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者不令人放生①,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②;
圣人不責人無過③,惟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④。
【譯文】
作為君王,雖然不命令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命,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性命;作為圣賢,他們也從來不曾要求別人一定不犯錯誤,而是以各種方式引導人們改正錯誤,這樣才能使人們由惡轉善、改邪歸正。
【注釋】
①王者:君王。
②物命:萬物的生命。可惜:應該愛惜。
③責:要求。
④庶:庶幾,差不多。
【評析】
歷史上的好君主,大都愛民如子,懂得以民為本,所以才有了歷史上的諸多盛世之舉,比如“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等,所以說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才會政業興旺、國富民強。無道的昏君,視子民的生命如草芥,他們經常濫殺無辜,最終也只能落得個國破家亡,性命不保。
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圣賢也有犯錯的時候,但他們卻能在過失之后積極改過。對待周圍的人,也從不會有苛刻的要求,如果有人犯了錯,就以寬容的心態給予理解和幫助,讓他們知錯后改之,這才是我們糾正人心的正確方法。對人不能求全責備是正確的,但對事我們應該有著力求完美的追求。如果我們對做每一件事都有著盡善盡美的要求,便可讓生活變得更完善、更快樂,那么完美的生活便可代替殘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