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①;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②,無庸徒事言詞也③。
君子有過行④,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⑤。
【譯文】
父輩兄長有好的德行,晚輩們有人可能學不像;但如果長輩有不好的行為,晚輩們倒是一學就會,沒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長輩教育晚輩,一定要先使自己的品行端正,為他們做好榜樣,不能只說空話而不以身作則。有道德的人行為若稍有差錯,小人就會因嫉妒而以此作為攻擊的把柄;但有德之人即使不犯過失,小人也不見得能容他;由此可見,君子與小人相處,一定要平心靜氣,不能有過于急切的言行。
【注釋】
①不肖:子不像父,不相似,不如。
②率:做榜樣,做表率。
③無庸:不需要,不用。徒事言詞:僅僅使用言辭。
④過行:有瑕疵的行為。
⑤激切:激烈直率。
【評析】
學壞容易學好難。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學,惡行卻是學得很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如流水一般,下流易,上流難。因此,教育子弟要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則,才能使子弟們學有所成。
小人沒有雅量,向來嫉妒比自己強的君子,他們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只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青云直上,為此他們經常妖言惑眾,抓住任何有利的時機去敗壞君子的名聲,以求獲得報復后的快樂。所以君子與小人相處,一定要潔身自好,謹言慎行,不給小人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