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下面讓我們來到1918年11月11日,看看這個激動人心的日子是什么樣的吧。11日凌晨兩點多,各大媒體記者家中的電話鈴聲瘋狂地響起,將他們從睡夢中吵醒。原來是政府向他們披露一個重大消息:停戰協定已經簽署了!

其實早在4天之前,就有一則非官方的消息刊登在媒體上,聲稱戰爭雙方已經結束對峙狀態。消息一傳出,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無論人們是在工作,還是在商場購物,都紛紛沖到大街上,用游行歡呼的方式歡慶戰爭的勝利。他們用國旗裹在身上,拼命敲打著鈴鐺,司機也狂按汽車的汽笛,一些情緒激動的人們甚至抓過別人的帽子撕成碎片。如果此時有身穿軍裝的士兵走過街頭,人們會沖上去與他熱烈擁抱。那一天簡直比最盛大的節日還熱鬧。狂歡的民眾將紐約第五大道堵得水泄不通,城市的每一間窗戶都飛揚出撕碎的紙屑,慶祝這一激動時刻。事后,據環衛部門統計,這些紙屑就重達155噸。不過,第二天被證實,這是一條失實的報道,人們空歡喜了一場。

不過,11月11日這一次的消息是千真萬確的。美國人民的激情再一次被點燃了。這天凌晨四點半,在美國的數十個城市中,同時響起了震天的警報聲、汽笛聲和鐘聲。人們睜著朦朧的睡眼,拉開窗簾,只聽報童們在漆黑的大街小巷中高喊:“勝利了,戰爭結束了!”人們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情走出房門,想看個究竟,因為前幾天的假消息已經讓他們白白興奮了一次,他們可不想再被愚弄。

在華盛頓,在政府官員聚居的街區附近,報童稚嫩而清脆的聲音回蕩在街道上:“戰爭終于結束啦!這是來自政府的千真萬確的消息!”他并沒有像往常一樣放低音量,因為他只有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才能讓所有人相信,他的消息是可靠的。最后,人們漸漸地接受了這個好消息,也逐漸意識到:一個充滿和平與希望的新時代真的到來了,新的一頁揭開了!

慶祝停戰日(華爾街)

就這樣,僅僅一個上午,戰爭勝利的消息就傳遍全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人們紛紛推開手中的工作,走上街頭歡慶。商店也都紛紛停業,一家店鋪的老板還別出心裁地掛出了“為慶祝德國皇帝的葬禮而歇業”的牌子。像4天前一樣,人們載歌載舞地在街道上游行。年輕漂亮的女孩們大膽地親吻著街上素不相識的士兵;在擁擠的人群中,汽車像蝸牛一樣緩慢地行進。一些司機故意讓發動機發生回火,使汽車的排氣管噴出火焰并發出爆燃聲,這些聲音與周圍的汽車喇叭聲、引擎聲摻雜在一起,為喧鬧的環境更增添了一絲熱鬧的氣氛。來自紐約州巴納德學院的800名女大學生在紐約中央公園北邊的高地上跳起了優美的蛇舞。在時代廣場,人們為了戰時運動修建了一座“自由廳”,在11日的早上,甚至有一位女學生站到了“自由廳”的屋頂,面向廣場數以萬計的人群用悠揚的聲音唱起了《上帝贊美詩》。

然而,人們并沒有遵循威爾遜總統所倡導的“善意而冷靜的態度”,相反,在一切慶祝活動中,美國民眾表現出了身為勝利者的驕傲自大與洋洋得意——狂歡的人們沖上街頭,將德國皇帝的雕像當眾焚燒。在紐約的華爾街,人們用稻草和布條制成德國皇帝的假人,然后用消防用的水龍將其沖個七零八落;在第五大道上,人們用廢棄的肥皂盒制成棺材的樣子,一邊扛著它游街,一邊高喊道:“德國皇帝已經成為躺在棺材里的碎片了!”在第七十街的百老匯,一個少年坐在人行道邊的臺階上,在紙上畫著德國皇帝的肖像,然后分發給路人,路人紛紛將肖像扔在地上狠狠地踐踏,用來發泄對戰爭的憤怒。

就這樣,一個和平的新時代在喧鬧、騷亂、發泄之中拉開了序幕。

但是,盡管戰爭隨著停戰協議的簽署宣告結束,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卻遠未終止。當時,美國部隊的現役軍人仍然超過350萬,其中的200多萬人還在歐洲戰場服役。因此在美國街頭,身穿軍裝的士兵們隨處可見。盡管11月11日美國總統已宣布戰爭結束,但歐洲戰場的遠征軍仍然不敢有絲毫松懈,他們枕戈待旦提防著德國軍隊的反攻。美國的普通民眾們還和戰時一樣,以黑面包作為口糧,并在地窖里儲藏了大量的白糖和煤炭以備不時之需。為節約電能,美國燃料管理局在戰后仍然遵循戰時的法令,不允許城市夜間點燈。這一法令直到11月21日才被撤銷,百老匯等數十條著名街道也才開始重放光明。

鐵路的運營權依然由政府所有,民眾若想購買車票必須在鐵路管理局統一的售票廳購買;市民們上街買東西都帶上了口罩,因為在前不久爆發的一場流行性感冒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有統計表明:死于這次流感的美國人甚至遠多于死于戰爭中的美國人。不過目前這場流行性感冒已經過去,人們終于可以從死亡的恐慌中稍微解脫了。

隨手翻開一份報紙,關于歐洲軍隊的報道隨處可見——德國爆發了革命、威爾遜總統積極斡旋力求和平、聯合戰爭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除此之外,你幾乎看不到別的新聞;但人們仍然每天購買報紙,因為那上面刊登最新公布的戰爭傷亡名單。從緬因州到俄勒岡州,每個家庭都以萬分緊張的心情查閱這些名單,看看自己的丈夫、兄弟或兒子的名字是否在上面。

在平常的年份,11月正是美國橄欖球賽季好戲連臺的季節。但由于戰爭剛剛結束,各大學的橄欖球隊的人手都不充足,只能由學生軍預備隊臨時拼湊起來,匆忙上陣。即便這樣,他們仍然以高漲的熱情舉辦各種義賽,以便籌募戰爭基金。他們還在報紙上打出廣告,有一幅廣告的畫面是這樣的:當時哈佛大學橄欖球隊最擅長踢反彈球的查理·布里克利凌空一腳,將球踢過華爾街,直接飛到股票交易所的陽臺上,在那里,另一位橄欖球好手——耶魯大學的杰克·蓋茨穩穩將球接住。不僅在廣告專欄里充斥著戰時情緒,在新聞專欄,戰時情緒同樣濃厚。比如:有一篇社論的題目就叫《10個憎恨德國丘八的理由》;還刊登過這樣一篇讀者來信,信中建議說:必須對德國皇帝進行處罰,每個國家都應把他列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并將其驅逐出境。這些文章篇篇都對德國的戰爭機器進行了暢快淋漓的批判,可是在文章旁邊,總能看到聯合戰爭基金所作的大篇幅廣告,不厭其煩地請讀者慷慨解囊,為基金捐款!

翻開報紙的另一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為美國重建世界而準備”的大標語。再讀下面的文字,你胸中的熱血再一次被愛國主義情懷激蕩得沸騰起來——“自由獲得勝利,權利的力量將開始對人性道德進行重建,當今的世界,人類面臨著一個巨大的任務……”你很好奇,究竟是什么任務呢,于是你只能繼續向下看那些華麗的、煽情的詞句,最后你看到“……要想完成這樣的任務,請使用布蘭克公司出品的優質鋼窗!”

戰后美國(華盛頓,1918)

軍人的退伍復員工作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一批批士兵從前線返回,脫下軍裝回到各自的故鄉。隨著時間的推移,戰時的審查制度已經取消,城市之間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到了夜晚,城市里的街道開始變得燈火通明;商場里的貨架上也開始供應白糖等食品,人們再也不用每天啃難以下咽的黑面包了。

雖然和平的光明已經照耀了這個國度,戰爭的陰霾已經散去,但人們還免不了用戰爭時期的思維來考慮問題。因為在此前長達19個月的戰爭期間,人們已經習慣了以武力對待敵對的勢力——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向敵人發動攻擊。現在,雖然德國已經被擊敗,但似乎另一種苗頭又在萌發,并大有席卷全球的趨勢,那就是布爾什維克主義。

在1918年,布爾什維克主義從俄國發源,開始向整個歐洲蔓延。美國民眾擔心布爾什維克主義有一天也會蔓延到美國的領土,因此他們決定先發制人。因此,停戰協定剛剛簽署一周后,紐約市長海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城市里的公共場合禁止出現紅色的旗幟。同時他向市警察局下令,“凡看到非法集會,不問緣由,一律驅散”。結果幾天之后,還真的有一群集會的社會主義者撞到槍口上了。當時這群社會主義者正聚集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附近的一群士兵和水手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糾集了大約500多人前來挑釁,他們向這群社會主義者發起沖擊。好在22名荷槍實彈的警察及時趕到,將兩方人馬驅散,否則恐怕會釀成血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晚上,在距離市中心不遠的棕櫚花園門口,又發生了一起騷亂。這也是一次社會主義者的集會,他們向人們宣傳俄國革命的思想。一群退伍老兵和水手們聞訊后,手持家伙,將第58大街上的一個街區堵得水泄不通,然后叫罵著準備沖進棕櫚花園,攻擊那些集會者。隨后雙方爆發了一場混戰,在混戰中,共有6人受重傷。其中最倒霉的是一名保守派股票經紀人,他完全是無端地被卷進這場斗毆中的。當時,他和一位同伴正好路過萊克星頓大街,看到這里打得不可開交,就好奇地問:“你們在做什么呢?”結果旁邊一個水手聽到,就大喊起來:“快來人啊,這里還有一個漏網之魚!”頓時,一群人將他包圍起來,一頓拳打腳踢之后,他的衣服都快被撕爛了,這個可憐的家伙也昏死過去。我介紹的這些情況都表明,戰爭雖然結束,但暴亂行為還遠沒有消除。

戰后美國(紐約第五大道)

在戰爭期間,美國為了穩定勞工階級的軍心,穩定社會秩序,政府強迫公司和雇主為工人們加薪。現在,戰爭結束了,外部矛盾消除了,那些心懷怨恨的雇主們覺得德國已經被擊敗,下面就要收拾勞工階級了。因此,他們一方面給工人領袖扣上布爾什維克分子的帽子,另一方面也開始給工人們增加工作強度,逐步減少薪水。面對雇主們的壓迫,工人們也不會逆來順受,他們發現,罷工是一個很有力的武器,因此,他們也鉚足了勁兒要教訓一下那些高高在上、大肆牟利的雇主們。于是,美國各地的罷工和停工事件屢屢發生。

對于酒類的問題,美國人同樣也是令行禁止。禁酒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時期,以清教徒為主體的第一批殖民者將酒視為“墮落之源”,19世紀中期,隨著釀酒業的發展和城市酒館的日益增多,酗酒的人到處都在增長,酒的問題逐漸具有危害性,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法學家、社會學家都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貧窮的根源,甚至稱之為“魔鬼的甜酒”。因此,很多州和地方的法律都已經明令禁止飲酒。到1914年末,已經有14個州實行禁酒,而到1918年末,則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民生活在禁酒州或縣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生產酒精不僅會消耗大量國家資源,而且酒精也會明顯降低戰斗力,影響士氣。1919年1月,各州的立法會委員聚集在一起,商討全國推行禁酒法令的事宜,最后,新出臺的禁酒法令被寫入《法令全書》,1919年7月1日開始生效。

由于民眾已經習慣了戰爭時期的團結一心,因此,新出臺的禁酒法令根本沒有遇到什么阻力,就很容易地被老百姓接受了。《紐約論壇報》對此評論說:“這好像一艘帆船在某種不知名的力量的推動下,劈波斬浪,勇往直前。”《紐約時報》的社論則宣稱:“人們似乎把禁酒法令作為一種時尚,就如同曾經把飲酒當作一種時尚一樣。”停戰協議簽署之后9個星期不到,全聯邦就有36個州的議會投出了贊成票。根據美國憲法規定,只要有36個州同意,法令即可生效。于是,禁酒令推行全國,這可苦了那些酒吧老板和酒類經銷商們。當然,也有人對禁酒令提出質疑,認為武斷地禁酒也許會損害飲酒者的利益。但是,整個國家上下都已經被“令行禁止,沒有妥協”的戰爭精神所左右,禁酒令最終被不折不扣地執行。

不過,雖然戰爭結束了,但由于慣性的作用,人們的思維和情緒還在延續。但畢竟和平來臨了,人們的某些方面還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在戰爭進行過程中,人們的精神異常亢奮,而且思想高度一致。比如:陸軍統帥在戰爭期間曾發表言論說:“凡是活著的德國士兵,都是我們最兇惡的敵人,他們中的善良分子都死絕了!”這樣的極端言論居然得到國民的一致認同;還有的政客在演說中宣稱:“要將德國皇帝下油鍋!”他的話也引來聽眾瘋狂的喝彩聲。

而且,數百萬的美國人始終堅信:他們投身于一場正義的戰爭,他們為解放受奴役的國家,為了結束戰爭的殺戮,為了威爾遜總統倡導的精神而浴血奮戰。就如同,時代廣場上那個女孩演唱《上帝贊美詩》,就如同狂歡的人們燒毀德國皇帝雕像一樣,這都是美國人民真實的感情的流露,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站在道義的一邊。

然而,隨著停戰協定的簽訂,一種微妙的變化就已經開始了。

伍德羅·威爾遜

有些人很討厭威爾遜總統,他們覺得大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總統實在太迂腐了,還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他們覺得威爾遜的血管里流淌的是牛奶和水,而不是熱血,并不適合領導一個處于亂世的國家;有些人覺得威爾遜對待前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和官員伍德太過刻薄;還有些人認為威爾遜是一個危險的極端分子,比如,他要求召開民主黨大會進行選舉,以及他主動參加巴黎和會,這些都被民眾當作是自大的表現。現在,這些人都紛紛站出來反對威爾遜總統。

還有一些人也站在了威爾遜總統的對立面。他們既討厭法國盟友,又討厭英國盟友,他們覺得威爾遜口口聲聲“我們高貴的聯盟”實在很惡心。他們覺得,美國人民卷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的唯一目的就是拯救自己,因此,威爾遜那套“締造世界安寧”“全球推行民主”的理論完全是屁話。因此,他們也站出來,屢屢發表反對威爾遜總統的言論。他們宣稱:“德國已經被我們踩在腳下,那些布爾什維克人也即將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現在,我們該把矛頭對準威爾遜和他那幫和平主義者了。”

就這樣,隨著戰爭的結束,理想主義的色彩也漸漸褪去,美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開始凸現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垣县| 贺州市| 民勤县| 东莞市| 广西| 兰坪| 临夏县| 沁源县| 巴彦县| 余姚市| 罗山县| 安阳市| 盘锦市| 和顺县| 枣强县| 若尔盖县| 榕江县| 蕉岭县| 浦城县| 吉林省| 东光县| 绵竹市| 惠安县| 靖江市| 永安市| 新晃| 东方市| 鹤岗市| 陆川县| 泽库县| 宝清县| 化州市| 苗栗县| 石楼县| 建昌县| 绍兴县| 郧西县| 察雅县| 浮山县| 忻城县|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