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貿易戰簡史
- 趙濤 劉揮
- 4687字
- 2019-12-27 16:27:58
前言
從2018年上半年起,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發酵和升級,人們越來越多地談起貿易戰。那么什么是貿易戰呢?我們首先應該給它下個定義。貿易戰實質上是對發展機會和生存空間的爭奪,是國家間貿易利益的沖突。廣義的貿易戰包括一系列的貿易摩擦、爭奪,報復與反報復,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關稅壁壘、低價傾銷、匯兌貶值、經濟封鎖、單邊制裁等。一般情況下,貿易戰會同時伴隨著政治上、外交上的激烈角逐,此外,貿易戰還包含著戰爭風險,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直接引發戰爭。
在經濟領域,貿易摩擦或者說貿易戰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中國,貿易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管仲發起的“貨幣戰爭”;在西方,從12世紀起,各國就在為香料而大打貿易戰。盡管古典自由貿易理論曾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理想的貿易體制——市場決定一切,沒有貿易障礙或者貿易壁壘——但當我們從頭梳理東西方貿易戰歷史后就會發現,這種純粹的自由貿易是絕對不會存在于現實之中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貿易摩擦(貿易戰)其實是貿易發展過程的一種常態,這是由其本質決定的。
接下來,我們將說明貿易戰的原因,貿易戰有哪些形式,歷史上有哪些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貿易戰,還將對貿易戰的發起者、持續時間及結果等做簡要分析。太陽下沒有新鮮事,以歷史為師,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貿易戰的現在和未來。
一、貿易戰根源:從貿易自由到貿易保護只有一步之遙
傳統的自由貿易是建立在垂直式國際分工基礎上的。在理想狀態下,不同國家處在不同的分工梯級上,互為市場的同時,市場優勢互補,達到一種均衡狀態。但在現實中,盡管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各個國家能夠享受到這種均衡的比較利益,但這種狀態卻并不穩定,因為不同國家的利益大小總是有所區別: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高梯級上的國家所獲利益要大于處于較低梯級上的國家。然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是動態的,經濟進步或者衰退都可能改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位置,并因此打破原有的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經濟秩序。比如我們看到,兩個原本市場互補的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的原因,比較優勢趨于一致,開始在同一市場中相互競爭,貿易摩擦和沖突就會不斷加劇。發展較快的國家為爭奪市場份額,可能會選擇傾銷作為武器,而發展較慢的國家就會由貿易自由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這就是貿易戰的根源。正是因為不同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各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實際利益很難均衡,所以歷史上貿易戰爭從未間斷過。順便說一句,從歷史規律來看,貿易摩擦和沖突,往往會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的衰退。
除了上面所說的根源性原因外,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還有以下幾個原因也可能導致貿易戰的發生。
·國家間戰爭的導衍或延續。各國的政策介入能夠改變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收益,因此貿易戰也成了敵對國家對決的“第二戰場”。比如“二戰”后,由于有了可以同歸于盡的超級核武器庫,兩個超級大國美蘇就將大規模正面戰爭轉變為“沒有硝煙的戰爭”。從糧食到石油,貿易領域布滿摩擦和博弈。
·國際政治經濟霸權的周期性變化。從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荷蘭,到18、19世紀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國際政治經濟霸權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了解一下貿易戰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每當霸權處于衰落時期,國際間的貿易戰就會格外頻繁。這是因為當一國霸權衰落時,就會變為“守勢”,貿易保護主義則占據上風。比如一個占據市場優勢的工業化國家會從其落后貿易伙伴的發展中受益,但是該貿易伙伴的發展一旦達到了某個閾值,就會引發雙方國家利益的沖突。在國家利益沖突的過程中,貿易摩擦在所難免。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崛起,挑戰了美國的經濟霸權,便因此陷入了一場長達30多年的貿易大戰,“日本經濟奇跡”因此終結。
·利益集團對貿易政策的影響。有一種經濟學觀點認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政府尋求的是那些使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策,這些政策通常反映的是那些最有影響力的集團的利益。在1935年,民主哲學家沙特施耐德(Schattschneider, E. E)就曾經寫過《政治學、壓力和關稅》一書,對利益集團在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見本書第九章)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二、貿易戰的形式:從經濟封鎖到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貿易戰的形式也在不斷地“豐富”和演化。
最初貿易戰的形式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哄抬物價、控制戰略資源出口等方式,破壞對手的經濟平衡;隨后貿易戰的形式又增加了對市場及貨源的爭奪,這類貿易戰往往同時伴隨著軍事戰爭。比如中國歷史上的管仲“買鹿制楚”、宋遼貿易戰等就屬于此類。
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后,國際經濟貿易聯系也越發緊密,這意味著一部分國家對于國外貿易的依賴度在不斷提升。于是,貿易戰中一些國家開始試著用經濟封鎖的手段來打擊敵對國家,削弱其經濟實力。這方面我們能找到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拿破侖曾經試圖通過封鎖來扼殺英國經濟,以確立自己的歐洲霸主地位;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利用貿易封鎖的方式削弱南方,加速了戰爭進程。
到了近代,最常見的貿易戰形式通常為關稅壁壘。關稅壁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關稅戰,關稅戰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1893年,法國與瑞士爆發了一次貿易戰,其主要形式就是相互提高關稅,這次關稅戰的結果是,法國輸出到瑞士的商品減少了43%,瑞士輸出到法國的商品減少了27%;1893年,俄國與德國也發生了一次關稅戰,加征的附加稅達到了50%,由于雙方均損失巨大,一年后不得不握手言和。
而“二戰”后,除了關稅壁壘這種傳統的貿易戰形式外,非關稅壁壘也成了普遍的貿易戰措施。非關稅壁壘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它是指除關稅之外的所有貿易干預措施。常見的政策工具包括進口配額、出口補貼、自愿出口限制、自產比例限制、國產化要求、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進口許可證、技術性貿易壁壘、政府采購限制以及根據國內的貿易法條款進行調查后制裁等。在美歐香蕉貿易戰、鋼鐵貿易戰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些更復雜、更隱蔽的貿易戰形式。
三、那些改變了歷史走向的貿易戰
歷史上,有很多或大或小的貿易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走向,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其中,小則可能影響一個朝代的興亡、決定數十年的區域政治格局,大則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經典貿易戰,下面僅舉幾例。
·終結百年戰亂的鐵鍋貿易戰。明朝時期,韃靼部落連年侵擾長城沿線,北方邊關戰亂不停。名臣張居正靠著互市與“鐵鍋大戰”兩張牌,不動聲色地消弭了威脅北方和平的因素,昔日戰亂頻繁的長城沿線,變為紅紅火火的貿易市場,許多著名的商幫與貿易路線都應運而生,助推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香料貿易戰與大航海時代。中世紀時,威尼斯與阿拉伯人聯手壟斷了香料貿易,歐洲人對香料的強烈渴望直接催生了大航海時代,成就了歐洲幾百年的世界霸主地位——在此之前,世界只是一個以臆想形式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概念,大航海時代到來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東西半球多種文明的匯合,世界才成為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
·關稅大戰助推世界大戰。1929年,美國爆發了一次股市大崩盤,股災造成的更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整個銀行業和經濟體系陷入危機。為了轉嫁危機、振興國內市場,美國大幅提高關稅,引發了一場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關稅貿易戰,世界經濟因此進入了長達十余年的大蕭條時期。蝴蝶扇動的翅膀帶來了一場颶風,德國因長期的經濟蕭條逐漸走入歧途,而美國巨大的關稅壁壘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和混亂坍塌。
四、貿易戰回望: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的爭斗從未停止,自由貿易雖然長期被以美英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推崇和倡導,但是在這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始終擁有一席之地。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擊敗了荷蘭和西班牙后獲取了海上貿易霸權,而當時其執行的就是保護主義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9年通過“羊毛法案”禁止進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國國會通過一項禁止銷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815年英國通過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對農業的保護力度。直到工業革命開始后100年,英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才取消了貿易和關稅限制,轉而倡導自由貿易。
美國的情況也與之類似。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后起之秀,美國其實是在高關稅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實行了世所罕見的高關稅保護主義政策,美國新興產業、成長期工業以及弱小工業一直被“銅墻鐵壁”保護著。
有人總結了一個經濟規律:為了保證國家利益最大化,每當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就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當經濟繁榮時,又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貿易戰一般都是在經濟遇到危機或行業遇到困境的狀況下爆發,經濟危機時的貿易戰相對廣度更大,行業困境時的貿易戰規模和范圍則相對較小。這個規律從本書中給出的一些經典貿易戰里也能得到印證,比如1930年世界性的關稅貿易戰、美國與歐盟之間持續了將近20年的香蕉貿易戰等。從下面的表格中,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看到這種相關性。
20世紀以來主要貿易戰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為公開資料及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
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貿易摩擦數量不斷增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貿易摩擦大多發生在歐、美、日等少數幾個貿易大國之間。其中,美國基本主導了世界經濟中規模較大的主要國際貿易戰。特別是從1974年頒布“301條款”以來,美國共啟動了125項“301調查”,中國、歐盟、日本、加拿大、韓國、巴西等多個世貿組織成員都屢次成為調查對象,其中部分成員被迫對美國企業開放市場或是成為美國實施報復措施的目標。
貿易摩擦效應研究顯示,貿易摩擦的結果只有兩種:第一種,貿易摩擦使所有國家(包括博弈方)的利益都受損,特別是在關稅戰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受益;第二種,特定條件下(一國進口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高),規模相同的國家之間的關稅戰使雙方均受損,雙方有相互侵害的能力,而規模不同的國家間的關稅戰往往是大國得益而小國受損。但即使這樣,也可能產生意外的影響。比如,美國為保護國產汽車行業,對歐洲汽車征收高關稅,美國汽車行業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避開了國外的競爭,但最終也因此喪失了快速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機會。最終美國車企走了數十年的下坡路,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不得不宣布破產。
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現在,全球國際貿易緊密聯系,國家與國家之間貿易往來日漸頻繁,國際貿易額不斷擴大。但是隨著貿易成本整體呈下降趨勢,國家間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再度抬頭,貿易摩擦不斷升級。2018年上半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歐盟、北美貿易區、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大量加征關稅,發起了貿易戰。到目前為止,鋼鐵、鋁業、汽車、農產品、消費品等行業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00年前,在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提出專業化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終極源泉,分析了專業化分工與自由貿易的關系;200年前,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原理,奠定了現代貿易理論的基礎。之后,世界主流經濟學家也在不斷完善基于比較優勢原理的貿易理論,并形成了被載入經濟學教科書的自由貿易理論,成為各國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倡導自由貿易的學理依據。在過去三分之一個世紀中,自由貿易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所創造的財富給全人類帶來了最美好的時光。因此,盡管自由貿易的進程并非一帆風順,但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仍然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現在,世界又一次處在歷史性關頭,我們不得不面對一次逆全球化或全球化的調整期,從貿易保護主義到真正的貿易自由,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