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結構化思維
怎樣的思維方式才是成熟的呢?先來看一個案例。
眾所周知,魯班發明了很多工具,改善了人類生產勞動的技能。在這些工具中,鋸子最為重要,他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手被野草劃破了,他思考:“為什么一棵草就能把我的手劃破呢?”于是,他摘下草細細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小齒在手背上一劃,又割開了一道口子。他想到了蝗蟲,蝗蟲的大板牙也是這樣形狀的小齒,所以蝗蟲吃植物速度特別快。魯班從這兩個生物上得到啟發——如果發明這種齒狀的工具,不就可以快速鋸斷木頭了嗎?于是,鋸子就這樣被發明了。
我們可以看到魯班的思維方式是比較成熟的,在手被草劃破時思考“為什么”,之后還聯想到了“蝗蟲”,找到共同的規律之后,再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圖1-4 魯班的思維過程
魯班的思考是根據:是什么(What:是什么劃破了我的手)、為什么(Why:為什么草能劃破我的手)、怎樣做(How:我的工作怎樣運用小齒)的2W1H結構來全面思考問題的。

圖1-5 2W1H結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成熟的思維方式是會深度分析思考的。深度分析思考就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憑情緒、感覺來處理信息和做決策,而是會理性分析、挖掘本質、抓住關鍵。
怎樣進行深度分析思考呢?這就需要借助結構化思維了。
什么是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不是指某種單一固定的思維模型(思維方式),而是將各個思考部分系統有序地搭配或者排列組合。就像玩積木,每塊積木都是一個思考部分,搭建房子就需要把多種不同形狀的積木按照房子的模型搭建起來,房子的模型就是系統結構,按照系統結構搭建思維的過程就是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會把零散、無序的信息,加工成系統、有序的信息,便于我們提高認知、高效工作、正確決策,更有助于實現自我目標。所以,深度分析思考需要借助結構化思維處理信息。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擁有結構化思維呢?我們可以先做一套測試題。

請仔細閱讀表格中的每句話,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按照1—6分的標準為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6分代表完全符合,做完后請進行分值統計。
分值解析:分值越高,思維越有結構、越系統有序;分值越低,思維越片面、越混亂。
60分及以上,表示思維結構化程度高;24分及以下,表示思維結構化程度低。
通過這道自測題,我們會發現結構化思維雖然是一種內在的思維方式,卻體現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把我們的言行看成一棵樹,“看得到”的言行是樹干和樹葉,思維則是一棵樹埋在地底的根,決定枝繁葉茂的基礎永遠是根,也就是我們成熟的思維——結構化思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