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我們來講羅馬人的雕刻與繪畫。
整體上來說,羅馬人的雕刻與繪畫大體是對希臘人的依葫蘆畫瓢,但仍然有著自己獨特的美,這一點我們后面就會看到了。不過,羅馬人對于雕刻藝術另一種最大的貢獻是他們對希臘人雕刻的保護與傳播。現存那些最偉大的雕刻作品,如《持矛者》《擲鐵餅者》等都并非希臘人的原作,而是羅馬人的復制品。
原來,羅馬人征服希臘之后,深深地被希臘人美妙的藝術,尤其是美妙的雕刻吸引了,因此幾乎所有羅馬公民,從貴族到平民,都成了希臘雕刻的贊美者與收藏家,他們大量購買希臘人的雕刻作品,并聘請希臘雕刻家來羅馬工作,也有許多希臘雕刻家來到羅馬辦起了自己的雕刻作坊,按客戶的要求制作各種雕像。這些希臘雕刻家在制作什么呢?他們有兩項工作:一是大量地復制偉大的希臘古典雕刻原作。二是按照羅馬人的要求制作新雕像,這些新雕像也體現了羅馬人對雕刻的創新——實際上這些雕刻的創作者大都是希臘人,不過他們幾乎羅馬化了,他們的雕刻也成了羅馬人的雕刻。
我們下面將分成兩類來講解羅馬人的雕刻,分別是人物雕像和浮雕。
靠譜的羅馬人物雕像 羅馬人物雕像的最大特征是“有”與“像”。
所謂“有”,指的是羅馬人的肖像雕刻常常有其實際的模特,所以雖然是藝術作品,但都是“靠譜”的,即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人。
古希臘雕像幾乎沒有哪一尊實有其人,要么是神話人物,例如宙斯和阿波羅,要么就是一個什么“典型的人”,例如《擲鐵餅者》描繪的就是一個典型的運動員,但這個運動員到底是誰呢?也許雕刻家在塑造時參考了某個現實中的運動員,一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桂冠獲得者,然而卻并非在為他雕像,而是在為所有運動員造像,或者說為運動本身,以及運動之美造像。但到了羅馬人這里就不同了,羅馬人常常為特定的某個人造像,像某位政治家、自己的父親或者某位先人。
這樣的雕像里最著名的應當算是奧古斯都像了。這件雕像作于公元前1世紀早期,雕刻的正是奧古斯都本人,這個羅馬人偉大的領袖,羅馬帝國時代的奠基者。
羅馬人雕像的第二特征是“像”。既然是替具體的人造像,當然要造得像才是,要不就不稱其為這個人的像了。例如奧古斯都像,當然要像奧古斯都本人才行,那些普通的羅馬人同樣如此,要是為他自己造出來的像他自己都不認得,他會付給雕刻家錢才怪。
我們再以最有名的奧古斯都像為例從藝術的角度分析一下羅馬人的雕像。
這座著名的雕像高約2米,發現于一個叫普里瑪門的地方,現藏于羅馬梵蒂岡博物館。
這是一尊奧古斯都的全身雕像,描繪他開步走或者前行中邁步的一剎那,他赤著腳,左腳在前,前足掌已經著地,后跟提起。右腳在后,即將離開地面,后跟已經提起,只有前面幾個腳趾還同地面接觸。前面的左腿直立,全身重量都置于其上,后面的右腿基本不著力,膝部稍彎曲。再往上是鎧甲,它包裹著奧古斯都的整個軀干,還有一領披風,它的下擺橫在小腹前,鎧甲無疑是相當薄的,因為還可以隱約看到鎧甲下面根根肋骨的輪廓。他的左手彎曲,手里握著象征其至高權力的節杖。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右手,但見它舉起,食指指向前方,仿佛在為羅馬人民指明前進的方向!與手指一致,他的目光也朝向同一個方向,十分堅定,與他緊抿的嘴唇一起,充分展現著他那帝皇般的威儀以及如鋼似鐵的意志。
他的臉很瘦削,顴骨凸出,并不特別俊美。也許這就是羅馬人的寫實主義吧!
這樣的雕像方式體現了羅馬人的審美觀與道德感,以及對于作為羅馬人民“元首”的奧古斯都的崇敬之情。
我們看到了,希臘人的大部分雕像都是裸體的,而羅馬人雕像里除了對于希臘古典雕像的復制品,凡有關羅馬人自己的雕像卻看不到裸體。這是因為羅馬人的道德觀念與希臘人有很大不同。在希臘人看來,裸體是展現人體美的最佳形式,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運動員們個個都是一絲不掛的。在和羅馬人一樣以武力稱雄的斯巴達,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少女們都是公開赤身裸體的。羅馬人就不同了,他們認為無論男女公開赤身裸體乃是極為不雅的野蠻行為,是沒有修養、也絕不允許的。作為他們神圣君主的奧古斯都當然更不能那樣了。我們看到的也是,他的陰部乃至整個小腹不但被用鎧甲罩起來,還加上了一件披風擋著。此外,作為羅馬人崇敬萬分的“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一詞的拉丁語原意就是“神圣”——他必須時刻都有崇高的目標,時刻都要目光堅定地緊盯著自己的目標。他必須是威儀的,他應該為自己的人民指引前進的航向。
羅馬人民對他們偉大的奧古斯都的這一切感覺盡都體現在這座奧古斯都像中了!
當然,如果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上講,這尊《奧古斯都像》還沒有達到古希臘名作如《持矛者》的藝術水準,但作為一尊領袖造像,它取得了異常好的效果,可以說,在西方歷代的君主雕像中,沒有哪尊像如《奧古斯都像》一樣出色,它幾乎完美地體現了一個君主所應該具有的一切特征:既具有基本的寫實特征,又完整地表達了“君主”的抽象概念。
和平祭壇與圖拉真柱 除了雕像外,羅馬人在浮雕上也誕生了許多杰出的作品,值得一提。
羅馬人每當戰勝敵人后,往往要舉行凱旋儀式,就像愷撒所做的一樣。不僅如此,后來,到了共和國末期,羅馬的統治者們及以后羅馬帝國的帝皇們,當他們取得勝利后,不但要舉行凱旋儀式,還要弄一些永久的紀念性建筑來使他們的業績永垂不朽。這些紀念性建筑就是我們熟悉的凱旋門和凱旋柱了。幾乎所有的羅馬皇帝都建立了自己的凱旋門或者凱旋柱,現在還有不少流傳下來,其中藝術上最著名的凱旋柱當屬圖拉真柱,最著名的凱旋門當數提圖斯凱旋門了,此外還有奧古斯都的和平祭壇。它們都以精美的浮雕而聞名于世。
我們先來看看奧古斯都的和平祭壇。
和平祭壇位于羅馬的戰神廣場,在廣場的圍墻中,有一個用云石砌成的神龕,由奧古斯都下令修建,公元前9年落成。之所以稱為和平祭壇,是因為奧古斯都是一位愛好和平的君主,他建立祭壇不是為了祈禱戰勝敵人,而是為了祈求不要有戰爭,使羅馬人民得享和平。
和平祭壇的形狀像間平頂的屋子,前面還有個開口,開口前有一道低低的臺階,通向開口處。在這間小屋子似的祭壇墻上有許多裝飾性雕刻,它們常常被看作是羅馬浮雕藝術的巔峰之作。
這些浮雕大體包括三大類內容:羅馬神話、各種花卉、神龕落成典禮的盛況,其中又以第三者最為有名,我們現在來看看其中的一段。
這一段里共有11個人物,從畫面上看,他們是從東往西走,其中3個是小孩,3個是婦女。最有意思的是3個小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吧。先看最西邊的小孩,從身高上看得出來他年紀最小,他把右手伸向頭頂,緊緊地抓住姐姐——這位走在最前面的女士看上去十分年輕,大概不會是他的母親——的手,瞪著雙眼,一幅對這熱鬧場面膽怯又好奇的樣子,相當傳神。這個小孩后面不遠還有一個小孩,看得出他年齡要大點兒,如果前面那個是四五歲的話,他就是七八歲了,正是愛淘氣的年紀。他的眼睛在四處張望,似乎在打量周圍,看能不能找出點什么搞搞惡作劇。對了,他的右手抓住了一個正同前面那個小小孩的姐姐聊得熱乎的男青年的袍子,是不是想搞點什么鬼或說句什么促狹話兒呢?緊跟在這個較大的小孩的后面還有一個更大點的小孩,算得上是個少年了,足足高出他前面小孩一個半頭,只見他低著頭,露出友善的微笑,看著前面的小鬼頭,似乎正在對他說什么呢!我猜這個少年是小鬼頭的小哥哥,他大概看出來了弟弟的鬼主意,正微笑著警告他:“好弟弟,別鬧!現在是什么時候!”
這些人物無論大小都一律披著那種羅馬人的長袍,衣服甚至性別特征都看不出。然而當我們仔細研究浮雕時,卻不但能清楚地看出每一個人的特征,甚至他們的年齡、表情、性格等都看得出!由此可以想見雕刻家技藝之高超。連他們那人人一樣的就像披著一塊布的長袍,由于雕刻得十分細致,那下垂的褶皺都垂落得十分精致合理,就像現在姑娘們穿的帶褶的裙子一樣,有種特別的美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羅馬人與希臘人浮雕的一個區別:希臘人的浮雕在藝術技巧上無與倫比,然而羅馬人的卻更富有生活氣息,也就是說,前者看起來更美麗,后者看起來更親切。
再來看圖拉真柱。
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一,為帝國立下了卓著功勛。他為帝時羅馬的征服達到了頂點。此時的羅馬帝國東起直通波斯灣的美索不達米亞,西到西班牙,北至不列顛和達西亞,南包埃及,地中海已經變成了羅馬不折不扣的內湖。而羅馬的征服也至此結束。就是這位圖拉真,羅馬人也為他豎立了一根輝煌的紀功圓柱,主要就是為了紀念他對達西亞的征服而建的。
圓柱建筑于公元1世紀初,位于羅馬圖拉真廣場,包括基座在內高近40米,內有圖拉真陵墓,圓柱的直徑近4米,里頭有一部螺旋形的梯子可以直通柱頂。柱頂原來有圖拉真的銅像,后來改成了圣彼得像。
圖拉真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外面的浮雕。在圓柱的外面,從底部直到頂部繞滿了淺浮雕。這些浮雕像帶子一樣斜斜地從左下方往右上方纏去,從底部一直纏到頂部,活脫脫像條飾帶,這條由浮雕組成的飾帶寬超過1米,長超過240米,比帕特農神廟那長長的中楣都要長了足足80米。在這條漫長的飾帶上滿滿地綴滿了浮雕,全是圖拉真在達西亞的光輝戰績。據說它足足雕刻了圖拉真及其統帥的軍隊約150個不同的故事。對于這樣多的內容,要說清楚它得要整整一本《圖拉真在達西亞》,在這里我們且不管它,只說其中一小段的藝術特色。
這一小段記述的是圖拉真的軍隊在營壘里與前來劫營的達西亞人奮戰的故事。
只見城下,成群的達西亞人猛撲向營壘的城墻,有的攀爬城墻,有的張弓搭箭射向城上的羅馬士兵。城上的羅馬人則左手提著盾牌擋住敵人的箭,右手舉起石頭擲向下面的攻城者。
這片浮雕最大的特色是城墻與人物之間可笑的比例。按常理來說城墻要比人高得多,至少要高上七八倍吧。但在這里,那城墻的高度只比下面的達西亞人高一兩個頭,有一個人伸手就能夠上墻頂了。這樣的結果當然是,若以實際大小標準來看,這幅浮雕簡直幼稚得可笑,哪值得在這里提出來解說!
但在這里我們可不能這樣。我們首先當明白它的雕刻者不是一個不懂藝術的孩子,而是一個優秀的雕刻家,他的藝術作品也并不幼稚,相反,它乃是一幅杰作呢!為什么呢?我這里只要反問一句您就會明白了:假如雕刻家尊重事物正常的大小比例,那會是什么樣的情形呢?我們說過,浮雕帶的總寬度不過1米左右,如果他要像正常比例那樣雕刻城墻與人,那么人應該有多高呢?即使整個的高度都算是城墻的,人最多只能高出有一兩分米。這樣當然可以雕刻出來,但我們不要忘了,這些雕刻是刻在高高的圓柱上,這么小的人下面怎么看得清楚?而且城墻是一個很單調的東西,就是一堵墻,如果浮雕帶的絕大部分地方都用來裝它,本來應當是浮雕中心的人反縮到了下面一個小小的區域,這豈不是太本末倒置了嗎?
也許正是基于如此考慮,雕刻家才把城墻與人雕刻成這樣的比例。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雕刻家當時的想法,但一個事實是:通過這種方式,雕刻家在狹小的空間里刻上了原來需要大得多的空間才刻得下的東西,且得以充分地表達了他想要表達的內容:羅馬士兵的英勇奮戰。
這種“不合理”的方式在十分講究邏輯與對象的實際比例的希臘人那里是見不到的,而是羅馬藝術家們的創造,它使得浮雕藝術能在狹小的空間里表達更多的內涵。
繪畫的四種風格 在繪畫上和雕刻一樣,羅馬人受到了希臘人強烈的影響。
羅馬人繪畫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房間裝飾畫,這些畫構成了羅馬繪畫的主體和精髓。
我們知道,石頭或者青銅雕刻由于其質地的緣故,能夠保存千年而不壞。畫由于通常是畫在布等軟質易朽的東西上,在空氣或水中容易腐蝕,難于長久保存。即使是畫在墻或者石頭上,由于繪畫所用的顏料就像我們寫字用的墨水一樣,是可以褪色的,因此同樣難以太長久地保存。古羅馬距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有千載之久,自然應當絕少有繪畫保存下來。
然而這時一件不幸的事導出了一個對考古和美術史學家們大有益處的結果。
公元79年8月24日,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降臨在了維蘇威火山腳下的龐貝城。這天午后一點多鐘,離城約10千米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了。滾滾濃煙和無數火星從山頂騰空升起,劇烈的爆炸聲接連不斷。頃刻之間,天色昏暗,大地搖撼,連平靜的那不勒斯灣也翻騰起洶涌的巨浪,赤紅灼熱的熔巖從火山口噴涌而出,像洪水般沖向山下,向山下猛烈沖去。龐貝,這座那時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城,就這樣整個地掩埋了。
過了一千多年,人們又發現了這座被埋在火山灰巖下的城市,由于火山灰巖不像水,并沒有侵蝕作用,因此反而很好地保護了被它埋葬的東西。現在,它被考古學家們發掘后,人們發現了一座幾乎完整的古代城市,那些得到保護的包括許多座房屋和它們里面的裝飾壁畫——如果不是火山灰的保護,即使房子不倒,它們也早消失在空氣里了。
藝術家們將龐貝的壁畫按繪制時間和畫面特征分成了四種風格,都可以代表羅馬人的繪畫風格。
簡單的第一種風格 第一種風格最簡單,大約盛行于公元前2世紀,據說一度遍及環地中海。它也是四種風格中最簡單的一種,簡單到只是將一層灰泥抹在墻上,然后趁它們還是濕的時,在上面塑出一條條溝紋,使整個墻壁像用一塊塊昂貴的大理石貼了面。類似的方法到今天都在用呢,例如有的人家在墻上先涂出一層紅色,然后在上面畫出一條條白線,使房間好像是用漂亮的紅磚砌成的。古羅馬人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因為大理石很貴重,那些沒有錢去買真大理石裝飾房間的人當然只好用這種辦法達到“好像用了大理石”的目的了。這就像我們現在有些人想穿名牌,可是沒錢,怎么辦呢?于是便去買那些假名牌了:一條金利來領帶只要10塊錢,一件鱷魚T恤20塊,一雙老人頭皮鞋100塊,如此等等,把全身用名牌裝飾起來也不過花上200塊。
有畫的第二種風格 在墻面上畫了一陣子大理石板后,有些聰明的畫家想:既然我們能用筆在墻上畫出磚塊的模樣,為什么不更進一步地畫出別的更加好看的東西呢?于是便產生了第二種風格:在墻上畫出的不再是簡單的大理石板模樣,而是一幅幅風景畫。從意大利博士科里利出土的一個房間里的壁畫就是這樣的典型形式。
這個房間的地板上與墻根處仍是第一種風格,即在地上畫出大理石板模樣。但在墻根以上的部分就不同了,畫出了各式各樣的圖案,例如左邊墻上先被畫家在中間畫上了幾根柱子,這樣就把一面墻分成了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寬度大體一樣,然后再在幾個部分分別繪上各種圖案。這個房間的圖案基本上都是房子的圖案,例如我們可以在中間的一部分上看到一座神殿的模樣,它的周圍是大街小巷,這是建筑所謂的深景,是一種使狹小的房間看上去顯得更加廣闊的畫面。當然畫的不一定都是房子,也有的是人物,例如在著名的龐貝的“秘儀別墅”里,滿墻都是人物,有大人,也有小孩,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有的端著盤子,有的女士還戴著頭巾,有點像現在伊斯蘭國家的女人模樣。畫面總的背景是暗紅色的,畫面的顏色也很重,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令人感覺畫中的人在舉行一種神秘的儀式,難怪會被稱為“秘儀別墅”。
某一位羅馬皇后的別墅壁畫也是有名的屬于第二種風格的作品。它約作于公元前1世紀。畫面結構比秘儀別墅還要簡單,整面墻是一幅巨大的畫面,上面畫著一個花園:最前面是一道淺淺的白色圍墻從東橫到西,中間往里凹進去一個半圓狀,半圓中間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樹。圍墻里面就是花園了,地上滿是青青淺草,許多灌木開著各色花兒,高些的樹上掛著熟透了的果子,樹上黃鶯在鳴,天空鳥兒在飛,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
這第二種風格的一大特點是整體結構比較簡單:只是將墻面簡單地分成幾大部分,然后在各部分繪上圖畫,畫面基本占滿了整堵墻壁。
有情調的第三種風格 后來在第二種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三種風格,其特點是結構更加獨特,畫面也更加豐富多彩,并且有了另外一種東西——情調。
我們來看看第三種風格的一幅代表作,它出土于龐貝附近的一座別墅。
與前面的幾座別墅比起來這幢別墅要富麗堂皇得多,它乃是羅馬帝國皇族成員的住所,里面的裝飾非同一般。
我們來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墻吧!這面墻一看上去就不同凡響:它通體竟然是黑色的,上面有幾條線一樣的東西,看上去相當普通,但這只是畫面太小了的緣故,如果您看了實際的墻面,或者更仔細地看畫面的話,您就會覺得它的不一般了。
墻的底部是褐色的護墻板,上面勾勒出一些簡單然而很有意思的紋路,與前面兩種風格都迥然不同,也要耐看得多。護墻板上面的整個墻面乍看上去一片黑魆魆,只在靠近邊緣的地方有幾條白線,大體呈四方形。但現在且讓我們仔細地看吧!
原來,護墻板上面緊靠它的那條白線是一個小小的壁架,其左右各有兩根小小的圓柱,一大一小,大的在外,小的在內,小的細得像一根線。在兩對壁柱的上面,靠近墻頂的地方,更細的一對上面托了根比它要粗得多的金屬橫框,好像是銀制的,上面精雕細鏤。至于外面比較粗的那對壁柱,它們要更長一點,到了橫框上方,托起了一個架子,有點類似于我們在帕特農神廟看到的山墻,規模要小很多,功能也不同,帕特農神廟的山墻是用來雕刻的,但這個小山墻卻是用來掛珠寶的,那些小小的珠寶仿佛還在清風中搖曳呢!
更讓人驚異的是它的中間。乍一看中間好像沒有什么不同,但仔細看會發現一個白斑,再走近仔細地一看,白斑原來是一幅畫。
這是一幅很小的畫,而且是一幅同前面所有那些裝飾性的畫都不同的,是一幅真正的風景畫,上面有一間像塔似的高高的屋子,斜斜的屋頂,下面有扇窗子,窗子上面還安裝了窗欞。在房子邊上還有兩座附屬建筑:前面有個門廊,左邊還有個涼亭。屋子周圍是蔥蘢的樹木,還有幾個人,有的在樹下乘涼,有的倚著欄桿閑聊。雖然這幅畫現在已經很模糊了,但仍看得出它繪畫技術的高超。而且,由于這幅精美的杰作以這樣一種方式在比它大幾十倍的純黑的空間里浮現出來,就像無邊黑夜中一只小小的螢火蟲在飛舞,別有一番浪漫動人的情趣。而且,即使就純粹的藝術角度而言,這一幅畫比起前面的作品來也有質的飛躍:它看上去符合透視規則,有明顯的立體感。
綜合型的第四種風格 至于第四種風格的壁畫,則是結合前面三種風格而成的,我們來看看它的例子就行了。這就是所謂維季住宅中的壁畫。
我們來看其中一個房間吧!這房間的特點是有一個中心和幾個基本點。
我們首先看最下面墻根處的護墻板,它是第一種風格的,即畫出大理石板的形狀。然后上面的墻,乍看上去有點亂紛紛,因為就像博物館的展覽室一樣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畫。不過更仔細地一看就可以發現這些畫還是有規律的:它們都圍繞著中心一幅大畫。這幅畫常常是第二種風格的,然后在它的周圍特別是兩邊再有若干幅面積小不少的壁畫,它們常常是用第三種風格畫出來的,例如一大塊白,然后在中間畫上小小的一幅。只是這一幅作品的質量遠沒有前面那幅經典之作那么好罷了。這樣看來,它只能算是前面三種風格的混合體了,只是其水平其實還比不上第二甚至第三種風格,因為它雖然融合了三種風格,但既沒有第二種風格的使整個墻面渾然一體的勁兒,又失去了第三種風格的浪漫情調,表面上是兩者兼而有之,實際上是一無所得。
除了這四種風格的壁畫,實際上羅馬還有許多其他的好畫,例如有一幅畫上描繪的是一根樹枝上掛著有大有小的四個果兒,還有青青的綠葉,旁邊另放了一個已經被剖開的果兒,露出了里面的核兒。前面還擺著一口小玻璃缸,盛著半缸水。整幅畫極富立體感,仿佛就是現在畫家們的寫生呢!
還有一個男孩的頭像,漆黑的頭發,大大的眼睛,直直的鼻梁,臉蛋兒豐滿,嘴角隱隱帶著一絲微笑,極為生動。但不像羅馬人,倒像埃及人,因此也被稱為埃及-羅馬藝術,不過我覺得它是地道的羅馬藝術,只是畫的是一個埃及人而已。埃及的畫我見過,相當呆板粗糙,而且十分公式化,哪有這么生動的!當然它們也有它們的優勢,例如那悠久而又厚重的歷史,那種特別的古味兒,都是羅馬藝術所沒有的。以后要是可能的話,我會寫一本《古代東方藝術的故事》,在那里頭我們就能談談古埃及的藝術了,就像古埃及的歷史一樣,別有一番迷人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