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思維的意義
2018年圣丹斯電影節展映了一部紀錄片《孿生陌生人》,該紀錄片講述了一個曲折離奇的真實故事。有一家三胞胎從嬰兒時期就被三個家庭領養。在分開將近20年后,他們在一次巧合中重聚了。
1980年,一個叫鮑比的少年,第一次踏入他的大學校園時,同學、老師都和他打招呼,叫他“艾迪”。鮑比和艾迪相遇后,相互確認了對方的生日、被領養的日期、領養機構后,顫抖地擁抱在一起,原來他們是親兄弟。媒體對這個故事大肆報道,有人看到了兩兄弟的照片,覺得和自己的一個朋友大衛很像,于是,三胞胎重聚了!
多么精彩的故事,多么幸運的故事,被分別領養的三兄弟竟然還能聚在一起!
之后,三兄弟被幸運女神眷顧,迅速成為“網紅”,還合伙開了餐廳,開業第一年就賺了100多萬美元。與此同時,三兄弟分別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先后結婚生子,生活美好而安定。
幾年后,《紐約客》的記者勞倫斯在無意間發現了多年前的一項神秘研究,有人故意將領養機構的雙胞胎或三胞胎分散給不同背景的家庭領養,只為研究一個橫亙于科學界的難題:先天還是后天因素對人的影響大?(實驗負責人當時已死亡,研究成果被封存至2066年,記者未得到真相。)
這三兄弟,剛好就是其中一組實驗對象。得知這個消息后,三兄弟陷入了憤怒——將近20年的分離,他們錯失了彼此陪伴與共同成長,只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研究需要。而且,要不是有一連串的巧合,他們有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自己的人生竟是別人的一場實驗!
他們得知自己不過是“實驗品”,在憤怒過后變得日益悲觀,再加上三人在相互磨合中積累的矛盾,后來在一次經營餐廳的沖突中,三人大吵一架,鮑比退出了餐廳生意,剩下的兩人覺得自己受到了背叛。他們情緒漸漸崩潰,最終,艾迪患上了躁狂抑郁癥,在一個冬天舉槍自盡,另外兩個兄弟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責……
這個紀錄片反映了當科學凌駕于人性之上時,注定只會產生悲劇。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不在此討論。
我們想討論的是:從這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三兄弟在得知有人故意分開他們,發現自己是“實驗品”后,對生活、對兄弟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于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這是為什么?
“三兄弟被分別領養,又幸運地重逢,然后合伙開店”,這樣的事實在“無意被分離”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是人生大幸,三兄弟能開開心心地結婚生子、過美好生活。
但是,這樣的事實在“有意被分離”的情況下,我們就認為是人生大悲,三兄弟情緒崩潰、日益悲觀。在情緒失控之下,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后那根稻草,他們關于管理餐廳的爭吵變成了導火索,讓三兄弟的感情破裂,最后還造成了死亡的結果。
我們一邊悲憫,一邊思考,三兄弟的轉折來自知道被分離的真相后,面對自己、面對人生的思維發生了變化。從前的幸運變成了不幸,從前合伙開店賺錢變成了為開店爭吵。思維變了,態度、行為就跟著發生了改變,結果也就天差地別。
如果過往事實不能改變,我們就只能改變思維,改變面對事實的態度和行為,讓未來過得更好,避免發生悲劇。改變思維才是改變一切的源頭。
在《大江大河》中,有這樣一段話:“以前,你直來直去,別人會覺得你少不更事,可你出頭之后,即使你的處事方法不變,別人也會覺得你傲慢,也會在背后說上一句:小人得志!”
男主角宋運輝直來直去的性子,半分未變,可是周圍的人卻會因為他“出頭”了心懷嫉妒,改變對他的看法和評價。
這其中什么變了?是人的思維發生了改變。周圍的人在嫉妒的有色眼鏡下,思維發生了改變,視角狹隘,從而過度解讀男主角的言行。這些人自然再也無法和男主角和平相處,更別提成為好朋友了。
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各種境遇,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林清玄卻說“常想一二”。有網民道“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而換一種思維就是“落到谷底,反彈就是起”。有時候,我們陷入的不是困境,而是“被困境”,我們“認為”自己當前的境遇是困境,這種“認為”就是我們的思維。
思維,是我們解讀事實的起點,是產生行為的源頭,是決定結果的根本。
人與人之間擁有巨大的思維差異!
比如這句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總有一群可愛的人堅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看完以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個社會真浮躁,這個社會不浮躁;哪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很多;確實很可愛,不能用可愛形容;堅持太難了,堅持是成功的基礎;追求極致,做到極致哪有那么容易……
僅僅對一句話的思考,人們就能產生這么多截然不同的理解,那么對工作、生活中涉及情緒的溝通、牽涉利益的復雜事件,認知上又會產生多大的差距呢?
公司培訓部和市場部要一起舉辦一場宣講活動,兩個部門各有一個負責人A先生和B女士。
在活動的前一天,A先生出差未回,某同事對B女士說:“A先生還沒回來,明天要是到不了宣講會現場,看不把你急死!”
B女士回答:“我根本就不著急,A是非常負責的人,肯定會按時到宣講會的。”
同事聽到B女士這樣回答,下意識就說道:“夸A先生的話,要當面去跟他說,跟我們說是沒有效果的。”
B女士很詫異,回道:“我是在說事實,他確實很負責。當著他的面說,反而變成了拍馬屁!”
B女士和同事對一句“他是非常負責的人”,賦予了不同性質的理解,從而引發出對“夸贊他人”這件事完全不同的看法。當然,我們也能通過這幾句對話看到兩種不同的行為:B女士喜歡背后夸人;同事熱衷當面夸贊。
這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行為,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在這個過程中,思維無疑是決定性的因素,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