這種觀念性與空間的觀念性一樣,畢竟不能與感覺的蒙騙相比,因為人們此時就這些謂詞所依存的顯象而言,畢竟預先設定它具有客觀的現實性;在這里,除了它僅僅是經驗性的之外,即除了它把對象本身僅僅看做是顯象之外,這種實在性就會完全喪失;對此,可參閱上面第一章的說明。
第7節 解說
對于這個承認時間的經驗性的實在性、但卻否認其絕對的和先驗的實在性的理論,我從有見識的人士那里如此一致地聽到一種反對意見,以至于我從中得出,這種反對意見必定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任何不習慣于這些考察的讀者那里。這種意見認為:變化都是現實的(即使人們想否認一切外部顯象連同其變化,我們自己的表象的更替也證明了這一點)。如今,變化惟有在時間中才是可能的,所以時間就是某種現實的東西。對此作出答復毫無困難。我承認這全部論證。時間當然是某種現實的東西,也就是說,是內直觀的現實的形式。因此,就內部經驗來說它具有主觀的實在性,也就是說,我確實有關于時間和我在時間中的規定的表象。因而,它可以被視為現實的,不是作為客體,而是作為我自己是客體的表象方式。但是,如果我自己或者另一個存在物不用這個感性的條件就能夠直觀我,那么,正是我們現在表象為變化的這樣一些規定,就會提供一種知識,其中時間的表象、從而還有變化的表象都根本不會出現。因此,依然有經驗性的實在性,作為我們一切經驗的條件。按照以上所述,惟有絕對的實在性是不能承認時間所有的。時間無非是我們的內直觀的形式。如果人們從時間中去掉我們感性的特殊條件,那么,時間概念也就消失了,而時間并不依附于對象本身,而是依附于直觀對象的主體。
但是,使得這種反對意見如此眾口一詞、而且出自那些盡管如此卻不知道有什么明確的理由反對空間的觀念性學說的人的原因,一如下述。他們并不期望能夠無可爭議地闡述空間的絕對實在性,因為他們遭到唯心論的反對;唯心論認為外部對象的現實性不能有任何嚴格的證明,與此相反,我們內感官的對象(我自己和我的狀態)的現實性則是直接通過意識而清楚明白的。外部對象可能只是一種幻相(Schein),內感官的對象在他們看來卻無可辯駁地是某種現實的東西。但是他們不曾想到,盡管人們不可反對這二者作為表象的現實性,但它們盡管如此卻只屬于顯象,顯象在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就客體自身來考察它(不管直觀它的方式,但正因為此它的性狀在任何時候都是成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注意這一對象的直觀的形式,這種形式必須不是在對象自身中、而是在對象向之顯現的主體中去尋求,但盡管如此仍然現實地和必然地屬于這個對象的顯象。
據此,時間和空間是可以從中先天地汲取各種綜合知識的兩個知識來源,尤其是純粹數學,在空間及其關系的知識方面提供了一個光輝的范例。也就是說,空間和時間合起來是所有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并由此而使先天綜合命題成為可能。但是,這兩個先天的知識來源正由于此(即它們只是感性的條件)為自己規定了界限,也就是說,它們僅僅涉及作為顯象來考察的對象,但并不表現物自身。惟有前者才是它們的有效性的領域,如果超出這個領域,就不再有它們的客觀應用了。此外,空間和時間的這種實在性并不影響經驗知識的可靠性:因為無論這些形式以必然的方式依附于物自身還是僅僅依附于我們對這些物的直觀,我們都同樣確信這種可靠性。與此相反,主張空間和時間的絕對實在性的人,無論他們認為這種實在性是自存性的還是僅僅依存性的,都必然要與經驗自身的原則相抵觸。因為如果他們決定采用前者(這通常是數學的自然研究者一派),那么,他們就必須假定兩種永恒的、無限的、獨立存在的不合情理之物,它們存在著(畢竟不是某種現實的東西),只是為了把一切現實的東西包含在自身之內。如果他們采用第二派的觀點(一些形而上學的自然學者就持這種觀點),把空間和時間視為從經驗中抽象出來的、盡管在分離中被混亂地表象的、各種顯象的關系(并列或者相繼),那么,他們就必須否定先天的數學學說就現實的事物(例如空間中的事物)而言具有效力,至少是否定它具有無可爭辯的確定性,因為這種確定性根本不是后天地發生的,而空間和時間的先天概念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想象力的創造物,其來源必須現實地到經驗中尋找,想象用經驗的抽象關系構造出某種雖然包含著這些關系的共相、但沒有自然加給他們的約束就不能成立的東西。前一種人的收獲,是他們為數學主張敞開了顯象的領域。與此相反,當知性要超出這個領域的時候,他們就正是由于這些條件而大為困惑了。第二種人雖然在后面這點上有所收獲,即當他們想把對象不是作為顯象,而是僅僅在與知性的關系中來判斷的時候,空間和時間的表象不會阻礙他們;但他們既不能為數學的先天知識的可能性提供根據(因為他們缺乏一種真正的、客觀有效的先天直觀),也不能使經驗命題與他們的主張達到必要的一致。在我們關于感性的這兩種源始形式的真正性狀的理論中,這兩種困難都被消除了。
最后,至于先驗感性論除空間和時間這兩種要素之外不可能包含更多的要素,這一點是清楚明白的,因為所有其他屬于感性的概念,甚至把二者結合起來的運動的概念,都以某種經驗性的東西為前提條件。運動以對某種運動的東西的知覺為前提條件。但在空間中,就其自身來看,沒有任何運動的東西:因此,運動的東西必須是某種僅僅由經驗在空間中發現的東西,從而是一個經驗性的材料。同樣,先驗感性論不能把變化的概念列入其先天材料,因為時間本身并不變化,而是某種存在于時間中的東西在變化。所以,為此就要求有對某種存在及其各種規定的演替的知覺,因而就要求有經驗。
第8節 對先驗感性論的總說明
一、為了防止一切誤解,首先必須盡可能清晰地解釋,就一般感性知識的基本性狀而言,我們的看法是什么。
因此,我們曾經想說:我們的一切直觀無非是關于顯象的表象;我們所直觀的事物并非就自身而言就是我們直觀它們所是的東西,它們的關系也不是就自身而言就具有它們向我們顯現的那種性狀,而如果我們把我們的主體、哪怕是僅僅把感官的一般主觀性狀去掉,客體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一切性狀、一切關系、甚至空間和時間本身都將消失,它們作為顯象不能就自身而言、而是只能在我們心中實存。對象就自身而言、與我們感性的這一切感受性相分離,可能具有一種什么樣的狀況,依然是我們完全不知道的。我們所認識的無非是我們知覺它們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我們特有的,但盡管必然屬于每一個人,卻并不必然屬于每一個存在物。我們只與這種方式打交道??臻g和時間是這種方式的純形式,一般感覺則是質料。我們只能先天地、即在一切現實的知覺之前認識這種純形式,所以它叫做純直觀;但感覺卻是我們的知識中使得它叫做后天知識亦即經驗性直觀的東西。前者絕對必然地依附于我們的感性,無論我們的感覺是哪一種方式;后者則可能極為不同。即使我們能夠使我們的這種直觀達到最高的清晰程度,我們也不會由此更為接近對象自身的性狀。因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所可能完全認識的,畢竟只是我們的直觀方式,即我們的感性,并且永遠只是在原初就依附于主體的空間和時間的條件下認識它的;至于對象自身會是什么,畢竟永遠也不會通過惟一被給予我們的、對象自身的顯象的最清晰知識而為我們所知。
因此,說我們的整個感性無非是對事物的混亂的表象,這種表象只包含自在地屬于事物的東西,但只不過是處于我們未借助意識分辨清楚的那些標志和分表象的堆積狀態,這種說法是對感性概念和顯象概念的一種歪曲,它使得感性和顯象的整個學說都變得毫無用處、空洞無物。不清晰的表象與清晰的表象的區別僅僅是邏輯上的,并不涉及內容。毫無疑問,健全知性使用的公正概念,所包含的正是最精細的思辨能夠從它發揮出來的東西,只不過在通常的和實際的應用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思想中的這些各種各樣的表象罷了。因此,人們不能說:這個平常的概念是感性的,僅僅包含著一種顯象,因為公正根本不能顯現,相反,它的概念蘊涵在知性中,并表象行動的一種性狀(道德性狀),這性狀自在地屬于行動。與此相反,在直觀中一個物體的表象根本不包含能夠屬于一個對象自身的東西,而只包含某物的顯象和我們由此被刺激的方式,而我們的認識能力的這種感受性就叫做感性,即使人們能夠徹底看透前者(顯象),也與對象自身的知識有天壤之別。
因此,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為關于我們知識的本性和起源的全部研究指示了一個完全不合適的觀點,因為它把感性與理智的區別僅僅看做是邏輯的,而這種區別明顯是先驗的,不是僅僅涉及清晰或者不清晰的形式,而是涉及其起源和內容,以至于我們不僅僅是通過感性不清晰地認識、而是根本不認識物自身的性狀,而且,一旦我們去掉我們主觀的性狀,被表象的客體連同感性直觀賦予它的那些屬性就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也不可能被找到,因為正是這個主觀的性狀規定著客體作為顯象的形式。
我們通常在顯象中間把本質上依附于顯象的直觀并一般來說對任何人類感官都有效的東西與只是以偶然的方式屬于顯象的直觀的東西區別開來,因為后者并不是一般地在感性的關系上、而是僅僅在這個或者那個感官的特殊地位或者機制上有效。而在這里,人們把前一種知識稱為一種表象對象自身的知識,而把后一種知識僅僅稱為對象的顯象。但這種區分僅僅是經驗性的。如果停留在這一點上(如通常所發生的那樣),不再把那種經驗性的直觀看做是純然的顯象(如應當發生的那樣),以至于在其中找不到任何依附于某個事物自身的東西,那么,我們的先驗區分就會喪失,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我們到處(在感官世界中)、哪怕在對感官世界的對象作最深入的研究時,都只能與顯象打交道,我們卻相信能夠認識物自身。這樣,我們雖然把彩虹稱為純然是一場晴天雨中的顯象,而把這場雨稱為事物自身,如果我們僅僅在物理學上把后一個概念理解為在普遍的經驗中、在對感官的所有不同狀態下都畢竟在直觀中這樣而不是別樣地被規定的對象,那么,這樣說也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一般地對待這種經驗性的東西,并且不顧及這種東西與每一種人類感官的一致,而追問這種東西是否也表象了一個對象自身(不是雨滴,因為雨滴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作為顯象是經驗性的客體了),那么,關于表象與對象的關系的問題就是先驗的,不僅這些雨滴是純然的顯象,而且就連它們圓的形狀、甚至它們在其中下落的空間,都不是什么就自身而言的東西,而僅僅是我們的感性直觀的一些變形或者基礎,而先驗的客體依然不為我們所知。
我們的先驗感性論的第二件重要事務是:它不僅僅是作為表面上的假說來博取一些好感,而是要像任何時候對一種應該充當工具論的理論所能夠要求的那樣確定無疑。為了完全說明這種確定性,我們想選取某個實例,依此這種工具論的有效性將能夠變得顯而易見,并且有助于進一步澄清第3節所闡述的東西。
據此,假定空間和時間就其自身而言是客觀的,而且是物自身的可能性的條件,那么顯而易見,首先:關于二者將會出現大量先天的無可爭辯的綜合命題,尤其是關于空間的,因此我們這里要優先把空間作為實例來研究。由于幾何學的定理都是先天綜合的,都是以無可爭辯的確定性被認識到的,所以我要問:你們是從哪里獲得諸如此類的定理的?要達到諸如此類絕對必然且普遍有效的真理,我們的知性依據的是什么?除了借助概念或者借助直觀,別無他途;但這二者自身則要么是先天地、要么是后天地被給予我們的。后一種東西,即經驗性的概念,此外還有它建立于其上的東西,即經驗性的直觀,所能夠提供的綜合命題沒有別的,只有一種也僅僅是經驗性的命題,即經驗命題,因而永遠不能包含必然性和絕對的普遍性,而諸如此類的東西卻是所有幾何學命題的特征。至于要達到諸如此類的知識,什么是首要的和惟一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僅僅憑借概念還是憑借先天直觀,則顯而易見,僅僅從概念出發根本不能達到綜合的知識,而只能達到分析的知識。且看這樣一條定理,即憑二條直線根本不能圍起一個空間,從而不可能有任何圖形,并請嘗試從“直線”和數字“二”的概念推導出這一定理;或者且看這樣一條定理,即憑三條直線可能有一個圖形,并請嘗試僅僅從這些概念推導出這條定理。你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力氣,你們將發現自己不得不像幾何學在任何時候都做的那樣,求助于直觀。因此,你們在直觀中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對象;但這是哪一種直觀,是一種先天的純直觀,還是一種經驗性的直觀?如果是后者,則絕不可能從中產生一個普遍有效的命題,更不用說產生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了;因為經驗絕不能提供諸如此類的命題。因此,你們必須在直觀中給自己提供一個先天對象,并在這對象上面建立起一個綜合命題。但如果你們里面沒有一種先天地進行直觀的能力,如果這種主觀的條件就形式而言并不同時是惟一使得這一(外)直觀的客體本身成為可能的普遍的先天條件,如果對象(三角形)是與你們的主體沒有關系的某物自身,你們怎么能夠說,必然蘊涵在你們構思一個三角形的主觀條件之中的東西,也肯定必然地屬于三角形自身呢?因為你們畢竟不能給你們的概念(三條線)添加任何因此肯定必然地在對象那里發現的新東西(圖形),因為這對象是在你們的知識之前、而不是通過你們的知識被給予的。因此,如果空間(時間亦復如是)不是你們的直觀的一個純然形式,包含著惟一能使一切事物對你們來說成為外部對象的先天條件,沒有這些主觀條件外部對象就自身而言什么也不是,那么,你們就根本不能先天地以綜合的方式澄清關于外部客體的任何東西了。所以,這是毫無疑問地確定的,不是可能的或者大致如此的:空間和時間作為一切(外部的和內部的)經驗的必要條件,只不過是我們一切直觀的主觀條件,因而在與這些條件的關系中一切對象都僅僅是顯象,不是獨立地以這種方式被給予的物,因此關于它們就其形式而言也可以先天地說出許多東西,但關于可能作為這些顯象基礎的物自身則絕不可能說出一點東西。
二、尤其是以下說明,有助于證實關于外感官和內感官、從而一切作為純然顯象的感官客體的觀念性的理論:凡是在我們的知識中屬于直觀的東西(因此,根本不屬于知識的快樂與不快的情感和意志除外),所包含的無非是純然的關系,即一個直觀中的位置的關系(廣延)、位置的變化的關系(運動)和這些變化被規定所遵循的規律的關系(動力)。但是,在位置上在場的東西,或者除位置變化之外在事物里面起作用的東西,卻并未由此被給予。憑借純然的關系畢竟還沒有認識一個事物自身,因此,完全可以作出判斷說:既然憑借外感官能夠給予我們的無非是純然的關系表象,外感官在其表象中也只能包含一個對象與主體的關系,而不能包含屬于客體自身的內在的東西。內直觀也具有同樣的性質。不僅僅是外感官的表象在內感官中構成了我們用來占據自己心靈的真正材料,而且我們將這些表象置于其中的、在經驗中甚至先行于這些表象的意識的、作為形式的條件而為我們在心靈中安置這些表象的方式奠定基礎的時間,也已經包含著相繼存在、同時存在和與這種相繼存在同時的東西(持久的東西)的關系。于是,作為表象能夠先行于一切思維某種東西的行動的東西,就是直觀,而如果直觀所包含的無非是關系,它就是直觀的形式,由于這種形式除非某物被置于心靈中就不能表象任何東西,所以它無非就是心靈通過自己的行動亦即其表象的這種置入、因而通過自己本身被刺激的方式,也就是說,就形式而言是一個內感官。凡是通過一個感官被表象的東西,就此而言在任何時候都是顯象,因而要么一個內感官必定根本不被承認,要么作為內感官對象的主體只能通過內感官被表象為顯象,而不是像它在自己的直觀僅僅是自我行動亦即是理智直觀時對自己所作的判斷那樣。在這方面,一切困難都在于一個主體如何能夠內在地直觀自己;然而,這一困難是為任何理論所共有的。對其自身的意識(統覺)是自我的簡單表象,而如果僅僅因此主體中的一切雜多都自動地被給予的話,內直觀就會是理智的了。在人里面,這種意識要求對主體中事先被給予的雜多有內在的知覺,而這雜多非自發地在心靈中被給予的方式就必然由于這種區別而叫做感性。如果意識自己的能力要尋找(領會)蘊涵在心靈中的東西,它就必須刺激心靈,惟有以這樣的方式才能產生對它自己的直觀,但事先在心靈中作為基礎的直觀形式則在時間的表象中規定著雜多在心靈中聚集的方式;因為心靈直觀自己本身,并不是像它直接自動地表象自己那樣,而是按照它從內部被刺激的方式,從而是像它對自己顯現的那樣,不是像它所是的那樣。
三、如果我說:在空間和時間中,無論是外部客體的直觀,還是心靈的自我直觀,都是像二者刺激我們的感官、亦即像它們顯現的樣子表象它們的,那么,這并不是想說這些對象都只是一種幻相。因為在顯象中,客體、甚至我們賦予它們的性狀,任何時候都被視為某種現實地被給予的東西,只不過如果這種性狀在被給予的對象與主體的關系中僅僅取決于主體的直觀方式,那么,這個作為顯象的對象就被與作為客體自身的對象本身區分開來了。這樣,如果我主張,我設定物體和我的靈魂所依據的作為它們存在條件的那種空間和時間的性質,寓于我的直觀方式之中,而不是寓于這些客體自身之中,我并不是在說:物體只是顯得存在于我之外,或者我的靈魂只是顯得在我的自我意識中被給予。如果我用我本應歸于顯象的東西只是造成了幻相,那是我自己的過錯。但是,這種情況并不是按照我們一切感性直觀的觀念性的原則發生的;毋寧說,如果把客觀的實在性賦予那些表象形式,那么,人們就無法避免,一切都將因此而轉化為純然的幻相。因為如果把空間和時間視為就其可能性而言必然能在事物自身找到的性狀,而且仔細考慮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將陷入的荒唐性,即兩個無限的事物,不是實體,也不是某種現實地依存于實體的東西,盡管如此卻必須是實存的東西,甚至是一切事物實存的必要條件,即便所有實存的事物都被取消,它們也依然留存,那么,人們就不能責備善良的貝克萊把物體降為純然的幻相了;甚至就連我們自己的實存,如果以這種方式被弄得取決于像時間這樣的不合情理之物的獨立自存的實在性,也必定與時間一起轉化為純粹的幻相;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犯過這種荒唐的過錯。
四、在自然的神學中,由于人們設想一個對象,它不僅對于我們來說根本不能是直觀的對象,而且它對自己來說也絕對不能是感性直觀的對象,所以,人們就小心翼翼地考慮,從它的直觀(因為它的所有知識都是諸如此類的東西,而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出局限的思維)中去掉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但是,既然人們事先已經使這二者成為物自身的形式,而且是這樣的形式,即使人們去掉事物本身,它們作為事物實存的先天條件也依然存留,人們現在有什么權利做上述事情呢?因為作為所有一般存在的條件,它們必定也是上帝存在的條件。如果人們不想使它們成為一切事物的客觀形式,那么,剩下來的就只有使它們成為我們外直觀方式和內直觀方式的主觀形式,這種方式之所以叫做感性的,乃是因為它不是源始的,也就是說,不是一種本身就使得直觀的客體的存在被給予的方式(就我們所知,這種方式只能屬于元始存在者),而是取決于客體的存在、因而只有通過主體的表象能力被客體所刺激才有可能的方式。
我們也沒有必要把空間和時間中的直觀方式限制在人的感性上;很可能所有有限的思維存在物在這方面都肯定必然地與人一致(盡管我們無法斷定這一點),所以它畢竟并不由于這種普遍有效性而不再是感性,這恰恰是因為它是派生的(intuitus derivatitivus [派生的直觀]),而不是源始的(intuitus originarius [源始的直觀]),從而不是理智直觀;根據上述理由,作為理智直觀它看來只屬于元始存在者(Urwesen),而絕不屬于一個無論就其存在來說還是就其直觀(在與被給予的客體的關系中規定其存在的直觀)來說都不獨立的存在者;雖然對我們的感性論理論的這后一個說明只可算做解釋,而不可算做證明。
先驗感性論的結論
在這里,為解決先驗哲學的普遍任務,即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所要求的東西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這就是先天的純直觀,亦即空間和時間。在它們里面,當我們在先天判斷中想超出被給予的概念時,我們發現了不是在概念中、但卻是在與概念相應的直觀中能夠先天地揭示并綜合地與概念結合的東西。但由于這一理由,這樣的判斷絕不能超出感官的對象,而是只能對可能經驗的客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