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強梅梅

《論自由》根據源自其時代的真實而惱人的問題中的例證來討論社會問題;它的部分原則與結論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因為它們首先是出自一個人生活中所遭遇的尖銳的道德危機,而后則源自這樣一種生活:為著具體的事業而工作,做真實的因此有時是危險的決定。穆勒John Stuart Mill,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也有的譯作穆勒。直接思考困擾著他的那些問題,而不是透過由任何教條提供的有色眼鏡。他……從根本上粉碎了這些有色眼鏡……成為一個有自己主見的真正思想家……穆勒所討論的問題以及他對這些問題的洞見具有永恒性。

——以賽亞·柏林:《穆勒與生活目的》

密爾的政治思想的最大特色和持久的貢獻應該是包含在1859年《論自由》的論文里。《論自由》與彌爾頓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比翼成為以英文寫作的捍衛自由的經典著作。

——喬治·霍蘭·薩拜因

很少人像他那樣精力充沛地堅持著道德標準!沒有人像他那樣熱忱地追求著正義!與盧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燒得蒼白無力;但是盧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處,也正是穆勒提高人們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樣,他高舉著理性之燈,這盞燈由于他的存在而發出更加璀璨之光!

——哈羅德·拉斯基

在英語世界里沒有其他名字能夠像密爾那樣持續地與自由主義聯系起來,也沒有某個自由主義的文本像《論自由》那樣知名。以賽亞·柏林將密爾描述為“建立現代自由主義……的人”,而《論自由》則是“個人自由問題的經典表述”。這是對他一貫立場的公正表征。

——安東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衰》

穆勒贊同作為探求手段的自由主義制度,他期望著在人類最佳生活方式上達成共識。他又是一個原始價值多元主義者,肯定人類可以在許多不同的生活中生活得很好。穆勒《論自由》中的方案在這兩種哲學之間跛足難行。

——約翰·格雷:《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

在他著名的《論自由》中,密爾成為永恒的爭取言論和行為自由的象征,激勵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人們。

——理查德·里弗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這部寫于1859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大英帝國時期的著作,其中提出的觀點始終受到人們的爭論,即使再進入(它誕生后的)第三個一百年,人們仍然會繼續爭論。

——喬治·邁爾森:《密爾與〈論自由〉》

里弗斯稱為“自由主義的新約全書”的《論自由》是我在課堂上最容易使用的教材之一……任何能夠讓大學二年級學生興奮不已的書很可能被職業哲學家看做幼稚膚淺又自命不凡而不屑一顧。但是難道我們不應該根據它能在多長時間里激發人們的辯論來判斷政治哲學著作嗎?如果按這個標準,《論自由》絕對是經典。

——阿蘭·沃爾夫:《被遺忘的哲學家》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活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英國政治改革運動中激進民主主義的先鋒,19世紀最富影響力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論自由》一書起始于1854年開始寫的一篇短論文。1855年1月,密爾出游意大利。在參觀古羅馬廣場的丘比特神殿時,他決定把這篇文章擴寫成一本書。1859年2月,《論自由》面世。《論自由》一書的出版過程參見[英]約翰·密爾著,《約翰·密爾自傳——大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柏洋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54~162頁。該書出版后,反響巨大。“時人約翰·莫利勛爵就說過,《論自由》是有史以來最具有貴族氣質的著作之一。不知道哪個時代能有如此薄的一本書,‘曾在當代人的思想中產生如此廣泛、如此重要的影響,如同密爾的《論自由》在他那個時代對人的思維和社會所產生的震動一樣’。”轉引自吳春暉、楊思斌著,《〈論自由〉導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9~20頁。

1.《論自由》的思想來源

(1)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國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

密爾的父親詹姆斯·密爾詹姆斯·密爾(James Mill,1773—1836),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主要著作有《政府論》、《政治經濟學要義》、《法學篇》、《國際法學篇》、《人類精神現象分析》等。是邊沁最得力的弟子,因此密爾很早就接觸到了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1821年,密爾15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邊沁的《立法論》,之后完全皈依了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密爾自己也說,閱讀這本書開啟了他生活中的一個新時代,也是他思想上的一個轉折點。到后期,密爾修正了邊沁的快樂主義哲學,區分了快樂的質量、高尚的與低俗的快樂。密爾的本意是彌補原始學說的缺陷、解決遺留的疑難,結果卻使邊沁的快樂學說失去了其原來的面貌。這也是為什么學界對密爾的自由理論與功利主義關系存在較大爭議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密爾對自由的論證確實建立在功利主義的基礎上,很多論證的依據都是功利主義的。正如密爾在第一章引論中的表白:“在一切道德問題上,我最后總是訴諸功利的;但是這里所謂功利必須是最廣義的,必須是把人當做前進的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為根據的。”

(2)威廉·馮·洪堡的影響

密爾在卷首語引用了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該書于1854年出版了第一個英譯本,也就是這一年,密爾撰寫了《論自由》的初稿。一書中的一段話:“下面的文字所展開的全部論述均凝結為一個宏大的指導性原則,即最豐富而多樣性的人的發展具有絕對而基本的重要性。”洪堡屬于德國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是西方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場引人注目的思想運動。它是西方世界自啟蒙運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事件。從本質上講其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從社會習俗和社會道德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關于浪漫主義運動,參見[英]羅素著,《西方哲學史》(下卷),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13~225頁。學派,他尤其反對政府對個人生活的控制,反對政府以積極的方式促進公民的福利。他所憧憬的政府是職責有限的政府、將強制減少到最低程度的政府,這樣的政府才可能促進個人的個性、活力和創造性。《論自由》第三章題為“論個性為人類福祉的因素之一”。在這一章里,密爾反復引用洪堡的概念“個人的自主性”、“創造性”、“活力”來作為他所追求的個性的核心價值。他引用洪堡的原話來表達個性的主旨:“人的目的……乃是要使其各種能力得到最高度和最調和的發展而達成一個完整而一貫的整體。”密爾曾經說過:“我唯一想與之交談的作者就是洪堡。”當然密爾的個性理論也有不同于洪堡之處:首先,密爾是個功利主義者,與洪堡的志趣大相徑庭;其次,密爾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大眾社會、商業社會保持個性的光芒。他擔心在現代社會,個人很容易平凡化、平庸化,而很難保持其個性。這種擔心在洪堡的著作中并不多見。參見李強,“約翰·密爾的自由理論”,載《西方法政哲學講演錄》,高全喜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74頁。由此可見洪堡對密爾的影響。

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語言學者及外交官。

(3)托克維爾的影響

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1831年至1832年間,托克維爾對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狀況進行了為期9個多月的實地考察。之后,他完成了被后世奉為經典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該書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分別在1835年和1840年出版。這本書不僅生動地闡述了民主制度的優點,也深刻分析了民主政治的弱點。“多數裁定”的民主原則可能帶來“多數暴政”的弊端和“多數專制”的危險,對美國社會的許多現象,如缺少“思想獨立與真正的討論自由”、“已經形成了關于知識水平的某種程度的平庸化”等表示擔憂。

書中的很多觀點都引起了密爾的共鳴,在《論美國的民主》各卷出版的當年,密爾就分別寫了詳細的評論,熱情地向讀者推薦該著作,并與托克維爾展開書信交流。這部著作對密爾的影響很深。密爾在自傳里面寫道:“我的政治思想從鐵桿支持者們通常支持的純粹民主政治,轉變成為我在《代議制政府》中所論述的改良民主政治。”這一轉變過程極為緩慢,“最早要從我閱讀或者說研究托克維爾先生的《論美國的民主》開始……”[英]約翰·密爾著,《約翰·密爾自傳——大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柏洋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24頁。密爾認為,自己在研究托克維爾的過程中得到了始料未及的巨大好處,這就是對中央集權問題的認識。“他(指托克維爾)對美國和法國經驗入木三分的哲學分析,讓他十分重視社會集體事務,認可它可由人民自行安全地管理,而不需要政府的任何干涉,政府不需要取代人民的作用,也不要指揮他們執行該問題的方式。他把公民參與實際政治看做訓練其社會情感和實際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這不僅對公民本身非常重要,也是善政不可或缺的,他還把這個方法設為對付民主政治一些典型弱點的特殊手段,以防止民主政治退化為專制政治。”[英]約翰·密爾著,《約翰·密爾自傳——大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柏洋譯,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25頁。密爾認為,如果沒有托克維爾的指導,自己肯定會像其他人一樣不假思索地過度反對中央集權,而不是在它們中間尋找平衡,認真研究協調雙方優勢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說,密爾的《論自由》,尤其是關于個性的章節是對托克維爾所診斷的現代社會癥狀所開的藥方。”吳春暉、楊思斌著,《〈論自由〉導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6頁。

(4)哈莉特·泰勒(哈迪)的影響

1830年密爾認識了哈莉特·泰勒(Harriet Taylor),在做了二十年的朋友之后,哈莉特才答應密爾做他的妻子。密爾在自傳里面給予哈莉特非常高的評價,說他們婚后的作品、甚至是密友時出版的作品,都是他們共同的思想結晶。“除了她的思想對我的整體影響之外,這些合作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思想和特征——這些是重要成果中最有成效的部分,對作品本身的成功和聲譽貢獻最大,都是她創作的,是她思想的流露,其中我的作用不大……”[英]約翰·密爾著,《約翰·密爾自傳——大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柏洋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55頁。“《論自由》是我們合作最多的作品,書中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我們反復的思考和認真的推敲,我們小心地排查出所有思想上或表達上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密爾認為,“《論自由》可能比我的其他作品(或許《邏輯學體系》除外)更有生命力……”同上書,第156頁。

密爾和哈莉特的交往一直受到親人和朋友的非議,再加上他們贊成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平等,這使得他們成為眾矢之的,受到了不寬容的社會輿論和公共意見的譴責。基于親身感受,密爾對公眾輿論所施加的社會暴虐深惡痛絕,渴望理解和寬容、渴望信念和道德的自由。這種想法在《論自由》一書中有不少體現,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密爾在第三章中特別提到了社會習俗對個性的禁錮,認為“習俗的專制在任何地方對于人類的前進都是一個持久的障礙”。

2.《論自由》之自由

作為一部捍衛自由之作,《論自由》不是關于自由的邏輯嚴密的哲學論述,并不探討自由是否可能,如果可能,在何種意義上和何種范圍是可能的。在密爾看來,自由處于危險之中,因而需要捍衛,而不是定義性的系統論證。這種對自由喪失的擔心,賦予了《論自由》獨特的結構。該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引論,總括了全文的核心要旨:“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分別地或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第二章、第三章探討了自由的兩個領域:思想和言論自由、趣味和志趣的自由。第四章論社會駕于個人的權威的限度、第五章本文教義的應用,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再次重申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界限。各章節之間環環相扣,緊緊圍繞著第一章所提出的核心問題展開討論。

那么密爾論證的到底是什么樣的自由呢?密爾在文章一開始就開宗明義:“這篇論文的主題不是所謂的意志自由,不是這個與那被誤稱為哲學必然性的教義不幸相反的東西。這里所要討論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接著密爾并沒有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回顧了自由和權威斗爭的歷史:第一階段,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政治和社會存在矛盾和沖突。在這個時期,所謂的自由就是指對于政治統治者暴虐的防御,就是政治自由。第二階段,被統治者試圖變成統治者,民主精神試圖利用權力為社會服務。自由不再是被統治者反對統治者的工具,而是權力需求的一部分,爭取民主成為爭取自由的主要目標。在這個階段,自由意味著獲得權力,而不是防御權力。第三階段,民主制度確立后,主要是專制統治的多數派與被壓迫的少數派之間的斗爭,在這個階段,自由即是多數派對少數派或個人專制統治的限度。在密爾看來,第三個階段并不好,因為專制統治改變了實施方法,“卻使人們有更少的逃避辦法,這是因為它透入生活細節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靈魂本身”。

在第一章,密爾闡明了一條原則,即“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分別地或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無論是使用法律手段還是公眾意見下的道德壓力來對個人進行強制和控制,都必須要遵循這條原則。在最后一章里面,密爾把這一原則概括為兩條格言:第一,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益,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他人若為著自己的好處而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對他忠告、指教、勸說以至避而遠之,這些就是社會要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喜或非難時所能采取的正當步驟。第二,關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這條原則可以稱為“傷害”原則或者“不干涉”原則。這里又有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是“傷害”呢,什么時候采取“自我防衛”呢?這里的“傷害”不僅僅包括身體的傷害,還包括對人們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傷害、對人的發展權利造成的傷害等等。但僅僅有傷害或者可能傷害并不能理所當然構成社會干涉的正當理由。密爾舉例說,比如競選中的失敗者顯然受到了傷害,但這并不會引起社會的干涉。密爾所提出的這條原則,并不在于為社會干涉提供依據,而在于說明,每個個體在其不干涉他人生活的情況下都擁有自己的一切自由。但這里要注意,密爾的自由原則主要涉及的是文明社會或文明群體。對于幼童,或者是在法定成年年齡以下的青年,或者尚處在需要他人加以照管狀態的人以及落后的種族都不適用。密爾認為,對付野蠻人,專制政府是一個合法的形式。“自由,作為一條原則來說,在人類還未達到能夠借自由的和對等的討論而獲得改善的階段以前的任何狀態中,是無所適用的。”在文中,密爾多次提到當時的印度和中國,認為英國有責任幫助這些落后的國家。這也是密爾思想局限性的體現,這大概與其長期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有關。密爾經父親介紹,17歲就進入東印度公司任職,長達35年。

在密爾看來,人類自由包括三個領域: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趣味和志趣的自由以及個人之間聯合的自由。在第二章里面,密爾論述了思想和言論自由。密爾的論證非常有特色,在整個討論中,關鍵詞不是“自由”而是“真理”。他將人類獲得真理視為“最高的善”,因為獲得真理可以使人類進步。而思想和言論自由有助于獲得真理。不論人們要窒閉的意見是不是謬誤,要窒閉它都是錯誤的,“最好的政府并不比最壞的政府更有資格來運用它。”密爾認為,人類的認識是有可錯性的,對于個人、群體甚至整個時代的認識來說都是如此。接著密爾分析了三種情況:被迫緘默的意見有可能是正確的,否認這一點就是否認人類認識的可錯性;即使被迫緘默的意見是錯誤的,允許公開討論能夠使人們真正領會或感知它的理性根據;大部分的情況是,被迫緘默的意見和所謂的公理對錯參半,此時借助敵對意見的沖突才能使所遺真理有機會得到補足。在第三章里面,密爾論述了趣味和志趣的自由,即個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托克維爾對民主社會的一個擔心就是人的平凡化、平庸化,密爾非常贊同托克維爾的觀點。他在給托克維爾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許多觀點對我或多或少均有新意,其中我發現你的一個重大一般結論和我多年來獨立秉持的一個結論……完全一致——即民主的真正危險,真正需要利用人類的所有資源與之斗爭的惡魔……不是無政府狀態、不是追求變革,而是中國式的停滯不前。”轉引自李強,“約翰·密爾的自由理論”,載《西方法政哲學講演錄》,高全喜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174頁。這里要注意密爾所說的“中國式的停滯不前”,密爾將中國的停滯歸因于靜止不變的習俗對個性的束縛。密爾認為,保持個性的自由發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藥,個性是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密爾強調個性真正的重點是那些可能具有超常個性與創造性、可能造福社會與人類的少數精英。人類的發展進步就是靠這些少數精英的首創性,“沒有他們,人類生活就會變成一池死水”,“這不僅是靠他們來倡導前所未有的好事物,就是要保持已有事物的生命力,也要指靠他們”。但是,“天才只能在自由地空氣里自由地呼吸”。雖然天才的數量很少,“但是為了要有他們,卻必須保持能讓他們生長的土壤”。

3.今天再讀《論自由》的意義

《論自由》發表于1859年,一百多年過去了,該書依然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奉為經典,這是因為:

首先,密爾的自由主義思想是理解自由和自由主義的重要一環。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學討論的永恒主題。自由主義是當今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思潮之一。“在西方自由主義發展史上,密爾的自由主義思想是溝通傳統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重要橋梁,密爾甚至有‘自由主義之圣’之譽,還有人把《論自由》的發表作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最后完成的標志。”吳春暉、楊思斌著,《〈論自由〉導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21頁。因此要理解自由,理解自由主義,密爾和他的《論自由》都是不可忽視的。思想和言論自由對獲得真理的重要性論斷、個性對人類福祉的價值、社會權力和個人權利的界限、不涉及自由原則而反對政府干涉的論斷……都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什么是自由。《論自由》語言優美,是捍衛自由的經典之作。其中很多表述成為人們所熟知的格言,如“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地呼吸。”“凡因系習俗就照著辦事的人則不作任何選擇。”“自由原則不能要求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國家的價值,從長遠來看,歸根結底還在組成它的全體個人的價值。”……

其次,《論自由》所討論的很多問題在今天日益凸顯。隨著民主制度的不斷發展,民主制度的弊端——多數暴虐、人的平凡化和平庸化、習俗的專制正在變成現實。而這些都是密爾在《論自由》中所竭力要解決和克服的問題。盡管在密爾的時代,民主制度的這些弊端尚不明顯。密爾的書是寫給未來的,正如他在自傳中所寫:“我們擔心代表社會公正和輿論的政府如果再發展下去,會阻礙人類的言論和行動。對于那些只著眼于現在而忽略未來的人來說,這種擔心好像是多余的……某個特定學說體系會適時地得到周圍大多數人的支持,建立與之相符的社會制度和行為方式;通過教育讓新一代人牢記新的教條,而不必讓他們知道得出新教條的思想過程;漸漸地,新教條完全取代舊教條,而且取得相同的壓制力。這種有害的力量是否會產生危害取決于人類在那時是否意識到其危害性。只有到那時,《論自由》的教導才會發揮其最大作用,而且這種駭人的力量會保留極長的時間。”[英]約翰·密爾著,《約翰·密爾自傳——大師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柏洋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第158~159頁。

最后,密爾的《論自由》并沒有徹底解決社會權力和個人權利之間的界限問題。密爾認為自己提出的“傷害原則”是一條極其簡單的原則,但是估計沒有人會同意他的這一種看法。對于什么是“傷害”,如何區分“涉己行為”和“涉他行為”,密爾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直到今天這些爭論還在延續。正如喬治·邁爾森(George Myerson)在《密爾與〈論自由〉》中所寫:“這部寫于1859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大英帝國時期的著作,其中提出的觀點始終受到人們的爭論,即使再進入(它誕生后的)第三個一百年,人們仍然會繼續爭論。”

第一章,引論。密爾在本章一開篇即點明了全文討論的核心,“這里所要討論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密爾認為,這個問題很少有人用一般性的說法予以提出,更從來沒有人用一般性的說法加以討論;但它遠非什么新問題,幾乎從最遠的年代以來就在劃分著人類,只不過現在在新的情況下呈現出來,要求人們給以一種與前不同的而且較為根本的處理。

為展示這一新階段以及新情況的特征,密爾回顧了自由與權威的斗爭史,并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自由與權威的斗爭表現為臣民或者某些階級的臣民與政府之間的斗爭。在這個時期,所謂自由就是指對于政治統治者暴虐的防御。“愛國者的目標就在于,對于統治者所施用于群體的權力要劃定一些他所應當受到的限制;而這個限制就是他們所謂的自由。”這種自由在類型上就被視為“政治自由”。要想取得這種自由,有兩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要取得對于某些特權即某些所謂政治自由或政治權利的承認。這些自由或權利,統治者方面若是侵犯,便算是背棄義務,那么臣民的造反就是正當的。第二種途徑出現得較晚,是要在憲法上建立一些制約,使統治者的某些重要舉措必須得到群體或某些團體代表的同意,民眾的同意將是這種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礎。第二階段,人們不再把統治者放在對立的地位,不再強調對統治者權力的限制,而強調以民主方式選擇統治者。“統治者應當與人民合一起來,統治者的利害和意志應當就是國族的利害和意志。國族無須對自己的意志有所防御。不必害怕它會肆虐于自身。”這個時期,爭取民主被理解為爭取自由的主要目標。第三階段,即在已經實現了民主的美國密爾用“美國式的民主”這樣的概念并不是指美國實現了民主和自由的結合,而只是指人民獲得了政治權利,因為在當時的世界上只有美國實現了民主。,人們通過民主實踐發現,“運用權力的‘人民’與權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而所說的‘自治政府’亦非每人管治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人都被所有其余的人管治的政府。”于是出現的結果就是,人民會壓迫人民中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在民主國家里,限制政府的權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密爾認為,在民主社會里面,尤其要注意防止“多數的暴虐”。多數不僅運用政治的、法律的手段肆虐少數,也以非政治、非法律的社會手段運行,最為常見的就是公共輿論手段。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密爾提出一條指導處理自由與權威問題的原則,作為全書的總綱,那就是“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可以分別地或集體地對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動自由進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衛”。也就是說,“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涉及本人的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則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者。”到底怎么區分“僅涉及本人的部分”和“涉及他人的那部分”呢?密爾提出了“傷害原則”來加以解決,即看個人的行為是否對他人產生了傷害。

第二章,論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在密爾看來,自由的第一個領域就是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因此在第二章里面密爾重點討論了這種自由。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密爾并沒有從“天賦人權”等角度來論證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正當性,而是從討論和聽取意見是獲得真理的基本途徑入手進行分析。密爾認為,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有助于人類獲得真理,壓制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則會導致扼殺真理;保障每個人的思想言論自由,符合整個社會的利益。

密爾在論證思想和言論自由時強調了人類認識的“可錯性”(fallibility)。不僅單個個人的認識有可錯性,而且集體的共享認識也有可錯性,每個時代的認識都有可錯性。“我們永遠不能確信我們所力圖窒閉的意見是一個謬誤的意見;假如我們確信,要窒閉它也仍然是一個錯誤。”人類盡管在認識上有可錯性,但仍能進步,根本原因在于人類有一種改正自身錯誤的能力。改正的途徑一是靠經驗,二是靠討論。討論和聆聽不同意見是獲得真理的基本途徑。密爾將壓制思想和言論自由的情形分為三類:第一類,被壓制的言論可能是正確的意見,如此,人類就失去了一個獲得真理的機會。密爾舉了蘇格拉底、耶穌被處死的例子,“雖然蘇格拉底死了,但蘇格拉底的哲學如日中天,光輝照遍整個的知識長空。基督徒是被投飼獅子了,但基督教會則長成一株堂皇繁茂的大樹……”。現代社會對思想和言論自由的壓制不再訴諸迫害或處死,但卻以社會不寬容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既不殺死一個人,也不拔除什么意見,但是卻誘導人們把意見遮蔽起來,或者避免積極努力去傳布意見”。“在這種事態之下,只能找到這樣一類的人,不是濫調的應聲蟲,就是真理的應時貨,他們在一切重大題目上的論證都是為著聽眾,而不是自己真正信服的東西。”第二類,被壓制的意見可能是完全錯誤的,但對它的壓制使人類失去一個機會,即從真理和錯誤的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對于真理更加清楚的認識和更加生動的印象。也就是說,即使公認的意見是真理而且全部是真理,若不容許它去遭受而且實際遭受到猛烈而認真的爭議,那么接受者多數抱持這個意見就像抱持一個偏見那樣,對它的理性根據很少理會或感認。并且,教義的意義本身也會有喪失或減弱并且失去其對品性行為的重大作用的危險,因為教條已變成僅僅在形式上宣稱的東西,對于致善是無效的;它妨礙著去尋求根據,并且還阻擋著任何真實的、有感于衷的信念從理性或親身經驗中生長出來。第三類,也是大部分的情況,即被壓制的言論可能是部分真理、部分謬誤,而流行的意見也是部分真理,部分謬誤。此時,壓制言論自由就會導致既喪失獲得真理的機會,又失去在與錯誤沖突中完善真理的機會。密爾以盧梭的教義為例進行了分析。在18世紀,流行的意見與盧梭的教義相比更近于真理、錯誤較少,但是盧梭的教義中有著數量可觀的恰是流行意見所缺少的真理。此時,只有借敵對意見的沖突才能使所遺真理有機會得到補足。

在本章的最后,密爾分析了意見發表應該有節制的說法。密爾認為這里“節制”的意思是謾罵、諷刺、人身攻擊以及諸如此類的事,而不是是否對受攻擊的人有所觸犯,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凡攻擊是有力而動聽時都可算有了觸犯”。

第三章,論個性為人類福祉的因素之一。這也是全書最富有激情和創新的一章。前面一章論述了人類應當有自由去形成意見并且無保留地發表意見。作為上一章的延續,這一章進一步討論基于同樣的理由也要求著人們應當有自由去依照其意見而行動。人們的思想總會反映在他們的行動上;思想不同,其性格和生活方式也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個性。密爾認為,“生活應當有多種不同的實驗;對于各式各樣的性格只要對他人沒有損害應當給以自由發展的余地……”這里密爾討論的重點不在于個人的內心修養,而在于防止政治、法律與社會對個性發展的壓制。因此,整整一章里面,密爾幾乎沒有提到追求個性發展的責任在于個人、在于個人的拼搏和努力,而是將全部文字都集中在謳歌個性的價值、爭辯社會應該允許個性的發展。在密爾看來,個性是人類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首先,對于個人來說,個性乃是人之為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作為一個人,到了能力已臻成熟的時候,要按照他自己的辦法去運用和解釋經驗,這是人的特權,也是人的正當條件。”其次,個性不僅是個人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社會乃至整個人類自身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相應于個人個性的發展,每個人也變得對自己更有價值,因而對于他人也能夠更有價值。他自己的存在上有了更大程度的生命的充實;而當單位中有了更多的生命時,由單位組成的群體自然也有了更多的生命。”

密爾與托克維爾一樣,認為民主社會存在一個重要的危險就是人的平凡化、平庸化。人類發展需要兩樣東西:自由和境地的多樣化。而后者正在日益減少,因為人們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相同的世界里,“他們在讀相同的東西、聽相同的東西、看相同的東西、去相同的地方,所抱有的希望和恐懼指向相同的對象、享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握有相同的主張那些東西的手段。”而這種同化還在進行中,政治變化、教育的擴展、交通工具的改善、商業和制造業的增加都在促進同化。因此,必須給予個性以自由的空間,只有培養個性才產生出或者才能產生出發展得很好的人類。為了抵制這種平凡化、平庸化,密爾呼吁社會應該盡可能地對那些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眾不同的人抱持寬容,給他們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密爾說,“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地呼吸”,保持讓天才生長的土壤,人類才能從其首創性中獲益。密爾并非倡導精英理論,因為在他看來,天才就是比其他人有較多個性的人。為了進一步展示鼓勵個性與壓制個性所產生的不同后果,密爾以歐洲的成功和中國的衰落作為例證進行了分析:中國的衰落歸因為習俗的靜止以及對個性的禁錮,而歐洲的成功則在于鼓勵個性的發展。

在這一章里面,密爾特別提到了社會習俗對個性的禁錮。他認為,習俗的專制在任何地方對于人類的前進都是一個持久的障礙。這和密爾本人的經歷有關,他和妻子的愛情經歷受到了諸多非議,以致他們在婚后經常去法國、意大利等拉丁文化區,呼吸那里的浪漫空氣。因此,密爾特別強調不能強制他人遵從習俗,原因在于:第一點,習俗不過是他人經驗的體現,可能這些經驗太狹窄或者解釋得不對;第二點,他們對經驗的解釋是對的,卻并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因為習俗是由合乎習俗的情況和性格而造成的;第三點,即使習俗是好的,也適合這個人,但如果他僅僅因為系習俗而遵從習俗的話,那并不會對他有所教育,也不會使他的作為人類專有稟賦的任何屬性有所發展,因為人類的官能只有在進行選擇時才會得到運用。

第四章,論社會駕于個人的權威的限度。密爾把個人生活分為兩部分:“凡主要關涉在個人的那部分生活應當屬于個性,凡主要關涉在社會的那部分應當屬于社會”。密爾從功利角度論述了社會的存在和個人的最低義務。他說社會并非建立在一種契約上面,“但每人既然受著社會的保護,每人對于社會也就該有一種報答;每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中,每人對于其余的人也就必得遵守某種行為準繩”。這種行為準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彼此互不損害利益,彼此互不損害或在法律明文中或默認應當認作權利的某些相當確定的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為保衛社會或其成員免于遭受損害和妨礙而付出的勞動和犧牲中擔負他自己的一部分。這些條件,如果有人做不到,社會是有理由以一切代價去實行強制的。社會的強制手段包括三種:厭惡和鄙視、道德上的譴責以及法律懲罰。密爾反復強調,一個人因為在自律或個人尊嚴上有缺點而招致他人的觀感等方面的損失,與因為對他人權利有所觸犯而應當遭受的懲罰,實際上是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類型;情況到了對個人或公眾有確定的損害或者有確定的損失之虞的時候,就超出了自由的范圍而進入道德或法律的范圍了。對于一個人的福祉來說,本人才是最關切的,其他人可以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但本人才是最后的裁奪者。甚至本人的行為對自己有害時,只要不牽涉到社會和其他人的利益,密爾認為就沒有必要去加以干涉。即法律不應該基于“父愛主義”原則干預個人行為。密爾明確反對社會根據共享的或主導群體的道德或習俗干預個人自由。他認為,如果公眾去干涉,常常是作了錯的干涉、干涉錯了地方。在社會道德問題上,如果牽涉到對他人的義務問題,公眾的意見雖然常常會錯,但更常常會是對的;因為這類問題上他們只需要判斷自己的利害,判斷這類行為是否會影響到自己。但如果只關乎個人自身的行為問題,則對錯可能參半,因為這時公眾的意見不過某些人關于他人善惡福禍的意見,甚至連這個都不是,而只是他們自己的喜好罷了。

密爾說,公眾在干涉私人行為時很少想到別的什么,只不過想到凡不同于他自己的做法或想法是怎樣的罪大惡極罷了;而這個判斷,經過薄薄的一道化裝,又由90%的道德家和思辨家當作宗教和哲學的詔諭交給人類。接下來,密爾列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公眾怎樣不恰當地把道德法則的性質強行賦予他自己所擇取的東西,這也說明公眾對私人生活的不正當干涉的禍害并非僅僅是理論中的禍害。(1)人們在看到他人的宗教意見與自己的不同、不奉行自己的宗教儀式特別是不遵守自己的宗教飲食戒律的時候懷有的反感。比如,在基督教徒的信條和行事中足以招惹伊斯蘭教徒大恨的莫過于吃豬肉這件事;而伊斯蘭教徒對待吃豬肉的態度,也恰恰最能引起基督教徒和歐洲人更為不加掩飾的反感。(2)在西班牙,人們必須按照天主教的樣式來崇拜上帝,否則就被多數人認為是對他們的最高的觸犯。因而,在西班牙境內,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公開禮拜是合法的。在所有南歐地區的人們看來,教士如果婚配,不僅是褻瀆宗教,而且是淫蕩粗野、不成體統。(3)在新英格蘭以及在共和時代的大不列顛,在清教徒主導的地區禁止一切公眾的以及私人的娛樂,尤其是音樂、舞蹈、競技或其他以消遣為目的的聚會、戲劇演出。今天在英國,其道德和宗教信條認為此類娛樂有害于人心而應當禁止的人,仍不在少數。(4)在美國,多數人懷有一種情緒,即討厭鋪張浪費的生活,這種厭惡使得在美國的很多地方一個擁有很多收入的人竟難想出一個花掉這筆收入而不致引起公眾非難的方式。(5)在某個英屬殖民地以及在美國幾乎半數地區,法律以預防酗酒的名義禁止人們在醫療目的之外使用任何一種發酵酒精飲料。美國采納禁酒令的幾個州,因為該法難以執行而紛紛取消。但在英國卻還有很多所謂仁愛之士以極大的熱情繼續推進,試圖鼓動在這個國家制定同樣的法令。(6)還有一個不當干涉個人合理自由的重要事例,其成功施行已久,那就是厲行安息日制度的立法。(7)摩門教因為認可一夫多妻制而遭到迫害,甚至在他們被強行驅逐出國之后,有人還公開宣布應當組織一支遠征軍去對付他們。

第五章,本文教義的應用。這一章,密爾將本文的全部教義總結成兩條格言:第一,個人的行動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個人就不必向社會負責交代。他人若為著自己的好處而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對他忠告、指教、勸說以至遠而避之,這些就是社會要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喜或非難時所能采取的正當步驟。第二,關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動,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但是這里要注意,不能假定對他人利益的傷害或可能傷害這一點就單獨構成社會干涉的正當理由。密爾舉了很多例子對此加以說明。(1)競聘問題;競聘一個職位,獲勝者興高采烈,而失敗者則白費了一番努力,自然會感到失望,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競爭。因為這種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是在無論什么制度下也不可避免的,是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合法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因而也就合法地引起他人的痛苦或損失。(2)自由貿易問題。貿易乃是一種社會行動,只要向公眾出售貨物,自然會對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產生影響,那么有必要對自由貿易進行限制嗎?密爾認為,要做到物美價廉,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生產者和銷售者都完全自由,而以購買者可以隨意到處選購的同等自由作為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制約。此外,密爾認為,梅恩省禁酒法、禁止對中國輸入鴉片、禁止出售毒藥這類問題在本質上是自由問題;反對它們的理由不在于侵犯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自由,而在于它們侵犯了購買者的自由。(3)限制出售毒藥等危險物品問題,也就是為防止犯罪或事故可以侵犯自由到什么程度而不失為合法。密爾認為,可以發出危險警告,而不應當以強力阻止,如在藥品上貼上危險標簽。(4)關乎個人自身的錯誤行為。對于這類行為也有可能通過防止或懲罰的途徑而加以正當干涉。如喝醉酒通常不能成為法律干涉的問題,但是如果有人曾在酒力的影響下對他人橫加強暴以致一度定有罪名,再犯罪的就要加重處罰。懶惰問題同樣如此。還有許多行動,雖然其直接損害只及于本人自身,因而不應受到法律的禁止;但是若公開做出來會破壞良好的社會風氣,因而又可以劃入涉及他人的范疇,予以禁止則是正當的。而對于惡果完全只落到本人自身的行為,為尊重自由起見,社會就不宜加以防止或懲罰。只關個人的事情上的個人自由,其含義中也相應地包括著若干個人在只關自己而不關他人的共同事情上經相互同意來共同規定的自由。但是,這個一般規律也有例外,如一個自己賣身為奴或者允許他人出賣己身為奴的訂約在法律上是無效的、作廢的,因為自由原則不能允許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

密爾認為,由于缺少一種公認的普遍原則,人們往往在不應當給予自由的地方給予了自由,而在應當給予自由的地方又往往不給予自由。比如,在家庭關系里面,丈夫對妻子享有幾乎可稱專制的權利。要消除這個罪惡,最需要的事情莫過于讓為妻者也享有和別人相同的權利,也和別人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在子女問題上誤用自由概念卻真正成為國家履行其義務的一個障礙。以教育為例,大家都承認父親負有義務使子女獲得教育,但是對于強迫他們履行這個義務就沒有人能接受。密爾認為,只要承認強行普遍教育的義務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爭論,“政府只要決心要求每個兒童都受到良好教育,并不必自己操心去備辦這個教育。做父母的歡喜讓子女在哪里得到怎樣的教育,這可以隨他們的便,國家只須幫助家境比較苦難的兒童付學費,對完全無人負擔的兒童代付全部入學費用,這樣就足夠了。”在生育子女問題上存在同樣的問題。

最后,密爾談了有關政府干涉的限度問題。他說,雖然這個問題與文章主題密切相連,但嚴格說來卻不在它的范圍之內。有一類事情,其所以不容政府干涉的理由并不涉及自由的原則問題;問題不在拘束個人行動,而在幫助他們行動,也就是政府應否為了人們的好處而替他們辦事或叫他們辦事。不涉及侵犯自由問題而反對政府干涉的情況可分為三種:第一,所要辦的事,若由個人來辦會比政府來辦更好一些;第二,雖然一些個人來辦未必能像政府官吏辦得那樣好,但是仍宜由個人來辦而不是政府來辦,因為這樣可以加強他們主動的才能,鍛煉他們的判斷能力。對于陪審制度、地方自治和城市自治、自愿的聯合組織來辦理工業和慈善事業來說,這一點乃是主要理由。第三,也是最有力的理由,不必要地增加政府權力,會有很大的禍患。政府現有職能的每一項增加,都足以擴大散布其對人們希望和恐懼心理的影響,都足以使得活躍而富有進取心的一部分公眾愈來愈變成政府的依存者。從長遠來看,國家的價值還在于它的全體個人的價值,而國家代替個人去做事或者指導他們做事,不僅個人的價值將無從體現,這對國家本身的存在來說也是危險的。

2013年3月


強梅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理論博士。現為中國法學會法律信息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學、法社會學等。


“The grand, leading principle, towards which every argument unfolded in these pages directly converges, is the absolute and essential importance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its richest diversity.”威廉·馮·洪堡(1767—1835)是19世紀德國重要思想家,也是德國自由主義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其名著《論國家的作用》中所表述的關于自由、人性、教育、國家的理念在思想史上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書中的許多觀點為《論自由》所借鑒。密爾曾經說過:“我唯一想與之交談的作者就是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Sphere and Duties of Government


To the beloved and deplored memory of her who was the inspirer, and in part the author, of all that is best in my writings the friend and wife whose exalted sense of truth and right was my strongest incitement, and whose approbation was my chief reward I dedicate this volume. Like all that I have written for many years, it belongs as much to her as to me; but the work as it stands has had, in a very insufficient degree, the inestimable advantage of her revision;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rtions having been reserved for a more careful re-examination, which they are now never destined to receive. Were I but capable of interpreting to the world one half the great thoughts and noble feelings which are buried in her grave, I should be the medium of a greater benefit to it, than is ever likely to arise from anything that I can write, unprompted and unassisted by her all but unrivalled wisdom.密爾的妻子是哈莉特·哈迪。1830年二人結識的時候,哈莉特已經是泰勒夫人并育有子女。密爾與哈莉特的交往雖然得到了泰勒先生的諒解,卻遭到家人及朋友的非議。密爾基于親身感受,對社會暴虐深惡痛絕,對個人自由特別渴望與珍惜。在做了二十年朋友之后,哈莉特于丈夫去世兩年后與密爾結婚。密爾在他的自傳中描述道,哈莉特對于他的智識和道德發展至關重要,人們讀到的在他名下的東西其實有許多是二人共同思想的結晶。《論自由》這本書更被密爾認為是他們最直接的合作的產物,書中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他們多次認真思索和反復的推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 铅山县| 琼中| 微博| 北辰区| 黄骅市| 莱西市| 施秉县| 云浮市| 韶山市| 咸宁市| 商河县| 西盟| 阿坝县| 揭西县| 华池县| 磐石市| 工布江达县| 太白县| 清流县| 鲁山县| 桃园市| 泸溪县| 慈溪市| 天峻县| 长岛县| 巴里| 无极县| 青神县| 濉溪县| 巩义市| 宜州市| 甘泉县| 乐都县| 永济市| 滨州市| 彰化县| 禄劝| 化德县|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