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萬種“風”情皆是春

——《春》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寫出了春天的美好: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從城市到鄉村,從老人到孩子,天上的風箏,牛背上的牧笛,都寫得很美。春天都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北方的春天和南方的春天就截然不同。你喜歡哪一種?你知道春夏秋冬是怎么形成的嗎?

一、儒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號秋實。他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讀預科。大學期間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朱自清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在江蘇、浙江一帶的中學教書,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其中《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了《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朱自清隨學校南遷來到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因患胃病辭世。

二、優秀散文作家筆下的世界

朱自清的散文,按照題材的不同,大體可分為四類:

寫景抒情。有以寫景物為主的游記和寫景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記》等;有以寫地方史跡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說揚州》等。只要他生活過的地方,幾乎都留下了篇章。這類寫景抒情散文的突出特點是極富文采,描寫細膩而深刻,展示出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追求。

寫人抒情。涉及父親、妻子、兒女、友人、用人等,如《背影》《給亡婦》《兒女》《一封信》《阿河》。這類作品的突出特點是極樸素的文字里蘊含著極深沉的感情。

描寫生活情趣的文章。朱自清是個風趣的人,他的風趣是以至情和認真為底蘊的,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滑稽幽默。這類作品的代表作是《看花》《談抽煙》《擇偶記》等。

社會性、政治性較強的作品。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執政府大屠殺記》等。

三、誰說只有一種春風?

朱自清的《春》寫得很美,但是,他并沒有把春天的美和對春天的熱愛寫得面面俱到,而是只采擷其中的一個側影。《春》所寫的春天,主要是江浙一帶的春天,所表現的春天的情趣,也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溫馨、婉約的情趣。

另一位叫作林斤瀾的作家就公然表示,他不喜歡朱先生所陶醉的那種春天。在他寫的文章《春風》里,就向我們介紹了另一種春天——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春天的風,別有一番詩意的美。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梁,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這樣的風,和“吹面不寒楊柳風”迥然不同。它不溫柔,也不動聽,但是,這樣的風中有一種東西很感人:“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作為給我們帶來“溫暖春天即將到來”這個消息的使者,風橫掃過蒼莽空間,經歷了粗糲的磨煉,帶著一種豪邁、蒼勁的氣勢。似乎能給讀者一種暗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美好和艱難是聯系在一起的。這也是一種美,與江南柔婉的美不同,這是一種粗豪的美。

轟的一聲,是哪里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地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

這種美是另一種風格。朱先生的美,是溫文爾雅的,經過了古典的詩情畫意的提煉;而《春風》里的美卻不講究什么優雅,河水開裂,樹枝刮折,轟的一聲,嘎的一聲,好像是很原始的。房子的木頭架子都響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怕?雖然可怕,卻仍然是美好的。因為,這讓作者想到,這是冬眠過后的伸懶腰、動彈胳膊腿、松動渾身關節。這里面有一點生命復蘇、痛而且快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屬于田野里的體力勞動者的,而不是文人的。

這就透露了美感的區別,前者是江南的、文人氣質的,而后者是北方的、勞動漢子氣質的。這樣的趣味,是屬于另外一種美學境界的。

同學們,這兩種春天的美你更欣賞哪一種呢?去搜索林斤瀾的《春風》,與朱自清的《春》對比著品讀吧!

四、春夏秋冬:太陽和地球生的四個孩子

我們都有烤火取暖的體驗。當我們正對著爐火時,感覺特別烤人;斜對著時,就不那么熱了。此外,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朝南的房間,在冬天里充滿陽光,而在夏天,陽光卻照不到室內。這說明太陽的高度在變化:冬天太陽低,陽光斜射;夏天太陽高,陽光直射。想想這些現象的道理,與天氣冷暖變化聯系起來,四季變化形成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太陽高度周期性的變化,造成周期性的直射和斜射。太陽高度為什么會有周期性的變化呢?

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始終與軌道面傾斜成66度34分的夾角。由于地軸的傾斜,當地球處在軌道上不同位置時,地球表面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就拿北半球來說,太陽靠北,高度高的時候,太陽直射,熱量集中,就好像正對著火爐一樣;而且,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必然氣溫高,這就是夏季。反之,太陽高度低的時候,陽光斜射地面,熱量分散,相當于斜對著火爐;而且,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氣溫低,這就是冬季;由冬季到夏季,太陽高度由低變高。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側著身子,圍繞太陽這個大火爐運轉,冷暖便不停地交替著,從而形成了寒來暑往的四季。這么看來,春夏秋冬還真像是太陽和地球的四個孩子呢。

濟南,有個作家對你情有獨鐘

——《濟南的冬天》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你看,憑一篇短小的千字文,作者就把我們引入了一個奇妙的冬的世界。在那里,有陽光,有溫暖,有綠草的氣息;有笑臉,有藍天,有燦爛的晚晴……

一、一二三四五,老舍記清楚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

老舍的兒子舒乙用了五句話概括了老舍先生的特質,這些特質一下子就把老舍和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其他大作家區別開來了,你猜猜會是哪五句?

第一句:老舍是北京人。別小看這個北京籍貫,對老舍先生意義大著呢!老舍先生走上文壇的時候,恰好是國家把北京語音定為普通話的標準音的時候。這意味著什么呢?本來老舍先生一開口說的是帶有“痞”味的方言,突然有一天,他的語言從方言變成了標準的普通話,成為了范本。語言又是文學的工具,老舍用北京話寫作時,把最普通的字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劃時代的突破性進展,還被譽為“語言大師”。在這一點上他可比其他作家占了優勢。

第二句:老舍是滿族人。滿族是個少數民族,滿族人建立了清朝后,廣泛吸收漢文化,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優秀民族。因為地位高,滿族人有條件從事各種文化活動。清朝末年的滿族人,不管識不識字,都會一兩樣樂器,都會哼幾句小曲,都會養花、養狗、養馬、養鴿子、養蛐蛐,都會騎馬射箭、舞槍弄棍,都是美食家,都懂各種禮儀……試想:這樣的人,一旦當了作家,那還了得!作品又有趣,又好讀,這樣的文學是民族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第三句:老舍是窮人。老舍先生是窮人出身。一歲半的時候,作為低級軍官的父親便葬身于抵抗八國聯軍的炮火中。此后的歲月,一家子全靠母親為別人洗衣縫裳過日子,生活非常清貧。正因為自己是窮人,所以老舍自覺地和窮人站在一起,同情、憐憫窮人,為窮人鳴不平,成為他們的代言人。他們是車夫祥子、月牙兒姑娘、倒霉一輩子的老巡警……老舍先生筆下的平民世界為中國現代文學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第四句:老舍有近10年的“留洋”經歷。老舍先生20世紀20年代在英國和新加坡工作了5年多,20世紀40年代又在美國生活了近4年。由于見多識廣,老舍先生比較善于獨立思考,思維模式不單一,有自己的見識。這一切對他的人生道路均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五句:老舍誕生于19世紀末。這個時期,是名人輩出的時代。這代人的共同特點是:既具備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又擁有廣博的世界文化科學知識,簡單說,就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這對一位作家來說非常重要,會使他具有雄厚的基礎,再加上生活閱歷、才氣、勤奮,便能出類拔萃。

二、濟南的冬天,被老舍加了濾鏡?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于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原為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第一節《濟南的馬車》、第二節《濟南偽洋車》、第三節《濟南的大蔥》,分別描寫了濟南破舊的馬車、坎坷不平的道路和坐洋車的危險以及粗壯的大蔥等,文字幽默,批判社會弊病;第四節、第五節描寫濟南秋天與冬天的景色之美;第六節和第七節寫齊魯大學的夏季校園和自己病中的詩作。這一系列文章與《更大一些的想象》《濟南的藥集》等散文構成了老舍對濟南的總體印象,也呈現出語言幽默風趣、描寫細膩、想象豐富的風格特點。

在《濟南的冬天》里,濟南的山水具有溫雅沉靜之美,讓人感覺濟南是塊寶地。濟南的冬天是慈祥的,這樣的冬景全然沒有其他作家筆下那種北方氣象,也和當時濟南的實際環境不完全相符。我們知道,幾十年前,北方的冬天黃沙莽莽,北風呼嘯。而老舍筆下的濟南仿佛加了一層濾鏡,這要從老舍當時的情況說起。

1924年老舍赴英國,在倫敦教了5年書。5年的教學工作既沒有獲得足夠的經濟收入,也沒有得到多少精神上的安慰,他離開英國時的船票只能買到新加坡,可想境況有多不好。無奈之下,他逗留南洋數月,靠教書才攢足路費回到上海。初回北京也不順利,寄居在朋友家里。直到1931年春天,濟南齊魯大學請他去教書,老舍才過上了安穩的生活。后來他又在青島山東大學任教,在山東一共待了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他稱為“第二故鄉”。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后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

原來,濟南滿足了老舍對安適寧靜生活的渴望,難怪他把濟南寫得那么典雅、那么精致、那么動人、那么富有詩意!

三、十面“霾”伏是何物?

在《濟南的冬天》一文里,老舍提到自己在倫敦的日子:“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除此之外,老舍還在其他作品中描述倫敦的空氣是“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至辛辣的,嗆人的”。老舍說的這種情況,就是20世紀倫敦常見的霧霾天氣。

霧霾是霧與霾的統稱。有人會想,霾是一種霧嗎?按照氣象學的定義,霧和霾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組成成分不同:霧是由水汽組成。水汽遇冷就凝結成霧。一般霧的顆粒比較大,有幾個或者十幾個微米。而霾就不一樣了,它是比較干燥的顆粒物,尺寸非常小,基本上為微米量級。一般情況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細顆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說的PM2.5,它的直徑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又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所以說,霧只是一種自然的天氣現象,而霾則是一種污染物。

第二,能見度不同:普通的霧在能見度上小于1公里,而霾的能見度范圍是1~10公里。

第三,邊界不同:霧有比較清晰的邊界,經常是一圈一圈地存在,影響的范圍相對小而明顯;而霾的邊界很不清晰,范圍一般也比較大,有時候能籠罩幾個省。

第四,顏色不同:我們常見的霧主要由水體組成,水體在陽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呈偏白的顏色;而霾的顏色一般是黃色或者褐色。

掌握了以上特征,我們就能夠有效地區分霧和霾了,以便及時做好防范措施。

下雨了,你能聽見海的嘆息嗎?

——《雨的四季》

有人說,雨是天空的淚水,大海的嘆息,其實雨更是文人的寵兒,情感的精靈。跳脫的雨滴寄寓了人們太多復雜的情思,古有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今有劉湛秋的優美散文《雨的四季》。你對雨一定不陌生,淋過雨,踩過雨,甚至嘗過雨,但你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嗎?雨的類型又有哪些呢?

一、“舉重若輕”的劉湛秋

劉湛秋(1935—2014),原名劉自強,安徽蕪湖人,是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原副會長。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小說等30余種體裁。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語言。

劉湛秋認為,現代生活讓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松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要求自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靜如水。

除了《雨的四季》,劉湛秋的散文《傘》等也曾被收錄到中學語文課本。他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

二、“抒情詩之王”

被譽為“抒情詩之王”的劉湛秋可不是浪得虛名,他中學時代就開始寫詩,并且在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詩歌。20來歲時,在沈陽黎明機械公司任職,成為一名工人,業余時間便義務開辦詩歌學習班。后來成為《詩刊》的編輯、副主編,更和詩結下了不解之緣。

沒體驗過那么柔軟的陽光

沒體驗過那么柔軟的陽光

像飄落的羽毛

像一陣愛的撫摸

秋天,異樣的恬靜

蘋果神秘地掛上白霜

沒體驗過那么柔軟的陽光

像一只解纜的船

像滾動的絨線球

西風揚起藍透了的云帆

楓葉在偷偷地把你張望

也許,追求比秋天更多寥廓

也許幸福會不期而降

大自然,你的美每攪動一次

心靈便有一千種和諧的音響

如果耳邊常聽如歌的旋律……

如果耳邊常聽如歌的旋律

那就不會喜歡干巴的教訓

如果眼前總有色彩的流動

那就不可能熱衷事物的一統

如果對世界懷著一種溫暖

仇恨就會消逝得無影無蹤

如果心底不凋落愛的花瓣

哪怕衰老,也會充滿透明的人生

(《人民文學》1985年01期)

三、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首和下雨有關的童謠: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

人家有傘,我有大頭。

但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在一個小雨迷蒙的日子,臺灣南投縣一所小學的校長,看到校門前的臺階上,有個五六年級的男生,剃個光頭,頭特別大。于是,這位幽默的校長便脫口而出:“大頭大頭,下雨不愁……”這首童謠便誕生了。后來這首童謠被古龍在1971年的小說《大人物》中引用。小說里有個頭很大的人用“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來調侃自己。

其實,這首童謠還有姊妹篇:

老王老王,不慌不忙,不知一天有多長。

原來,童謠也可以很簡單。聰明的同學,請你也拿起筆,創作幾首富有趣味的童謠吧!

四、各種各樣的雨——天空的眼淚

在《雨的四季》里,作者描繪了美麗而又嬌媚的春雨,熱烈而又粗獷的夏雨,端莊而又沉思的秋雨,自然而又平靜的冬雨。雨水真是變化莫測啊!

雨是從云中降落的水滴,它的形成有一個奇特的過程。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經太陽照射,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水滴組成了云,它們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當水滴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云中落下來,形成了雨。

在氣象學上,根據雨的不同成因,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對流雨。

在夏日午后,人們常常經歷這樣的天氣:一開始是烈日高照,讓人感到十分悶熱。后來,幾朵烏云飄了過來,籠罩著大地,涼風隨之襲來,并且風速較快。路上行人匆忙趕路;小販們忙于收攤;家庭主婦則趕緊將晾曬的衣服收進屋。一會兒,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有時候還伴有電閃雷鳴。雨一般下的時間不長,雨過便天晴。這種炎熱夏季和熱帶地區常見的雷陣雨,就屬于對流雨。

“對流”指的是空氣的上下垂直流動。簡單來說,夏天日照強、氣溫高,地面水分被迅速蒸發,地面近處的大量空氣受熱膨脹向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氣,水汽就冷卻凝結成雨從天而降,這就形成了對流雨。

二是地形雨。

在高山聳立的地方,我們可能會見到這樣的場景:在山前一定距離以外并沒有雨,而高山后邊的山坡也不下雨,但前面的山坡卻嘩嘩下起了雨,越往高處走雨越大,這就是地形雨。

地形雨的形成原因很容易理解:暖濕氣流隨風而來,遇到高山怎么辦?往上爬唄!爬著爬著到了高處,氣溫變冷了,就凝結成了雨。所以地形雨常發生在迎風坡,背風坡的降雨自然就比較少。

三是鋒面雨。

每年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到了梅子變黃成熟的季節,雨就下個不停,常常連綿一個月以上,衣服晾不干,連被褥都濕乎乎的,讓人煩惱不堪,望眼欲穿地盼晴天,這就是“梅雨”,屬于鋒面雨。

當冷氣團和暖氣團狹路相逢、針鋒相對,它們中間的交界面就叫鋒面。在這個鋒面上,暖、濕、較輕的空氣當然是老樣子:往上走!被抬升到冷、干、較重的空氣上面去。升啊升,空氣中的水汽還是冷卻凝結,這樣形成的降水就叫鋒面雨,所以鋒面雨常發生在換季的時候。梅雨就是因為冬夏季風勢均力敵,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沒完沒了地“較勁”,才會連綿那么久。

四是臺風雨。

顧名思義,臺風雨就是臺風活動帶來的降水。我們看新聞播報臺風的鏡頭時,會發現臺風不但帶來狂風,還會相伴猛烈降水。

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強烈熱帶氣旋。按水平結構分成外圍區、云墻區和臺風眼區。云墻區是由大量潮濕空氣強烈上升(又上升了)而形成的積雨云組成的,環繞著臺風眼,高聳似墻,它是臺風中最大的雷雨發生區。臺風眼區氣流下沉,反而比較平靜,一般沒有降水。

古代詩人的多彩江湖

——《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是我們回望歷史的一個窗口,在詩歌中,我們能看到歷史人物的另一面,比如一激動就吟詩的曹操,才華橫溢到讓自己驕傲;能看到各種鳥兒的T臺秀,如“楊花落盡子規啼”“枯藤老樹昏鴉”;還能欣賞到流傳千古的絕妙景色,“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來吧,讓我們在欣賞美妙詩句之余,也了解一下它們背后的故事。

一、曹操《觀滄海》:沒想到你是這樣的曹操!

真實的曹操根本沒那么糟糕

大多數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提起曹操會覺得他是一個奸詐、卑鄙無恥的小人。在戲曲的舞臺上,他是個白臉奸臣形象。但在歷史上,魏武帝曹操地位卻很高呢!

曹操,字孟德,漢末豫州刺史部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擔任過東漢的司空、丞相,后被東漢皇帝冊封為魏公、魏王,他是魏文帝曹丕的父親,曹丕稱帝后追封其為魏武帝。

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三國志》談到曹操的軍事才能時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有“韓、白之奇策”,也就是軍事上可以與韓信、白起比肩,還說他是當世之“孫、吳”,也就是春秋時代的孫子、吳起,說明他的軍事才能非常突出。

曹操打的敗仗也不少,赤壁之戰、第二次漢中之戰、早年的汴水之戰,幾乎全軍覆沒;還有濮陽之戰,差點兒被呂布活捉,為什么敗仗這么多?因為打仗有勝就有敗,所以勝的多、敗的也多。曹操指揮的官渡之戰、早年奪取兗州之戰、下邳之戰、鄴城之戰、南皮之戰、北征烏桓之戰都很精彩,最精彩的是潼關之戰,曹操親自謀劃、親臨前線指揮,聲東擊西、出神入化,又巧用反間計,將對手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曹操對《孫子兵法》的注解工作也受到后世的推崇,在歷代難以計數的《孫子兵法》注家中,早期共有11位大家被公認為最權威的,曹操排在第一位。

至于一直為后世詬病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換一個角度看,只是曹操的政治策略,他雖然“挾天子”,但始終承認天子,一生沒稱帝。在為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活所做的辯護總結陳詞《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以睥睨天下的語氣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確是事實。

其次,曹操還是文學家。曹操善詩歌,文學造詣很深。他在《蒿里行》《觀滄海》《短歌行》等詩歌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無論爭議如何,曹操對歷史的貢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所以當我們談論曹操時,不能再一味地用“白臉”來描述他了,應當給予曹操真實且客觀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好動的地球

曹操在他的詩作《觀滄海》中提到了“碣石”“滄海”“山島”,它們是怎么形成的呢?

眾所周知,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擁有七大洲與四大洋的美麗星球。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是海洋呢?又為什么會有七大洲呢?大陸上的山、河、湖泊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現象——地殼(qiào)運動。

地殼運動是地球表面物質的機械運動,是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地球并不是一個實心的球體,而是類似于雞蛋的結構,最外層的“蛋殼”就是地殼,中間較厚的“蛋清”是地幔,最里面的“蛋黃”是地核。地球是一個“火球”,內部溫度是非常高的,地核的溫度在4000—7000攝氏度!這是什么概念呢?鐵熔化成液態的溫度是1538攝氏度,地核的溫度比它還要高很多。好在地殼表面的溫度剛好適宜人類居住,否則地球上就沒有我們了。

地殼運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形成隆起的山脈,板塊之間的分離形成深溝與裂谷。自地球誕生以來,地殼就在不停運動,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運動。這種運動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造成大陸、海洋的增生和消亡;也可以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能導致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

地殼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千變萬化的地貌形態,主宰著海陸的變遷。我們現在看到的山和海都是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地殼時時刻刻都在運動著,所以我們現在居住的城市在幾億年后變成海洋也說不定。

二、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好友打Call

兄弟,送你一首詩,表明我的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是抒發感憤、寄予慰藉的一首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被稱為“七絕圣手”。代表作為《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樣一位蓋世奇才,偏偏一生遭遇無數坎坷,可謂是官小名氣大,位卑才氣高。

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王昌齡就有密切的交往。天寶七年,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原因是“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獲罪貶官,并不是因為出了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李白從天寶三年起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東南地區,聽到這個消息,很為老友擔憂抱屈,于是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千里投送,以相慰藉,從中可見李白對好友的俠肝義膽。

古詩詞里哪些鳥的出鏡率比較高?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出現一只很不一般的鳥,就是“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子規,也就是杜鵑。杜鵑在古詩中的出場率很高,因為它能夠點明時令為暮春,又有“子規啼血”的典故,所以常被用來寄托詩人心中的哀痛之情。古詩中,除了杜鵑,還有不少鳥兒出場也非常頻繁。

下面我們就選出古詩中的八大明星鳥,排名不分先后,以免鳥兒們爭搶C位。

1.鳳凰

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地位不是一般的高貴。雄鳥叫“鳳”,雌鳥叫“凰”。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2.青鸞

青鸞是古代傳說中的五大神鳥之一,多為神仙坐騎。赤色多者稱為鳳,青色多者稱為鸞。

嬴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唐·李白《鳳凰曲》

3.黃鸝

黃鸝又稱為“黃鶯”“黃鳥”,體形中等,羽毛一般是金黃色,非常奪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4.烏鴉

烏鴉簡稱“烏”或“鴉”,個兒很大,羽毛大多是純黑色或黑白兩色,叫聲簡單粗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5.喜鵲

喜鵲也稱“鵲”,因民間傳說鵲能報喜,故稱喜鵲。

雙喜鵲,幾報歸期渾錯。盡做舊愁都忘卻,新愁何處著?——金·王庭筠《謁金門·雙喜鵲》

闌干倚遍重來憑。淚粉偷將紅袖印。蜘蛛喜鵲誤人多,似此無憑安足信。——宋·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

6.鴻雁

體色淺灰褐色,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在遷徙季節。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唐·李頎《送魏萬之京》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宋·王安石《明妃曲》

7.鷓鴣

鷓鴣的羽毛大多是黑白相雜,雄性鷓鴣好斗,叫聲特殊。“行不得也哥哥”是人們模擬鷓鴣的啼聲,用以表示行路的艱難,同時表達了對離別的傷感惆悵。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唐·李白《越中覽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8.鶴

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與神仙隱士一同出場。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唐·劉禹錫《秋詞》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唐·王維《山居即事》

鳥兒不用喉嚨發聲?

很多人喜歡傾聽鳥類那獨特而婉轉的歌聲。大多數鳥兒,尤其是雀形目鳥類,能夠發出復雜而多變的鳴叫聲,這些鳴叫不僅給人帶來了愉悅的感官享受,對于鳥類自身而言,在覓食、求偶、育雛等行為中,還有著極為重要的交流作用。

鳥類的鳴叫方式,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脊椎動物有著很大的不同。鳥類的主要發音部位并非在喉部,而是在比喉部位置更靠下的氣管——支氣管交界處。在這里,環繞氣管、支氣管的環狀軟骨擴大,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管狀空腔,就像一個結構復雜的音樂盒,稱為“鳴管”。更為奇妙的是,鳥類的鳴管在吸氣和呼氣時都能發聲,像口琴一樣,因此使得鳥類的鳴叫更顯婉轉優美。知道了這些,再傾聽鳥兒唱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發自內心地感嘆大自然的神妙?

三、王灣《次北固山下》:盛唐詩歌之極品

被掛在宰相政事堂上的唐詩

初唐詩人王灣(河南洛陽人士,早年及第進士,曾任洛陽太尉)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一般,和詩仙、詩圣等人是無法匹敵的。在《全唐詩》中,他只有10首詩傳世。然而他的《次北固山下》卻頗受贊譽,甚至被人稱為盛唐詩歌之極品。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甚至被掛到了宰相張說的政事堂上。后人評價,“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這可是讓多少詩人羨慕的褒獎啊!

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在《詩菽·內編》一書中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精妙之處在于——它既表明了一種時序的交替,又用文學的語言逼真地寫出了動態的景色,并意味深長地給人以一種哲理的想象。海日生于殘夜,必將趕走黑暗,迎來光明。江春闖入舊年,必將驅散嚴冬,迎來美好的春天,從而表現出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正能量”吧!

這首詩的格調和境界都很高,全詩呈現出一種壯麗高朗的境界,和盛唐氣象很契合,所以俘獲了大批古人的心。王灣能憑借一首詩名垂千古,也可以驕傲一下了。

帆船還能逆風而行?

說起帆船,腦海里瞬間就浮現一個畫面,一艘小木船掛著大大的船帆在水面上隨著波浪起起伏伏。帆船的動力是風,必須順風借力,若逆風行駛,那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不得不說咱們人類實在是太聰明了,動動腦筋,充分運用了自然的力量,讓帆船在逆風的時候也能昂首前進。當帆船逆風的時候,將帆收緊,船首轉向迎風角大約45度,帆受到了足夠的風,船就會迎風前進了。這是利用了與飛機機翼類似的“浮升力”——當船頭與風來方向的角度在45度—90度,空氣在帆的兩側流動,并且流速不同,就形成了氣壓差,凹面的高氣壓向凸面的低氣壓流動,就形成了向前的動力,帶動帆船向前行駛,逆風航行就實現了。

這一現象,其實是“伯努利效應”在發揮作用——這是1726年荷蘭科學家丹尼爾·伯努利首先提出的。帆船的運動并不只是簡單地順著風或者逆著風航行,其中的物理學、動力學原理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上或者電視上找些資料,多多了解下帆船運動。

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元朝最好的散曲小令

“詞”方唱罷“曲”登場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其中散曲是由我們熟悉的宋詞俗化而來,簡單地說,散曲就是給當時北方的流行音樂曲調填寫的歌詞。散曲與雜劇不同的是,散曲唱而不演,只清唱,不能演。

散曲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散曲的興起和詞的衰退幾乎是同時發生的。宋室南渡,漢族傳統文化中心向南方遷移,宋詞在北方的勢力大大減弱了。當時少數民族的音樂大量傳入,而南北語音不同,俗語方言互異,因此北方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詩體。

散曲,就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于民間的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后來,散曲變得越來越格律化,逐步脫離了市民化,失去了個性鮮明的市民文化血液,變得與宋詞幾乎沒什么區別,漸漸衰敗,沒能像唐詩宋詞一樣繁榮,延及后世。

散曲主要分為小令與套數。

所謂小令又叫“葉兒”,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小令形式短小,語言極其精練,是單行曲子,非常簡潔。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典型代表。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由若干個同一宮調的曲牌,按一定次序連起來,編排連貫而成。一般會歌詠一個中心內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夾說白,光唱不演。全套各曲牌必須一韻到底。簡單地說,就像是唱著歌兒給人說書講故事。

元朝那些事兒

元朝(1271—1368)是蒙古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東征西伐,使元朝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廣的王朝。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逐漸成為中國此后的政治中心。

為了便于統治,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人和漢人之外的西北少數民族,還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帶入蒙古帝國的外族人)、漢人、南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低,成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因此,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他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地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靡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更加激烈。元朝后期,每個皇帝都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得尤為嚴重。于是漢族人民又開始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于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之后才有了明朝那些事兒。

元朝存在了97年,先后經歷了11個皇帝(自元世祖忽必烈開始算),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大的王朝之一。元朝的統治,為我國劃定了以后國家的大致范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后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太谷县| 沁水县| 墨脱县| 成都市| 华容县| 翁牛特旗| 乐昌市| 开远市| 隆回县| 丰顺县| 宁德市| 关岭| 呼伦贝尔市| 虹口区| 青阳县| 丰顺县| 犍为县| 曲松县| 临高县| 和平县| 宁波市| 乐昌市| 福鼎市| 乌苏市| 定边县| 巴中市| 福泉市| 嘉义县| 凉城县| 阿荣旗| 叙永县| 博兴县| 海淀区| 济宁市| 泾源县| 塔河县| 衡山县| 攀枝花市| 杭锦后旗| 凤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