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 祈莫昕
- 8859字
- 2019-12-24 15:06:18
“心口不一”被認為是給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減分的“劣跡”之一,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實“心口不一”才是99%的人生活的常態,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都會欺騙我們自己,更何況說出與自己內心不符的話來欺騙別人呢?
那么我們到底有多了解自己,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以及所表現的行為,又有多大程度上與那個“本我”相符呢?
這個世界非常玄妙,當一些東西以真相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或許會讓你“驚聲尖叫”。做好準備,我們一起去看看,一些千奇百怪、怪力亂象的人類心理和行為吧!
NO.1:最大的騙子——時間
如果你沒有手表、沒有鐘、沒有手機……沒有任何能夠顯示時間的東西,僅憑著自己的感官和生理反應去判斷時間的流逝,你覺得,自己的判斷能夠有多少誤差?
1962年,一個名叫米歇爾·西弗瑞的地質學家在一次實驗中,以自己的“痛苦”經歷回答了以上問題。
米歇爾除了是一名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名洞穴探險家,那些埋藏在密林深處或巖層底下的幽暗洞穴對他來說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一年,他為了追蹤冰河在地下冰穴中的移動情況而來到了一個位于地下375英尺深的洞穴中。
米歇爾的計劃是在洞穴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記錄,不過他覺得,這樣的機會難得,應該進行更多的研究,于是他為自己設計了一個獨特的時間心理學的實驗。米歇爾沒有帶任何能夠顯示時間的儀器進入山洞,而是勉強自己僅憑著生理規律來作息,同時判斷時間的流逝。
在深深的山洞中,米歇爾只有一頂小帳篷、必須的生活用品,以及唯一一部與外界聯系的電話。每當他準備睡覺和睡醒了的時候,都要給外面的團隊打一個電話,由同事們記錄下米歇爾自我感受到的時間與真正的時間之間的誤差。
整整60天,米歇爾一直處在一個暗無天日的環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同外界的聯系越來越頻繁,而他對于時間的感知度也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比如他在相隔四個多小時的時間內給外界打了兩次電話,但他卻很肯定地說自己一個小時前才給外界打過電話。當實驗結束,同事將他從山洞中接出來時,他認為同事們打亂了他的計劃,因為實驗被提前結束了,他覺得,自己在山洞里只待了34天而已。
米歇爾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證明,視覺對于外界光線的感應能夠幫助我們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如果用光線照射我們的雙眼,大腦便會由此“上當”,從而加速或者減緩我們生理時鐘的運轉。
NO.2:幸運的人一直幸運
“馬太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效應,它向我們證明了強者恒強、弱者越弱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成功,那么隨之而來,各種好事情都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同樣,一個人如果很衰,他就會遇到各式各樣衰的事情。
這個效應也可以這樣理解,那些幸運的人就像是幸運之神的好朋友,總是受到眷顧,他們總會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地方,即便面臨危機,也會走運地化險為夷。但倒霉的人則恰好相反,“喝涼水都能塞牙”的事情總是頻繁發生。
為了驗證幸運的人是否真的很幸運,或者說一直很幸運,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
他召集了50名被試,先讓他們自我評估,在生活中究竟是屬于被幸運之神眷顧的一類,還是經常倒霉的一類。然后他給每人發了一份報紙,讓大家仔細閱讀之后告訴他,里面一共出現了幾張照片。
實際上,主試在報紙中藏了“玄機”。在第二版的中間位置,他用很大的字體登了這么一句話:“如果你看到這行字,請告訴工作人員,就可以領取一百美元為獎勵。”
實驗結束后,這名主試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聲稱自己常被幸運之神眷顧的被試再一次被眷顧了,他們幾乎都發現了這行字,然后高高興興地找工作人員領獎。但那些報告自己經常倒霉的人,大部分都沒有看到這行字,他們一直認真地、專心地埋首在報紙中數照片。
這位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幸運或者不幸,并不是上帝在天空中決定并安排好的,實際上一個人的運氣好壞是由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所決定的。幸運的人通常樂觀積極,活力四射,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對未知的恐懼低于閾值,因而更容易接受新的挑戰,更容易抓住新的機遇。
而那些不幸的人則相反,他們多半性格孤僻,反應也不夠敏捷。他們的情感關注點更多地集中于自己身上,因此很害怕周遭發生的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改變。對他們而言,“未知”便是最大的恐懼和不安,處于恐懼中時,他們便會與大好的機會擦肩而過。
NO.3:孩子的謊言
“他還是個孩子,怎么可能說謊?”類似這樣的臺詞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在電影《狩獵》中,因為一個四歲孩子隨口說出的一句謊言,她的幼兒園老師便被指控為性侵兒童的超級大變態,可笑的是,當法庭審判的時候,幾乎所有在這個幼兒園就讀的孩子都站出來作證,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老師是如何侵犯自己的,有的人說出了老師家地下室的樣子,甚至有的人說出了老師的生殖器官!
雖然經過調查,解除了這位老師性侵兒童的嫌疑,但在那樣一個人口并不密集的小鎮上,一旦某個觀念入侵了人們的思想,便很難調整過來,法律雖為其正身,人言卻幾乎將他逼死。
可笑的是,我們通常覺得,孩子的心性是最單純的,根本不會撒謊,誰承想,一個孩子的彌天大謊,居然有幾十個孩子一起來應和,他們的謊言無稽可笑,充滿了想象力。他們這樣撒謊時,并無心害人,但卻意外地給他人造成了嚴重傷害。
為了探究孩子的謊言行為,有不少的心理學家都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這里為大家介紹一個在業界很著名的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參與實驗,整個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他先將一個孩子帶入到一個小房間中,然后告訴孩子,他現在有事要出去五分鐘,在孩子的身后放著一個好玩的玩具,但他要求孩子不能轉身過去看玩具。如果孩子能夠乖乖地在這里等五分鐘的話,就會把那個玩具獎勵給孩子。
研究人員離開了,小房間內暗藏的攝像頭會記錄下孩子的一舉一動。五分鐘后,研究人員回到房間,然后詢問里面的孩子是否轉身看了那個玩具。
實驗結果是,在三周歲這個年齡段,有80%的孩子回頭看了玩具,而這其中大概有一半的孩子否認這個行為,對研究人員撒了謊。
而在五周歲這個年齡段,所有的孩子都回頭看了玩具,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對研究人員撒謊,否認他們看過玩具。
這一結果清楚無誤地表明,撒謊是天生的能力!從我們學會說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學會撒謊了。研究者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我們通常認為“孩子不會撒謊是因為心性單純”,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孩子的單純,便意味著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明辨是非,好與壞,對與錯,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來自個體的獨立判斷方式,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首先來自于父母的教育,然后才是從生活中慢慢積累出經驗,有了自己的判斷方式和判斷能力。
既然是這樣,孩子其實更容易撒謊。比如實驗中要求孩子不要轉過去看玩具,但他們單純且好奇的心性戰勝了他們的自控力,他們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個玩具是什么。然而,當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詢問的時候,他們又意識到,如果承認自己看過,就得不到這個玩具了。因此,對玩具的渴求便促使他們說出了謊言。在這一系列的行為中,他們并沒有那么多的思維空間去考慮自己說謊是不是錯誤的行為,他們單純的心只停留在了玩具身上。
這個實驗還有一個結果同樣令人驚奇,當研究者讓這些孩子的父母觀看問詢孩子的錄像時(提前未告知實驗內容),他們對于孩子否認偷看過玩具的說法竟無從分辨真假。也就是說,這些自認為已經不再單純,經歷過社會洗禮,經歷過風吹雨打的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居然也無法從孩子的表情和語言方式中判斷出孩子到底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是不是可以說明,天真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說謊高手呢?
NO.4:成年人的謊言
在說完孩子的謊言之后,我們應該接著探討一下成年人的謊言。如果上一條理論成立,我們從學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撒謊的話,那么到了成年時,撒謊的功夫應該已經練就得“爐火純青”了。
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抽調了不同的被試,要求他們在為期兩周的時間里詳細記錄下自己每天的說話內容,并且注明這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在每天的談話中,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帶有欺騙的形式,其中至少有兩次是重大謊言。而每天延續下來的談話內容中,有80%的謊言還未被揭穿。我們都知道,一個謊言說出口,就需要后續的千萬謊言來圓謊。這也許就是謊言越積越多的緣故。
而且,這些謊言的背后,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事情,參與調查的人當中,有超過80%的人會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說謊,因為他們認為面試官并不喜歡求職者坦言自己從前的經歷。如此可見,大部分人對于謊言都是信手拈來的。
在這里,研究者引入了一個“自我監控能力”的概念,他認為,那些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傾向于讓面對自己的人,看到自己在畫一個圓。相反,那些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則傾向于讓自己看到自己畫的是一個圓。
這個概念該如何理解呢?
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往往會按照自己計劃好的狀態去表現,他們的行為目的傾向于讓別人認為他是什么樣的人。這就比如一個人在拜訪陌生客戶的時候,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好,他就會去努力地扮演某個溫柔、大方、熱情的角色。目的是讓對方看到他是這個樣子的。
而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呢,他們不會苛刻地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怎樣表現,因此他們所做的那個人,往往就是做給自己看的。
當我們用“自我監控能力”來解釋人說謊的行為時,便能知道,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顯然更容易成為撒謊高手,而這種能力較弱的人,似乎用撒謊來掩飾自己的意識較差。
NO.5:這是一個很小的世界
“小世界現象”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的作家于1929年提出來的,他認為,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六個人組成的人脈關系而聯系在一起。
到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針對這個理論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
他隨機選擇了300位生活在奧馬哈市的居民,給他們寄去了內容相同的信件,信中斯坦利表示,希望收信人能夠幫助他,將這封信寄給生活在波士頓的一位地產經紀,同時他描述了這位地產經紀的一些特征(其實這位收件人是虛構的)。
斯坦利提出了一個要求,這300位收信人不能直接將信件寄給那位地產經紀,而是要通過自己認為關系不錯且有可能認識那位地產經紀的親友轉寄,如果親友不認識,那么可以拜托其他的親友再轉寄信件。
因為目標人物是虛構的,因此這300名被選中的被試誰也不可能認識他,他們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親友去轉寄信件。且不說奧馬哈市距離波士頓有多遠,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里面,要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看起來也有些大海撈針的感覺。
三個月后,斯坦利收集了實驗結果,與“小世界現象”提出的理論非常符合,盡管世界很大,人口很多,但這些隨機抽取的被試聯系上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最多通過了六個“中間人”。就此,他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說,其含義是世界上任意兩個欲取得聯系的陌生人之間,最多只隔著六個人,便能夠達成聯系。
這個理論便可以解釋,為什么流言總是傳播得飛快,為什么你總是能聽到一些和你生活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很八卦的事情了。而且,斯坦利還有一個發現,就是那300名被試,幾乎都是通過朋友和熟悉的同事、客戶等去傳播信件的,而非通過家人。
斯坦利的發現,不但能夠解釋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網,同樣還能運用到供電網絡、疾病傳播學等各項領域,可謂貢獻頗多。
NO.6:姓名也能害人性命?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對于名字的迷信,因此很多人家,尤其是大的家族都會有族譜,凡是男丁都登名造冊在其中。即便沒有族譜的,家里出生的嬰兒還是可能得到一些“取名大師”的賜名。當人們過得不順的時候,首先追究的可能不是境遇或者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是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與自己的八字或五行不合。而有的人,則會被指名字“克夫”“克父”,或者干脆克自己……遇到諸如此類的情況,人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便是“改名轉運”。至于改個名字是不是真的能轉運,似乎沒有人去深究。
但如果你認為這種迷信僅僅存在于中國,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美國加州,兩名心理學研究者從人們姓名的首字母縮寫中也發現了一些與姓名有關的問題。
研究人員利用電腦,篩選出了所有由三個字母組成的英語單詞,然后將它們分成兩類,一類是正面積極的,一類是負面消極的。然后,他們又調取了加州所有登記在冊的死亡證明。
接著,他們將以上兩個研究內容結合了起來,分析那些名字首字母縮寫比較正面的和名字首字母縮寫比較負面的人的死亡年齡。
待到所有結果篩選出來之后,他們又排出了因為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種族還有特別迷信的死亡年份等因素,最后發現,那些名字縮寫比較“正面”的男性,比如JOY(高興)、HUG(擁抱)等等,平均比一般人多活了近五年。而那些名字縮寫比較“負面”的男性,比如DIE(死)、PIG(豬)等,則平均比一般人少活了近三年。但這些數據在女性身上又有所不同,名字縮寫較“正面”的女性比其他人平均多活了三年,而名字縮寫較“負面”的女性則沒有什么明顯的特征。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研究人員表示,那些名字縮寫比較負面的人,可能因為名字而對自己的評價不高,再加上周圍的人也許會對他的名字加以篡改、嘲笑,因此他們承受的負面情緒要比那些名字“正面”的人要多。而大家都知道,負面情緒過多是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的,這就是為什么他們會比正常人“短命”的緣故。
那么為什么這樣的現象在男性身上有所體現,而在女性身上卻沒有明顯體現?研究人員認為,相比較起來,女性對于名字的在意程度并沒有男性那么高,或者說,她們對于在社會上所扮演角色的成敗的在意程度沒有男性那么明顯。女性嫁作他人婦后,會跟隨丈夫姓,既然這樣的更改是約定俗成的,那么她們也沒有必要那么在意名字是否“負面”。
NO.7:音樂的魔力
音樂的確是有魔力的,光看那么多知名的作曲家、音樂家為之銷魂就可見一斑。不過,音樂的魔力并非單純地讓人迷戀,讓人放松那么簡單。
20世紀90年代,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幾位心理學研究者專門針對音樂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個關于音樂與營銷的實驗頗有點耐人尋味。
他們找到了市區里生意非常好的一家經營酒品的商店為試驗點,然后有計劃地設計了店里播放的音樂,這樣能夠保證每天進店的客人有半數聽到的是古典音樂,而另一半則聽到的是流行音樂。這期間,研究者們會扮成店里的導購輪流值班,為的就是觀察客人們的舉止行為,以及對酒的選擇等等。
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和記錄,統計結果出來了。
所播放的音樂的不同,并沒有延長或縮短客人在店里待的時間;也沒有影響他們購買的酒的數量;同時也沒有影響他們是否仔細地去閱讀酒瓶標簽……但是,不同的音樂的確影響到了顧客的某一項行為,那就是所選擇的酒的價格。
在播放古典音樂的時段,顧客所選擇的酒要比播放流行音樂時段的顧客所選擇的酒貴上三倍之多!
研究人員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當人們在聽到古典音樂的時候,瞬間會在心中產生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會促使他們選購貴的、有品位的酒來搭配古典音樂的高端。
當社會學家羅格斯·吉米看到這一項調查之后,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音樂是否會對人的行為和心態產生重要影響呢?
他找來了不同時代的近1500首鄉村音樂進行研究,然后發現,這些歌曲中,有60%以上的歌詞都充滿了消極情緒,描繪了人的頹廢、絕望、自暴自棄或者怨天尤人。那如果經常接觸這類型的音樂,是不是會對人的心智產生影響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美國49個地區人員的自殺率,以及各地廣播經常播放的歌曲。當研究人員排除了貧困、持槍等因素之后,依然發現了一些聯系:廣播電臺播放的消極的鄉村音樂越多,當地的自殺率就會越高。
這就不難解釋當那首神秘的《黑色星期天》問世之后,為什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引起很高的自殺率,以至于出現世界各地相繼禁播的情況了。那種低沉、陰郁且充滿靈魂拷問的樂曲,的確有著令人絕望的氣息。
NO.8:自殺也會傳染
在講述完音樂的魔力之后,相信大家都會對“自殺”這個詞產生某種奇怪的好奇。自殺這種行為顯然違背了人類生存的正常規律,而且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多少看起來都會有些痛苦和不忍。不過,外力的作用,比如來自音樂、影視或者人為的刺激,也的確會讓人在一瞬間充滿了想“死”的欲望。
然而,在排除了這些原因之后,還有一種原因同樣會引發人的自殺欲望,那就是“別人的自殺”。
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講述了一個名叫維特的少年愛上了一位已經戴上訂婚戒指的女士。他們礙于很多原因無法真正地在一起長相廝守,維特年輕的心靈經不起這樣的折磨和等待,最終飲彈自盡。當歌德這部嘔心瀝血之作發表之后,很快引起了世界級的轟動。除了他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對人內心隱秘情感的精準透析之外,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它掀起了一股“自殺熱”。在該書出版后的半年內,德國境內的自殺率明顯上升,而且那些選擇自殺的人多半都是模仿“少年維特”的自殺方式。這種情形被社會學家命名為“維特效應”。而《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頗具文學價值的書也一度被禁。
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某所大學的教授大衛很想要弄清楚,如果不是通過小說,而是通過媒體報道某一些自殺事件,會不會引起現代版的“維特效應”。
他找來了從20世紀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這二十多年間美國在冊人口的自殺統計數據,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自殺的新聞上了報紙或電視的頭條,那么它后面緊接著會有很多自殺事件與之有關,這個“很多”的平均數據為60。
“有關”的含義是,后續的自殺事件,往往會出現與那樁報道相似的方式,或者有相似的背景。至于相關事件的數據,則與媒體報道的深度和廣度緊密相關。
而且,后續事件發生的時間與被報道事件相隔很近,平均而言,在媒體報道某起自殺事件之后的半個月內,該地的自殺率會上升30%。如果,自殺的是名人,那這個數據更高。
比如,當知名影星瑪麗蓮·夢露香消玉殞之后,全國的自殺率在一個時期內竟然上升了12%。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終于不堪病痛飲彈自殺之后,很多與之相熟的名人居然也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尤可貴,自殺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一旦認真了,就再也醒不過來了!在很多研究者都公開了自己關于“自殺會傳染”的研究之后,一些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希望媒體在報道有關自殺事件的時候,盡量避免用一些驚悚、恐怖,或者天命所歸之類的語言;也不要太過詳細地描述當事人自殺的方式,最好做到客觀、平淡、簡練。這也許就是降低自殺傳染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吧。
NO.9: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嗎
試想一下,當你在自動取款機面前準備取錢時,突然發現出鈔口出來了一張百元鈔票,但這個時候你還沒有提取你卡上的錢呢(很顯然是機器故障而多出的鈔票),你是會把這張錢放在口袋里,還是拿過去還給銀行?
也許,這個問題的確揭露了你內心的一點點隱私,如果你感到羞于承認的話,不用太擔心,因為你大概和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一樣的。
為了印證這個問題,一些研究人員專門在自動柜員機的攝像頭另一側觀察了這一情況。事實證明,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會拿走這張鈔票,然后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地繼續取錢。而這其中還有一些,顯得非常“有頭腦”,他們再次折返到取款機前,發現照樣會先出一張鈔票時,臉上的表情都欣喜若狂。其中最為“會賺錢”的一位竟然折返了二十次之多。
為了深入研究人的“不誠實”是否有選擇性,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其他的實驗。
首先,他們和一家連鎖的便利店進行了溝通,讓其中一名研究人員扮演收銀員,目的就是給顧客多找錢。如果顧客付的是10元,則按照付了20元的價格找零錢;如果顧客付的是50元,那就按照付了100元的價格找零錢。
第一名顧客進店了,他只是匆匆忙忙地買了一條口香糖,遞給了收銀員10元錢,當然,他收到了比10元還要多的“找零”。從監控鏡頭中顯示,這名顧客沒有絲毫的猶豫,他迅速把錢揣進兜里,離開了便利店。
第二位顧客進來了,收銀員照樣犯迷糊找錯錢,但這名顧客依然沒有聲張。
第三位,第四位……整整一個上午,所有進便利店買東西的顧客,居然沒有一個人提醒收銀員找錯錢了而退回多拿的錢。而且他們離開便利店時,多半臉上都會露出“占了便宜”的狡黠笑容。
到了下午,研究人員開始了第二個方案,“收銀員”不但要找錯錢,而且在找零錢的過程中要大聲地數出零錢有多少。比如當顧客給出10元錢購買了價值8元的東西時,收銀員一邊找錢,嘴里一邊念著“你給我20,我應該找你12元”,然后很認真也很大聲地數清楚這12元錢。
然而,情況并未有所改變,所有顧客都默默收下多找的錢離開了,沒有一個人有一點的猶豫。
到了實驗的后半部分,研究人員決定加強對錯誤的強調,收銀員不但要念叨著所找的零錢,同時還有裝作一時犯迷糊的樣子,反而詢問顧客,“剛才你遞給我的是多少錢?”
研究人員猜想,收銀員已經反問了,而且把皮球推到了顧客身上,一旦顧客撒謊被揭穿,后果將很不“好看”,這種情況下應該不再會有人說謊了吧。
可結果超出了研究人員的預料,盡管“風險很大”,但竟然只有一個人指出了收銀員的錯誤,剩下所有顧客都沒有實話實說,他們都拿走了多找的零錢,而且笑容更加狡黠得意。
在這一個實驗部分,顧客通常不會立刻確定地回答收銀員自己究竟付了多少面值的鈔票,而是會試探性地反問收銀員“你自己看看呀”“抽屜里面確定一下呀”之類的話,目的是核實一下收銀員是否有辦法明確地判斷自己究竟付了多少錢,一旦他們確定,收銀員根本無從判斷,徹底迷糊的時候,他們便會趁機占便宜。
這個實驗很輕松地就證明了,“自私”和“貪小便宜”幾乎是人類的共性。但研究并沒有就此止步,研究人員把錯找零錢的招數放到了街邊個體經營的一個小商店里,找零的錯誤與在連鎖便利店的完全一樣。
這一次,結果大不相同,有超過半數的顧客會及時地指出店主的錯誤并把多余的錢退還給店主。
這個有趣的現象表明了,即便人們自私且喜好貪小便宜,但并不是毫無底線。在大部分人心中,連鎖便利店屬于大公司,很有錢,因此占他們一點小便宜,他們并不會損失什么。但街邊的小商店不同,盈利或虧本都得店主自己承擔,而且小本經營本來也賺不了多少錢,再多拿人家的錢就顯得不厚道了。正如其中一名顧客在實驗后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我覺得靠這種意外和不誠實去‘賺取’生活境況和我差不多的人的錢是不對的。”
這一個系列的實驗與社會學中很重要的“相似心理”完全相符。人們通常都會有很相似的心理,比如“仇富”,再比如一定程度地同情窮人等等。人們在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引發相似的行為,但沒有人是提前約好的,這只是人類的共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