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繁榮時代
- (美)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
- 2167字
- 2020-01-03 15:49:46
6
現在,讓我們再度回到1919年的早春,看看總統大選的全過程吧。
當時,總統威爾遜還在巴黎參加和會。當時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政治問題評論家就在《紐約晚郵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記述了民主黨內部分成員的抱怨:“讓保守派接受新觀念比登天還難……他們會暫時退縮,但是不會消亡。因此,一些年邁而且思想守舊的民主黨人自以為掌控了民主黨的命運,他們在管理黨派的時候,還用1896年的那些陳舊的套路。看來,戰爭沒有讓他們變得清醒……他們不會向前看。”
顯然,民主黨內的這些抱怨是沖著威爾遜總統去的。此時,民主黨的內部已經開始出現了反對威爾遜參加1920年大選的聲音,他們打算拋棄這位“因循守舊”的理想主義者,選出一位新的總統候選人,代表民主黨參加大選。
于是,民主黨內部開始尋找合適的候選人。首先進入人們視野的是倫納德·伍德將軍。他性格耿直,不畏挑戰,而且與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類似,對上帝充滿敬畏;他與威爾遜形成強烈的反差,但似乎個性太強,難以駕馭;其次走進人們視線的是伊利諾伊州州長洛頓,不過他也并非最佳人選;接下來,人們又想到了在戰爭時期擔任食品管理局局長的赫伯特·胡佛,他因成功化解比利時危機而聲名鵲起。可是在競選方面,他實在是個菜鳥,因為他直到馬上要參加競選了,還沒弄清楚自己究竟屬于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這樣的人自然也就被淘汰了。民主黨也曾經考慮過讓哈里姆·約翰遜參選,因為他已經是參議員了,這對于競選很有幫助。可是此人頑固得像一頭驢子,最后他也被排除在外。
而共和黨那邊,推選出來的總統候選人是來自俄亥俄州的參議員——沃倫·甘梅利爾·哈定。1865年11月出生的哈定從小在農村長大,他最初是一個小報記者,后來與一位富商的女兒結婚,在其支持下,才投身政界。哈定的確是共和黨參加競選的最佳代表。因為他為人低調、謙遜、毫不張揚,不僅在共和黨內有著極好的人緣,在黨外,甚至在民主黨中,也有著不錯的口碑。

沃倫·甘梅利爾·哈定
威爾遜與哈定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威爾遜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喜歡空想,自認為非常有遠見;而哈定非常務實。勞瑞曾這樣評價過他,說他如同“雪茄店門口站立的印第安人一樣,淳樸而守舊,好像在安全剃刀之前那個時代的一朵花”。哈定不是一個愛玩弄權術的人,他認為在麥金利總統和參議員福拉克的那個時代,政治權謀就已經達到了巔峰,現在應該回歸自然了。
另外,威爾遜是學者出身,骨子里透著清高和冷漠,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哈定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就像一位普通小鎮的居家男人。哈定非常隨和,和朋友們能玩到一起去,即使當了參議員,還經常在周末晚上與朋友們玩牌。
對于社會階級的看法,二人也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威爾遜厭惡商人,支持勞工階層,他推崇“工業民主”的觀點;而哈定則對商人階層充滿好感,他非常懷念戰前那段美好時光,在那時候政府不對商人們設置重重障礙,而是一路綠燈,幫助商人賺取更多利潤。
前面提到,威爾遜清高而冷漠,因此他經常與國會,尤其是參議院發生矛盾,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處處樹敵;而哈定則被各派交口稱贊,認為他是一個“非常有良心的參議員”。正如查爾斯·威利斯·湯普森形容的那樣:“哈定對人表里如一,他待人和藹,絕對不會與人交惡。”
兩個人思考問題的立足點也不盡相同。威爾遜著眼于全球,他希望美國能在世界上發揮一個大國的作用;而哈定則務實得多,他首先要考慮美國的利益,他想讓疲憊的美國休養生息,不要再卷入是非之中。哈定在波士頓的一次發言中這樣表示:“美國現在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而是需要靜靜地修養、療傷;美國要想恢復元氣,不需要秘方,而是正常的秩序;美國也無需革命,而是休養生息……總之,美國不需要特別的治理,只要讓她安靜地休息,自然就會慢慢恢復。”哈定的這番講話說出了美國人民的心里話。他講話中的“常態”這個字眼,恰如其分地點明了民眾的心中所想——美國人已經厭倦了扮演世界救世主的角色去承擔道德義務,美國人只想過著“常態”的生活。
在共和黨這邊派出哈定角逐總統寶座的同時,民主黨方面還沒有選出合適的總統候選人,而此時威爾遜的病情惡化了,徹底喪失了成為總統候選人的資格。最后,民主黨人趕緊提名選出俄亥俄州州長——詹姆斯·考克斯,讓他與哈定競爭。
可惜考克斯此人政治能力一般,只能算是個平庸的人。但既然被推到臺前,就不得不大張旗鼓地高調表示強烈支持國際聯盟,并且也學著威爾遜的樣子到全國各地進行競選演說,拉選票。可惜他的水平遠不及威爾遜本人,雖然從語氣到手勢模仿得像模像樣,可就是得不到民眾的支持。
而哈定則以靜制動,像前總統麥金利·威廉的“前廊競選”一樣,他哪兒都不去,只呆在自己的家鄉的小鎮。早上起來,他和助手給馬匹釘馬掌,他在衣襟上別著一支麥金利康乃馨
,在田間閑庭信步,如同度假一般悠閑。
哈定謙遜、低調的個性博得了各個派系的好感。由于他說話很有分寸,因此在民主黨陣營中,也有很多資深民主黨人擁護他;同時,哈定反對威爾遜的國際聯盟,自然也就得到無數憎恨國際聯盟的民眾的支持。哈定曾經在演說中向國民保證,如果他上臺以后,他絕對不會發動人們去涉足歐洲事務,比如去幫助多災多難的捷克斯洛伐克。
經過幾輪投票,到了11月3日清晨,哈定與考克斯對決的結果終于出來:哈定以1,600萬張選票的壓倒性優勢擊敗了僅獲得900萬張選票的考克斯,順利登上總統的寶座。而作為失敗者的考克斯,則成為政壇的失意者,很快被人們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