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業與樂業》

在《敬業與樂業》中,梁啟超認為,“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那么,其他名人又是怎樣看待事業的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有關敬業與樂業的名言警句吧。

一、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有關敬業與樂業的名言警句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唐)韓愈《勸學解》

勉之期不止,多獲由力耘。

——(宋)歐陽修《送唐生》

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

——(宋)朱熹

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業。

——(明)戚繼光《練將·立志向》

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自古圣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

——(明)黃宗羲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工作就是生活的中心。對于工作要是沒有興趣,那么每天的生活便會過得索然乏味。只要把工作視為事業而埋頭苦干,那么你就不難在工作里發掘到生活的樂趣。

——[日]松下幸之助《路是無限的寬廣》

只有把整個身心全部奉獻給自己的事業的人,才有希望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師,因此大師的高超能力需要一個人的全部心血。

——[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談人生》

凡獻身于一種事業的人,就會從那里找到一個向導,一個支柱,一個仿佛能規定他胸內心跳的調整器。

——[法]左拉《勞動》

最最要緊的是堅定。不要讓痛苦使你背離你已經開始的、值得贊美的事業。誰只要能堅持到底,他便是有福的。

——[德]格里美爾斯豪森《癡兒西木傳》

我們要追求那真實的功業,要追求對宇宙人生更深遠的了解;要追求遠超過狹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意義的東西!

——[法]羅曼·羅蘭《羅蘭小語》

每當我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將有害于這個事業時,我就盡量少做;每當我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助于這個事業時,我就盡量多做。我一旦發現錯誤,就努力克服;一旦發現某些新的觀點是正確的,就立即采納。

——[美]林肯《林肯傳》

把志趣和職業結合成一體,就像兩只眼睛的視線合成一條。

——[美]弗羅斯特《泥濘時節的兩個流浪漢》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業成為喜悅,使喜悅成為事業。

——[英]羅素

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為崇高的事業獻身,就在于至高無上的藝術!

——[德]貝多芬《貝多芬傳》

二、三條錦囊妙計——句子銜接法

我們可以從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中學到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還可以從中學到句子銜接的方法。

關于句子銜接的方法,這里有三條錦囊妙計。

第一計:按照時間規律銜接

在敘事性文章中,事件的發展,人物的活動,都可以用時間來銜接。

如春回大地,荷花映日,楓葉似火,萬里雪飄……通過景物的變化,表現時間的推移。

第二計:按照空間規律銜接

除去時間規律以外,我們還可以運用空間規律來銜接句子。人、物位置的確定與變化,需要清晰完整的表述。它既可以由遠及近、由高而低地組合句子,也可以由近及遠、由低而高地組合句子。

如李白的《蜀道難》,詩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就是先上后下、由高而低的組合。

第三計:按照邏輯規律銜接

從已知到未知,從運用歸納或演繹的推理方法到推出結論,這些闡述道理的句子段落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就是邏輯規律。

如我們在議論文中,可以運用例證法、引證法、對比法、喻證法、引申法等方法論述,再加上明確表示句子之間假設、因果等邏輯關系的關聯詞——“因為……所以……”“首先……然后……”“既……又……”“不是……就是……”“如果……那么(就)……”“只有……才……”,等等。

以上三種基本的銜接規律,還可以有許多“變式”,它們能夠相互完美配合,句子銜接便會條理清晰,而不會顛倒糾纏了。

三、所有的克里特島人都說謊?——邏輯學中的“悖論”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克里特島人埃匹門尼德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所有的克里特島人都說謊。”

如果你注意到這位說話的人——埃匹門尼德也是一位克里特島人,還注意到他話中的限定語“所有的克里特島人”,你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問題:這位埃匹門尼德究竟是說了一句真話還是假話?

假設他說的是真話,那由于他也是克里特島人之一,所以他必須說謊,由此可知,他說的應該是假話。

而假設他說的是假話,也就是說,有的克里特島人不說謊。那他也可能是這些不說謊的克里特島人之一,因此他說的可能是真話。

它就好像是一個令人困惑而無奈的語言怪圈,這個怪圈就是“說謊者悖論”。

再比如,基督教認為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宇宙主宰者,有人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上帝是萬能的,那么,他能否創造出一塊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

假定上帝確實是萬能的,那么他要創造出一塊大石頭應該不是太難,然后,我們再看上帝到底能不能舉起這塊石頭。

結果邏輯矛盾此時顯現出來了:如果上帝能舉起這塊石頭,那就證明他并不是萬能的,因為他并不能創造出一塊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

但如果上帝不能舉起這塊石頭,那同樣也證明他并非萬能的,因為無所不能的他不可能舉不起來一塊自己創造的石頭。

“承認自己說謊的人屬不屬于說謊?”“無所不能的上帝能創造出一塊自己都舉不起來的石頭嗎?”這樣的題目,就是邏輯學中的悖論。在這些看似無法回答的問題背后,藏著無窮的奧秘。

簡單地說,悖論就是這樣一個命題——假定它是真的,卻推斷出它其實是假的;而假定它是假的,又可以推出它其實是真的。

悖論的提出和解決,正是人類智慧的閃光,是科學發展的酵母。尚未被解決的悖論,被語言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共同視為激動人心的課題。

“理發師悖論”就是著名悖論之一。它是由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在1903年提出來的,也叫“羅素悖論”。

這個悖論說的是,在英國的薩爾維村,有一家理發店剛開張,理發師在理發店門口掛出一塊招牌:只給村里所有那些不能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

好事者看到了這句話中的矛盾,給理發師出了一道難題:“那你給不給自己理發?”

如果理發師不給自己理發,那他就屬于招牌上所限定的那類“不能給自己理發的人”,那么,他就應該給自己理發。

反之,如果理發師給自己理了發,那他其實就違反了招牌上的規定,他給“能給自己理發的人”理了發!

“理發師悖論”屬于數學集合論方面的悖論,對數學發展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動搖了整個數學理論的基礎,并導致了第三次數學危機。

有人會疑惑,為什么有關集合論的悖論會導致數學危機呢?這就好比建造房子的時候,沒有打好地基,建在上面的房子就不可能堅固。因為集合論悖論涉及的是“集合”“屬于”“所有”“無窮”這些數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如果不對這些最基本的概念加以澄清,那么在數學證明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無窮無盡的問題。

下面也有兩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悖論”,你是否能讀出里面的邏輯矛盾呢?

A和B是不能比較的。

我激動的心情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聯軍一炬 可憐焦土——《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寫給法軍上尉巴特勒的回信中,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地譴責了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財物的強盜行為,表達了對英法聯軍放火毀滅圓明園罪行的憤怒,諷刺了自居為“文明人”的強盜采取野蠻行動,無恥地將別國的財物占為己有的丑惡行徑。在文中,雨果深切地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達出對東方藝術的崇敬。

一、鎖上衣櫥的作家——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

雨果是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他一生出版了20多部小說。他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講的是熱情、單純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和圣母院丑陋善良的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的故事。《巴黎圣母院》一經出版就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其實這本小說背后還隱藏著雨果的一段趣事。

原來,雨果還沒有開始寫《巴黎圣母院》的時候,就把這部還在醞釀中的小說的版權賣給了書商戈斯蘭。合同原定應該在1829年4月交稿,但是,時間都過去了一年,雨果還是沒有交稿。不是雨果不愿意交稿,而是他忙于寫劇本,根本無暇顧及這部小說,所以雨果一直沒有寫完《巴黎圣母院》。

有一天,書商戈斯蘭來到雨果家,他本來不是來催稿的,而是想要找雨果買一個劇本。沒想到雨果并不在家,雨果的太太雖然在家,但是她并不認識戈斯蘭,家里的客人又多,結果就把他晾在一邊了。被冷落的戈斯蘭只得知了一個消息:自己想買的那個劇本已經賣給了別人。戈斯蘭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想到之前《巴黎圣母院》的合同,決定報復雨果。

于是,戈斯蘭突然要求雨果履行合約:如果不能盡快交稿,就必須賠償損失。雨果一聽,頭都大了一圈,沒有稿子,怎么交稿呢?雨果趕緊找人求情。最后戈斯蘭勉強答應,給雨果5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小說《巴黎圣母院》。還有一個附加條件:如果到期沒有完成就要罰款,遲一星期,就得罰款1000法郎。

背著稿債的雨果剛剛搬了家,連家還沒有安置好,就開始寫稿。雨果在書房里用繩子把4塊木板扎在一起,做成書桌,就在這張自制的書桌上開始寫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下來,雨果寫了不少字。當時時局動亂,雨果的住處也不安全,他為了保護稿子,決定在稿件中加上一些讀書摘記,轉移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雨果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搬運稿子的途中,這些東西居然丟失了。辛苦兩個月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欲哭無淚的雨果,不得不寫信,再次請求戈斯蘭延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戈斯蘭最后同意了雨果的申請,把交稿日期推遲到1831年2月1日。

雨果這次暗暗下定決心,絕對不能再拖延。他買了一瓶新墨水用于寫作,還把全部的衣服鎖在衣櫥里,發誓在交稿之前,絕對不打開衣櫥,不外出社交。除了吃飯、睡覺,他每天都坐在書桌旁,埋頭苦寫。雨果一心鉆進小說創作的世界里,甚至到了12月,他都沒有意識到寒冬已經來臨了。

中途只有一次,雨果被親王請去旁聽公審,他才出去了一趟。為了不破壞自己的誓言,他沒有打開衣櫥取出衣服,而是穿了民衛軍的制服。旁聽公審回來后,雨果立刻回到書桌前,繼續奮筆疾書。

1831年1月14日,小說《巴黎圣母院》終于完成,當初買的那瓶墨水也正好用完。當雨果用最后一滴墨水,寫完最后一行時,他甚至想把小說的名字改為《一瓶墨水的內涵》。

不過,當雨果把《巴黎圣母院》交給戈斯蘭時,戈斯蘭卻并不看好。這本書出版以后,媒體報道給予的評價也不高。

真正熱愛《巴黎圣母院》的,是成千上萬的讀者。小說上市后大受歡迎,一版又一版地重印。雨果名聲大振,成了法國當時最有名氣的作家。更多的書商或出版商紛紛來訪,請求雨果給他們寫小說。

這樣一來,雨果的寓所每天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除了來訪的書商或出版商以外,還有許多是邀請雨果出席宴會等社交活動的。雨果不得不抽出時間來接待這些客人,結果,他自然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寫作了。他的另一部小說拖了幾個月,也是遲遲不能交稿。

雨果可愁壞了,怎么辦呢?他絞盡腦汁,終于又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謝客法。他干脆對著鏡子,把自己剃成了陰陽頭——他剃掉了自己左邊的頭發、眉毛和胡子,只留下右邊的頭發、眉毛和胡子。

他這一副古怪的模樣,使得人們無法邀請他參與社交活動了。等到過了些日子,雨果剃掉的頭發、胡子漸漸長出來了,他的作品也完稿了。

憑借如此強大的精神和毅力,雨果后來又創作了被他自己稱為“一座大山”的巨著——《悲慘世界》。

二、戰爭中的蝴蝶與蒼蠅

戰爭和昆蟲會有什么關系呢?其實,昆蟲仿生學,在戰爭中的偽裝、偵查等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現在,就讓我們聊一聊昆蟲家族的那些事兒吧!

蝴蝶和迷彩服

你也許不知道,蝴蝶還和迷彩服的發明有關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蝴蝶的翅膀色彩絢爛,若是藏在花叢中,便難以識別出來。二戰期間,蘇聯有一位昆蟲學家施萬維奇,他提議: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結果,這一招還真有效,德軍費盡心機,就是找不到蘇聯列寧格勒的軍事基地,誰也沒想到,蝴蝶的偽裝本領竟然能保護軍事基地,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后來,人們根據同樣的原理,生產出了能夠迷惑敵人目力偵察的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蒼蠅與照相機

就連我們平時厭惡的蒼蠅,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功臣呢!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蒼蠅的后翅退化成一對平衡棒,當蒼蠅飛行時,平衡棒就以一定的頻率進行機械振動,這就可以調節翅膀的運動方向,保證蒼蠅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不至于在空中歪歪扭扭,不小心跌下來。

科學家根據蒼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導航儀——振動陀螺儀。這種振動陀螺儀可以讓飛機自動停止危險的滾翻飛行,即使是在機體強烈傾斜時,也能自動恢復平衡。有了振動陀螺儀,飛機在最復雜的急轉彎時也可以保持平衡。

不僅如此,蒼蠅還與蠅眼照相機的發明有關。蒼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它能看清幾乎360度范圍內的物體!人們受到啟發,制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蠅眼照相機,一次可拍1329張高分辨率照片。這種照相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領域被廣泛應用。

人們還將注意力放在了蒼蠅出色的嗅覺上。有句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這從側面表明了蒼蠅的嗅覺是極其靈敏的,它能對數十種氣味進行快速分析。科學家們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把各種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脈沖的方式,制成了十分靈敏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分析儀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宇宙飛船、潛艇和礦井等場所,用來檢測氣體成分,使科研生產的安全系數更高。

感興趣的話,大家去看看昆蟲與仿生學的相關書籍吧。

三、理直氣壯——有關“理”的諺語和歇后語

理直才能氣壯,下面有一些有關“理”的諺語和歇后語,讀一讀,讓它們為你講述那些關于“理”的道理。

謠言腿短,理虧嘴軟。

真金不怕火煉,真理不怕爭辯。

讀不盡的書,知不完的理。

二人抬不過一個理字去。

反說反有理,正說正有理。

隔行不隔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公理勝于強權。

鼓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

腳跑不過雨,嘴強不過理。

理不短,嘴不軟。

理直氣壯,理屈詞窮。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以理服人心服,以力服人身服。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有理說得山倒。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空手走親戚——無理(禮)。

老包斷案——向理不向人。

紳士和淑女是怎樣煉成的——《論教養》

《論教養》的作者利哈喬夫是俄羅斯著名學者和文藝理論家,他的文章生動形象,聯系具體生活,闡述抽象哲理。

的確,彼此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而隨機應變的智慧則是促進順暢交往的潤滑劑。有了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隨機應變的智慧”,便有了外化于行的優雅舉止和翩翩風度。

說到優雅舉止,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禮儀。在東西方文化的交往和交際活動中,禮儀用來表達人們彼此的情感和尊重。那么,中西方文化中有哪些有趣的禮儀呢?

一、在西方文化中,“老”是尊稱嗎?——中西方文化中的禮儀差異

稱呼篇

當一位西方人學習漢語中的家族親戚稱謂時,他可能會感到頭痛。在英語中,grandfather既是祖父也是外祖父,grandmother則既是祖母又是外祖母,grandson同時可以指孫子、外孫,granddaughter則可用于孫女或者外孫女。而在中文中,家族稱謂之繁多,舉世罕見。中國的堂兄弟、堂姐妹為“內”,表兄弟、表姐妹為“外”,而英語則就用cousin一個詞涵蓋了所有這些稱謂。

中國的“十三經”之一的《爾雅》中有一篇《釋親》,解釋家族稱謂約100種,其中的許多稱謂,如“舅”“姨”“叔”“嫂”“兄”“弟”“婿”“侄”“甥”“孫”“曾孫”“玄孫”等,至今仍被沿用。中國人講究內外親疏遠近之別,父系為內,母系為外。有內(祖父、祖母、孫子、孫女)和外(外公、外婆、外孫、外孫女)之分,西方人卻沒有如此細致的區分。不僅如此,中國人還經常把宗族稱謂擴大化,對一些并無親緣關系的人,也稱為“哥”“叔”“嫂”和“姨”。

在中國文化中,等級觀念根深蒂固,孩子們一般不可能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直呼其名,否則一定會被認為無禮。而在英語文化中,除正式場合稱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識的人之間無論年齡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且這是一種關系親密的表示。

在中國文化中,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稱呼。而在西方,“老”則是虛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所以不可用“老”來作為尊稱。

問候篇

中國人見面經常問“你吃了嗎?”“去哪兒了?”“干什么去?”如果你用這樣的問候語去問候西方人,對方會非常困惑,有的人甚至會憤怒,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西方人看來,“我吃沒吃”“我去了哪里”“我干什么去”都是自己的事,是別人無權干涉的隱私。西方文化認為年齡、工資、婚姻、戀愛等都是隱私問題,尊重隱私就是尊重個人,認為個人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間。因此,隱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餐桌篇

在餐桌上,中西文化也有差異。

在中國的家庭餐桌上,大家在一個盤子里夾菜,不分彼此,實行“共餐制”;而在西方的餐桌上,人們在進餐時是將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中,再從自己的碟子中取食。

因為西方人表達坦率,東方人表達含蓄,所以在交往中還鬧出過一些好笑的誤會。中國人在請客吃飯時,總會客氣一番:“今天的菜不好,請大家原諒。”當年李鴻章在巴黎宴請法國社會名流,根據中國人的習俗說:“今天的菜不好,請大家不要客氣,隨便吃。”法國客人聽了不高興:“為什么不用好菜招待我們?莫非是看不起我們?”飯店老板也抗議:“難道我們飯菜燒得差?”

中國人在餐桌上務必要勸酒、勸菜、勸客,如此才能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絕不會勉強別人,主人一般會詢問客人是否想喝點什么,客人會如實回答。如果客人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當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西方人一起喝茶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中國人主動倒茶或拿飲料,西方人出于禮貌,喝完了杯子里的茶,好客的中國人一看杯子空了,就要不斷加茶。西方人明明已經喝“飽”了,不知道中國的主人為什么還要一再添茶。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以喝完為禮貌,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的習慣是絕對不能讓杯子空著,一旦杯子空了,就要添水,覺得這樣才算好好招呼客人。

吃完飯后,西方人喜歡用AA制的方式付款,也就是將餐費按人頭平均分成幾份,各自付賬;而中國人則不同,往往和共餐者搶著付錢,朋友之間若AA制地交往,就會被中國人視為缺少人情味。

數字篇

西方人特別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救世主耶穌最后的晚餐桌上有13個人,他在13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們據此對數字13產生了恐懼和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設法要避開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門牌、房間號、樓房避免標號13。但在漢語文化里,中國人最忌諱的數字是“4”,因為它與“死”同音。

原則篇

在西方交往場合中,女士優先是被廣泛遵循的原則。比如,進出門要讓女士先行,上下電梯、汽車或進出門,男子要主動為女士開門等。中國的兩條優先原則是老、弱、病、殘、孕優先和上級、長輩、貴賓優先。

不過,這些禮儀習慣,也在中西方日益緊密的交往溝通中有所變化。比如,現代社會中,年輕的中國人也開始接受飯后用AA制的方式付款,也不再隨便問朋友的隱私,等等。

二、我猜你需要——關于教養的名言警句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名言警句則凝聚著思想的光華。讀一讀下面關于教養的名言警句,聯系你自己的生活和閱讀體驗,談談自己對教養的理解和領悟吧!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中庸》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離婁下》

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宋)林逋《省心錄》

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

有教養的人的遺產,比那些無知的人的財富更有價值。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英]洛克《教育漫話》

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德]格里美豪森《癡兒西木傳》

教養不是輕易地從別處買來貼在身上的東西,而是從你本人的生命里側、皮膚底層滲透出來的光彩奪目的情操。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三、白發的領獎人——余光中隨機應變的智慧

有一次,余光中先生去領一項重要的文藝大獎,等到他走上舞臺以后,才尷尬地發現,身邊的獲獎者多是晚輩,只有自己滿頭白發,頗為引人注目。

別說是余光中身處這種場面了,就算讓中學生和小學生一起領獎,多數中學生肯定也覺得臉上不太好看。

余光中先生當然也感覺非常不自在。等到致辭的時候,他說:“一個人年輕時得獎,應該跟老頭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經成名;但年老時得獎,就應該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

余先生的這兩句話既有哲理,又照顧到了在場的所有人,還化解了自己的尷尬。前一句“一個人年輕時得獎,應該跟老頭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經成名”,是在褒獎年輕后輩年少成名;后一句“但年老時得獎,就應該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表明自己人老心不老。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余光中先生隨機應變的智慧和風趣幽默的談吐。看來,博覽群書不僅能令人氣質高雅,還能讓人在尷尬境遇中從容瀟灑。

靈魂問答的地方——《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作者借幾間小屋的形象,使心具體化、形象化。不大不小的三間精神小屋,裝下愛與恨,盛放我們的事業,安放我們自身。三間小屋構成了人們遼闊的精神世界。而在將精神小屋建造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之后,我們不妨擴大疆域,增修精神的大廈。

人類的心靈是一片復雜、神秘的領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幾個有趣的心理效應,看看這其中是否有你在生活中也遇到過的情形。

一、一夜之間變驕傲的班長——有趣的心理效應

爆米花效應

新學期伊始,班里重新選舉班委成員。新當選的班長在一夜之間,仿佛變了一個人似的。從前的他,微笑待人,搶著干活兒;一夜之后,他不僅不再搶著干活兒,還對別人指手畫腳,滿臉的自以為是。

同樣的一個人,怎么在一夜之間,就變得如此迥然不同了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爆米花效應。因為這位同學有了一個新角色——班長,他對自己的認知發生了偏差,開始把自己看得過于優秀,就像是玉米粒變成爆米花一樣一下子膨脹了好幾倍。

其實,大家都是學生,班長也好,學習委員也好,都是為了讓班級有效地運轉起來。別小看爆米花效應,像這名班長這樣自以為髙人一等,動輒發號施令,失去了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不僅會失去同學的支持,還會在未來進入社會后吃苦頭。

狐貍博士效應

說完了“爆米花效應”,我們再來看看“狐貍博士效應”。

狐貍博士效應的主人公不是學生,而是老師。

它是心理學家們在討論優秀教師的共同特點時提出來的。

簡單地說,狐貍博士效應就是指教師的明星式表演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研究資料表明,狐貍博士效應的確存在,善于表演與善用幽默的老師,更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更受學生的喜愛。

所以,當你遇到一位幽默的老師,或許被老師風趣的語言逗得哈哈大笑,或許老師夸張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讓你忍俊不禁,進而對老師講授的內容也記憶深刻。

不過,課堂并不是舞臺,如果你遇到的是端莊穩重、不茍言笑的老師,那么這位老師廣博的學識和文雅的談吐同樣值得你欣賞。

二、盛放事業的心靈——門捷列夫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畢淑敏告訴我們,心靈的第二間小屋,要盛放我們的事業。一位名叫門捷列夫的化學家,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才能用心靈盛放事業。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是一位高個子、長頭發、藍眼珠、寬前額的化學家,他總是穿著自己設計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別大,據說那是為了便于放下厚厚的筆記本——因為他有了什么靈感,就要從衣袋里掏出筆記本,并順手記下來。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他發現了一個規律——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因為這種規律和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相似,因此,他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稱為“八音律”。他發現了元素之間存在內在規律,并且已經接近了這個規律,卻終究差了一步,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1869年,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知的各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他把當時已經發現的63個元素,用貝采利烏斯提出的拉丁字母元素符號表示法,寫在63個方形厚紙小卡片上,分別記上元素的名稱、性質和原子量。他不斷擺放著這些卡片的位置,擺放好,又打亂,再擺好,再打亂……他探究著它們之間的規律,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

門捷列夫后來回憶說,他在連續思考元素與其原子量的關系達三天三夜之后,極其疲憊地趴在辦公桌上睡著了。突然,一張表,一張日夜思索的元素周期表,進入了他的夢境,各種元素在表中都按它們應占的位置排列好了。他驀然醒來,立即把夢境中的這張表憑記憶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再逐一佐證,發現只有一處需要重新考慮……

這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期的積累、思考,終于讓門捷列夫迎來了頓悟!經過反復排列比較,他終于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甚至,當時有的元素還沒有被發現,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周期表中為它們留出了空位。門捷列夫在《化學原理》一書中大膽地預言了三種未知元素,還詳細描述了它們可能具備的化學性質。有人指責門捷列夫,認為他實在太狂妄。可是不出七年的時間,這三種元素——鎵、鍺和鈧就分別被法國、德國和瑞典的科學家發現了。

就這樣,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一個個新發現的元素證實了。反過來,元素周期表又指導化學家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尋找新的化學元素。可以說,正是門捷列夫這位化學巨人所制定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嗎?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神小屋,這些精神小屋或光明溫暖,或堅固優雅,或堅定矗立。那么,有沒有人的精神小屋能夠完美地盛著愛與恨,盛放事業,安放自身呢?換句話說,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無缺的人呢?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我們身邊,是否有完全符合標準的“完美的人”存在呢?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不過,對于小說家來說,完美的人物似乎是不存在的,小說家筆下成功的人物,往往是那些并不完美的人。在漫步小說人物畫廊時,你會發現不少人物不僅不完美,甚至可恨、可憐,但他們卻格外讓人印象深刻。

阿Q是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的人物。

阿Q自以為是一個“先前闊”“見識高”“真能做”的近乎“完人”的人,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阿Q很有“自尊”,就是對未莊有錢有勢的趙太爺、錢太爺也不格外尊崇。他和別人打架若是失敗,就會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

阿Q賭博贏了錢,卻不知被誰偷走了,這一回他真的感到了失敗的痛苦,回到土谷祠,狠狠地在自己臉上打了兩個嘴巴,打完之后,便平和起來,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人,不久便心滿意足地躺下睡著了。

阿Q有一次被自己看不上眼的王胡扭住辮子在墻上碰了個響頭,又被“假洋鬼子”手中的“哭喪棒”(手杖)打了一頓。他為了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把憤怒轉移到了小尼姑身上。

阿Q因為調戲趙太爺家女仆吳媽,遭到趙秀才一頓大竹杠,被趕出了趙家的門。在未莊無立足之地的阿Q為了生計,進了城。

阿Q從城里回來,變得闊綽了起來。不久,人們發現他其實是在城里干著小偷的勾當。

宣統三年(1911),平靜的村莊忽然掀起了革命的軒然大波,被剝奪了革命權利后,阿Q依然如此生活。

沒過幾天,趙太爺家遭搶,阿Q被當作替罪羊抓進了縣城大牢,又被判了死刑。臨死前,阿Q最遺憾的事情有兩件:一是畫押時,圓圈畫得不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

格里高爾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小說《變形記》中的人物。

格里高爾是一位兢兢業業的推銷員,他與爸爸、媽媽和妹妹住在一起,為了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妹妹拼命地工作。有一天,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他渾身長了許多只蟲子的腳,也不能用人類的語言和人們交流。因此,格里高爾丟掉了工作。

變成了大甲蟲之后,格里高爾的飲食習慣改變了,他變得喜歡吃腐敗的食物。吃飽了飯,他就像其他甲蟲那樣,在家里的墻壁、天花板上爬行。

家境由此每況愈下,女仆被辭退了,首飾被變賣,住房也被租給了三個房客。格里高爾目睹了家人的困苦,日夜飽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痛苦的折磨。

日子久了,每天為格里高爾送食物的妹妹開始厭煩他,父親更是把家中的種種不幸歸咎于他。家人干脆把他的房門鎖上了。

格里高爾在無人注意的時候,在極端的孤獨與痛苦中死去。

小說世界里經典的人物不計其數,雖然這些人物可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但他們會讓你發現一些你在生活中感受過的、看到過的熟悉的人與事,發現生活的真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祁连县| 民权县| 石景山区| 惠州市| 皮山县| 北票市| 丰县| 泌阳县| 株洲县| 黄陵县| 海伦市| 方正县| 永宁县| 工布江达县| 济阳县| 吴江市| 台江县| 永康市| 印江| 祁东县| 洪江市| 富阳市| 图片| 清远市| 东宁县| 丽江市| 中牟县| 夏津县| 都匀市| 偏关县| 株洲县| 玉树县| 青岛市| 吉首市| 屯昌县| 张北县| 监利县| 青龙| 湖南省|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