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掌握這些外企禮儀,在全世界都能愉快工作
- 職場晉升之路(套裝共12冊)
- 李宗厚 施偉德 韋康博等
- 7314字
- 2019-12-25 16:23:16
導讀
在外企工作,不要因為領導允許你直呼其名就隨意行事。
實際上,外企的水也不淺。文化背景的差異、企業文化的不同、員工身份的多樣,再加上外國企業越來越重的本地化,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有時候真的讓人無所適從。
在外企,你需要注意的禮節更多,需要學習的知識更豐富。
1.外企同事之間的稱呼,并不是直呼英文名就可以搞定的
這個題目乍一看恐怕會被外企的白領們所嘲笑,他們會說:我們外企都是直呼其名,保證沒問題。
呵呵,這只是你一廂情愿的沒問題。實際上,還是有問題的,最起碼,有兩個問題。
◎問題一:直呼其名可以,沒大沒小不可以
在外企員工的工作辭典里,職場稱呼通常不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辦公室里,所有人都是稱呼英文名,面帶微笑,工作氛圍舒適輕松,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對于年齡很大的領導,員工們也沒有額外的尊稱。
不要因為領導隨和你就放松了對“大小王”的警惕!其實外資企業更注重禮節。叫名字雖然不違反禮節,但同時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叫了名字就可以更親熱或做事肆無忌憚,在外企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行為舉止都要更有分寸。
◎問題二:也需要“看人下菜”
在外企就一定直呼其名?也不盡然。
在外資企業工作的Linda對“職場稱呼”有自己的觀察,她認為不是所有外資企業的老板或主管都喜歡別人稱呼自己英文名的。這也需要“看人下菜”。
原來Linda的公司主管是從加拿大總部學習歸國的,強調辦公室的人際和諧氣氛,大家一律互稱英文名。后來,這位經理被調到香港分公司去。新來的經理是剛從另一家國內知名企業過來的,大家對他不自覺地就稱呼起“魏總”:私下開玩笑也說,看著他嚴肅的面孔,就不自覺地把稱呼改了。
基于以上兩點,我認為,外企員工也不要總認為自己的上司就一定喜歡你叫他本名。現在各企業的人事情況都越來越復雜,很多國內知名企業的管理者都會跳槽到一些外企任職,對于他們不要理所當然地沿襲以往的稱呼習慣,要先觀察一下他們的喜好和性格,然后再決定如何稱呼。如果領導有明確“指示”讓你叫什么,那最好;如果沒有,就需要自己多個心眼了。叫錯了雖然沒什么大礙,但如果老板用異樣的眼神盯你五秒鐘,也夠讓腦細胞死傷無數了。
2.入職前就要好好了解你將要進駐公司的企業文化
早年間,我天真地以為所有的外企要求大概都一樣。
直到有一天,在北京CBD街頭,我遇見兩個男孩。
我先是看到了男孩甲。他在下班時間從國貿寫字樓里走出來,穿著筆挺的小西服,干干凈凈、表情隨意,正一手插兜兒一手拿著手機打電話,嘴里說著晚上去哪里吃飯之類的話,一看就是和朋友在聊天約飯。過馬路的工夫,他突然臉色一僵,對手機那邊的朋友說:“你等等!我老板!”隨即立刻放下電話,把右手放在小腹那里,對著前方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人笑容可掬地說了一句日文,并且還行走著鞠了一個躬。中年男人毫無表情地回禮,他走過之后,男青年隨即又恢復了之前隨意坦然的模樣和朋友繼續聊天。
很明顯這是一個在日企工作的男青年下班時遇到老板的反應,好拘束啊。真不好,我心里想著,繼續往前走。
然后就看到了男孩乙。他穿得很隨意,白T加牛仔褲,吹著口哨從寫字樓里出來。那天的風景太好,他只顧著看風景,不小心和一個五十多歲的美國男人撞了個滿懷。然后他就輕松地說著“Sorry, sorry”。而那個美國男人一點沒有介意的樣子,反而和他一起快樂地約飯去了。我英語還不錯,能聽清他們是上下級關系。
從那我就明白了:原來,外企和外企的企業文化,也有天壤之差。同樣是路遇,日企的鞠躬,美企的就地約飯,挺耐人尋味的。
經過這么多年的職場打磨,我對外企的職場法則也頗為熟悉。下面就以日、美、德三國的企業特征為例,給大家簡單講講。
日企的眾多公司“公私”界限嚴明,上班時間不許干私事。在國內的企業,私人電話可以接,朋友去單位找你,男朋友去接你,基本上沒問題。而在日企內部,這些事你想都別想。日本企業認真到“變態”。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企業崇尚“契約精神”,你要學會一切按規則辦事,否則后果自負。公司對員工的創造力和工作效率要求很高,在這里,“謙虛”不是美德,是埋沒,你要積極表現。
擁有眾多偉大哲學家的德國,被賦予了嚴謹、冷靜、內斂的性格。德資企業是否也具備這些特征呢?是的,德國企業的規章制度,細化到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在制度的執行上,德國公司一絲不茍,不講情面。奇怪的是,你并不會被這些制度束縛住,它們只是恰到好處地告訴你工作有哪些流程。只要按照流程做,沒有人會來干擾你的具體操作,因為德國人更重視結果。另外,德資企業會給員工很大的自由度,不崇尚加班文化。德企的人手總是比實際需要的寬松很多,在這里工作壓力會比美日企業小得多,因為德國人善于享受生活,不會把工作變成生活的全部。
總之,在任何一家企業,它們內部都彌漫著一種我們看不見的文化因子。它們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又無時無刻不受它們的約束,它們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在國內企業,因為文化基因的原因,我們掌握起來很快,而對外企則不那么容易上手,需要入職前精心準備、認真學習。
至于學習的途徑,你可以上網了解,也可以找在同一或類似企業上班的朋友咨詢,還可以利用你萬能的微信朋友圈求助。
3.如果有事情,優先考慮電郵解決,因為外企有“郵件文化”
在外企,看郵件、回郵件和吃飯睡覺一樣重要。
進入外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郵箱,之后不論是領導匯報、工作安排,還是對接任務、布置任務、投訴告狀,都要通過郵件。這就是外企的“郵件文化”。
你需要做的就是嚴格恪守他們的郵件文化,在尊重、遵守的基礎上進一步玩轉自己的職場。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郵箱
不打開郵箱你就沒法工作,因為所有和工作有關的內容都是通過郵件來反映的。如果不打開郵件,就不知道自己今天該干啥。只有打開郵件,才知道今天的工作內容,然后通過郵件去反饋、去實現。
·為什么有這么多郵件?
從業務角度,外企分工明確,是一個大的鏈條,每一個環節要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之后才能進行下一環節。因此完成一件事情,不僅是要對一個部門負責,還要抄給所有的相應部門,這種抄送的文化在郵件里很是常見。
·為什么大家都通過郵件方式交流而不是打電話?
通過郵件方式有兩種原因:一是有些工作是通過一些圖表、數據和系統來支持的,因此要在郵件里附加相關的文檔和表格,必須去看表格才能知道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確。所以表格信息關聯好多數據,在電話里說不明白;二是如果有郵件就可以作為一個存檔的依據,當出現質疑的時候,可以拿出郵件來,起到說服的作用,更容易劃分責任。
·在外企發郵件要特別注意三點:
第一,在外企,正常情況下一個員工平均每天收到200封郵件、回復100封郵件。如果你養成了不按時回復郵件的習慣,你就會被視為傲慢粗魯。這就是外企的郵件文化,不要侵犯哦。
第二,電子郵件發給誰,抄送誰,甚或密送誰,都是很有講究的。抄送要么是邀功,要么是告狀,要慎之又慎。而密送使發送和接收密送郵件的人都不舒服,如果被其他收件人知道,那就會令更多人不悅,盡量少用或不用。
第三,電子郵件的措辭有時很費腦筋,尤其是給從未謀面的總部領導、其他部門的領導,既要禮貌,又要表達清楚自己的意圖、推動工作的開展。
4.這幾個英文單詞背后,全是大“坑”
一提“潛規則”三個字,仿佛是國內企業的專屬品,外企都是陽光通透、純真無邪的水晶屋,無任何陰影與死角。
其實,外企的“水”也不淺。洋老板也有“花花腸子”,他們不喜歡你的時候,也不會說“I hate you”,而是說“unacceptable”。老外打小受的教育是人要以表揚鼓勵為主,所以老外批評人比較含蓄,即使非常不滿,也只會用“unacceptable”來表達。你若理解不透,恐怕被老板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除了“unacceptable”這個單詞之外,還有哪些潛規則是你要重視的呢?我們就用下面的英文單詞來舉例吧。
·CC
就是Copy。我看email,第一看標題,第二看CC給誰,第三才看內容。CC給誰基本上能夠說明對方的態度,CC一大批老板的,肯定不是啥好事,對方要推卸責任。
潛臺詞:我這件事告訴你了哦,和我沒關系了,你自己看著辦吧,反正老板都知道、都盯著你呢。最開心的是看到自己的名字在CC那一欄里面,因為那就意味著這封信不用回,看看就可以,有人會回的。
·Concern
中文意思是關注,其實根本不是關注的意思;老外要是說他很concern,那就是事情不妙,所謂老外打噴嚏、中國人集體感冒。
潛臺詞:本寶寶相當不爽,這事兒怎么能這么亂七八糟,你小子給我注意點!
·Great
剛才說了,老外打小受教育要多夸人、少批評人,所以老外一天到晚把“It"s great!”,“You did a great job!”掛在嘴上。初聽還飄飄然了幾回,聽久了,才知道其實壓根兒就是他們的口頭禪,心里未必覺得你有多great,同義詞還有fantastic、wonderful、gorgeous、fabulous等等。
潛臺詞:馬馬虎虎,一般般了,還過得去。
·F.Y.I
以前一直以為是forward郵件的時候系統會自動加上這幾個字,因為人家轉過來的信上都有這三個字母,過了好久才知道是人家自己加的,意思是:For Your Information。看到這幾個字母意味著下面內容和我有關,但是關系不大,看看就好。因為對方如果要你采取行動,一定會說清楚:Allen, please……而不會只是F.Y.I了事。
潛臺詞:和你關系不大,給你隨便看看。
·Issue
中文翻譯成事情,其實是貶義詞,準確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老外說有一個issue,就是有件麻煩事要處理;要有很多issue,那就是一團糟。
潛臺詞:事情不妙,大家都趕快處理。
·Aggressive
中文翻譯成“進攻性的”,在外企里面意思含糊:褒義的有“具有開拓精神的”、“有事業心的”;貶義的有“咄咄逼人的”、“喜歡沒頭腦亂闖的”、“容易得罪別人的”;反正意思可褒可貶,看情況自己琢磨。
面試時候說自己“aggressive”的,潛臺詞是:我可不是那種混日子的人,我是能干事的,招我準沒錯。但是一旦說別人“very aggressive”,基本上潛臺詞是說:這人兇巴巴的,不好相處,做事沒頭沒腦,老闖禍,不是什么省心的人。
·Involve
中文翻譯成“介入”,反正involve的老板越高層事情就越復雜:director要是involve了,manager就開始緊張;VP要是involve了,中國區相關人員都別想有好日子過,得加班加得四腳朝天。
潛臺詞:大Boss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Resend
“重發”的意思。潛臺詞是:有沒有在上班呀?還沒有答復過來?是不是在混水摸魚?我的時間很寶貴的,不快點回復你就死定了。
·Highlight
強調。意思是說你搞不定一定要提前highlight出來,抗不住就早點講。一般要highlight的事情都是比較難搞定的。
·Urgent
緊急的。遇到這樣urgent的case你就有得麻煩了,電話基本不會停下來,好一陣子的熱線。
·Appreciate
欣賞。當事情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或者是自己做錯事無法挽回的時候,一句“your kind help should be appreciated”就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了。
·Guarantee
保證。之前promise的東西沒有出現,于是再次向別人求助的時候,對方一句“Are you guarantee of it?”讓你很是尷尬,使對方陷入困境。對于sales來講,此詞使用的幾率非常高。
·My understanding is
翻成中文是:“我的理解是……”
潛臺詞是:應該是你的理解有誤,我在此再給你解釋一下。雖然看上去是對方在說自己的理解,但基本上是認為你的看法是錯的、他的是正確的。
·I'm very disappointed
中文的意思是“我很失望”。
潛臺詞是:你怎么搞得,弄成這樣!后果有點嚴重,基本上這個人對你已經有一個很差的印象了。
5.學點飲用咖啡的禮儀,讓你顯得有品位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與西方人打交道時,經常會有一起喝咖啡的場合,因此咖啡禮儀不可少。
可以用自己磨制的咖啡豆,借助咖啡壺煮制而成;也可以用開水直接沖調速溶咖啡。國外一般認為,自制的咖啡檔次較高,而速溶咖啡檔次較低,只是節省時間罷了。若你有雅興,可以學著自制咖啡,關鍵時候露一手。
在飲用的咖啡里可以加入牛奶和糖,即“牛奶咖啡”;不加牛奶和糖的咖啡稱為“清咖啡”。加入咖啡內的糖(方糖)通常被放在專門的器皿里,方糖一般多用糖夾或咖啡匙取用,切勿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拿取??Х瘸资菍iT用來攪拌咖啡的,但飲用時應當把咖啡匙取出來。
方糖放進杯子后,千萬不要用咖啡匙用力去搗碎方糖,要耐心等待其慢慢融化,或用咖啡匙攪動幾下。飲用咖啡時,不要用咖啡匙舀著一匙一匙地喝,這是不合規矩的。
如果嫌煮好的咖啡太熱,可用咖啡匙在咖啡杯內輕輕地攪拌使之冷卻,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卻,然后再飲用。注意千萬不要用嘴試圖去把咖啡吹涼,那是極不規范的動作,一看就知道是個不會飲用咖啡的門外漢。如果自己的座位離桌子稍遠,不便用雙手端著杯子飲用,此時可以稍做一下變通:左手將咖啡碟端至齊胸處,右手從碟中端起咖啡杯飲用。但注意,喝完后應當立即把咖啡杯放在咖啡碟中,不要使杯、碟二者“分家”。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們一般應該放在飲用者的正面或右面,其中杯耳應指向右方。飲用咖啡時,可以用右手拿著咖啡杯的杯耳,左手輕輕托著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邊輕輕地啜飲;不宜滿把握杯、大口吞咽,也不宜伏下身去喝;喝咖啡時記住不要發出聲響來。
飲用咖啡并且同時要吃點心時,不要一手端著咖啡,另一手拿著點心,吃一口喝一口地交替進行。正確的方法是:飲咖啡時應當放下點心,吃點心時也要放下咖啡。添加咖啡時,不要把咖啡杯從咖啡碟中拿出。
6.學點紅酒禮儀,提升你的談資
在國內,紅酒文化成為社交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該如何欣賞和享用它,如何不在餐桌上出洋相,成了有涉外意識的現代職場人的必修課程。
·根據菜品點紅酒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點酒經驗,建議請服務生為你點的菜配酒。點好酒,服務生會倒一點酒讓買單的客人來試。這個時候這個客人只需要品嘗紅酒的口味并作出選擇就可以了。
·倒紅酒時的量度
紅酒倒滿1/3,香檳倒滿3/4。
·端酒杯的姿勢
端酒杯的時候,最好的手勢是拿酒杯柄和杯托,這樣手的溫度不會影響到酒的味道,而且姿態也比較美。同時,還能欣賞到紅酒的純澈和光澤,也能避免在酒杯上沾上指紋。
·紅酒杯和白水杯的擺放
吃西餐時,在自己的桌上,要時刻留意,紅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邊。
·避免野蠻干杯和碰杯
只要拿起高腳杯就會使人變得高雅起來。碰杯是很有必要的,葡萄酒是五官都能享受到的妙品:眼睛可以欣賞它迷人的顏色,鼻子可以聞到它醉人的芬芳,嘴可以享受到它美妙的滋味,碰杯時悅耳的聲音則是讓耳朵陶醉的。所以在喝紅酒的時候,一定要懂得細細品,在與人碰杯的時候可以將高腳杯稍微傾斜,輕輕地碰撞即可。
在與女士碰杯的時候,目光直視美女,否則,根據法國的古老傳說,你這接下來的七年都運氣不濟哦。
·飲酒時注意你的目光
當喝紅酒時,你應該禮貌地往自己的杯子里面看,而不是看正在和你說話的那個人的臉。
假如你在家里舉辦西餐會,那么作為餐會的主人,你應該隨時留意客人的杯子里是否有酒。紅酒專家曾經說過,他的眼睛始終都能注意到那些空杯子,想必我們也一樣。
7.吃了那么多次西餐,你竟然連刀叉都沒放對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和勺子,而西方人則是用刀叉。想深入了解西餐禮儀,首先必須要學習最基本的刀叉使用方法。
·左叉右刀
西餐最基本的禮儀是正確使用刀叉,一般是左手持叉,右手持刀,由上方握住刀與叉,兩手食指按在刀叉上使用。簡單講是用右手拿刀把食物切開,然后左手拿叉將食物叉起。以叉子壓住食物的左端,固定,順著叉子的側邊以刀切下約一口大小的食物后,叉子即可直接扎起食物送入口中。
·正確的姿勢和適當的角度
面對西餐端正坐好,將肩膀與手腕放松,兩臂貼著身體,手肘不要過高或過低,刀與餐盤的角度保持在15度左右。兩側手肘過高會使刀叉角度過大,而呈直立狀態;相反,如果手肘過低將使刀叉呈倒下狀態,沒有辦法好好地將食物切開。另外注意,將刀子拉回時不可用力,而是在往前壓下時用力,這樣才能利落地將食物切開。刀與叉也不可以過分傾斜,叉子可依食物的特性,自由地變換拿法以方便用餐。當叉起食用時,叉子的背面必須向上;不過,如果是舀起食物使用時,叉子應面向上方。
·歐美用叉的細微區別
歐洲人用餐右手持刀左手持叉,邊切邊叉,將食物送入口中。美國人則是切每一口食物后,將右手的刀放下,把叉子換到右手,再以叉子正面將食物送入口中。英國人則習慣用刀把食物掃到叉背上,壓平后送入口中。種種吃法并無優劣之分,最好都能熟悉運用,以便于與不同國家人用餐時,能夠入境隨俗,表現得體,助你左右逢源。
·刀叉的擱置
用餐完畢、每吃完一道菜,把刀叉并攏,刀鋒朝向自己,叉背朝下,以4~10點方向并排斜放在盤上,服務員即知可收掉盤子。已設置好的餐具不可隨意改變位置,不過如果你是左撇子,在吃的時候可將刀叉互相更換使用。只是在用餐完畢后,餐具必須依右撇子的用法放置,將刀叉的柄向右放置于餐盤上,這么做的原因主是要為了不造成服務人員的困擾。
·叉的巧用
食用米飯、玉米、青豆等小顆粒食物時,可以把叉子反過來當湯匙使用,將細小食物用刀幫忙聚集在叉子凹陷處,舀著食用。
·其他注意事項
中餐吃飯時要端著飯碗,西餐用餐時千萬不可端著盤子吃。不慎將刀叉落地,可請服務員代撿,并取一份新的來替換,客人鉆到桌下撿拾餐具屬于一種失禮的行為。
8.掌握接機和送客的禮儀
機場接機不僅僅是接待客人這么簡單,還代表著公司的禮節、形象等等。作為外企員工,去機場接外賓的機會會更多一些,需要注意哪些禮儀呢?
·前期準備工作要足夠充分
在前往接機之前,接待人員應先行以海報明顯寫出貴賓姓名,飛機抵達時便可由接待人員拿著,以引起貴賓的注意。
接待特別貴賓還需要準備橫幅或海報,見面時贈予鮮花。
如果不認識客人,應當備有貴賓的照片。
如果客人是跟愛人或者孩子一起來,那么別忘了在車上準備一點小零食、飲料之類的東西:孩子畢竟不是大人,他們的目的不是工作,但是你也要照顧好。
·一定要早早到機場
機場接外賓可沒你想的那么簡單。你要想到,飛機可能會晚點,你的客戶可能中國的手機號碼還沒有開通,根本沒有辦法聯系等等,所以你一定要早到。
依據貴賓搭乘的飛機班次,預先電詢航空公司該班飛機是否準時或延遲、乘客名單中是否包括該位貴賓、他是否已坐上此班飛機等事項。
·見面禮
根據來訪者的國籍和文化背景行見面禮,如擁抱、鞠躬等。
然后是自我介紹。
還要讓司機或助理幫客人拎行李箱。
·如何在車上交談
單位到機場的距離是比較遠的,一般的城市都要大概2個小時的車程。在這段時間里,你不可能什么都不說,所以你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問一下客人要不要休息?假如要休息,那就要保持安靜。
假如來者是工作狂,他會一上車就開始聊工作,你也要跟上他的節奏,準備好資料,靈活應答。
假如他有意聊天,那你可以跟客戶聊聊旅程,這些都是很客套的話題,比如:
機票好訂嗎?
飛機上舒服嗎?
餐飲可以嗎?
我們當地的天氣您感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