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威尼斯與阿拉伯人的香料貿易。10世紀之后,阿拉伯人掌控著香料貿易,而威尼斯商人則負責把香料以昂貴的價格賣到歐洲各地。當時,歐洲人對香料的喜愛近乎瘋狂,胡椒甚至可以充當貨幣來交稅。直到17世紀初期,從香料群島采購一船香料,只需3000英鎊左右,到英國市場上就可以賣到36000英鎊。

圖2:1905年11月,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發表“以父為名”的演講。烏爾班二世號召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聯合起來,投入一場神圣的戰爭——一場為基督教重獲圣地的偉大的十字軍東征。他還指出,圣地“遍地流著奶和蜜,黃金寶石唾手可得……是另一個充滿歡娛快樂的天堂”。當時歐洲連年饑荒,財富對歐洲人無疑是非常有誘惑力的,“東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坐以待斃呢?”最后,他宣布參加十字軍東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證赦免十字東征者的一切罪行。演講結束幾個月之后,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就開始了。

圖3:17世紀,“海上馬車夫”荷蘭的龐大船隊。當時,荷蘭的造船業非常發達, 1670年,荷蘭擁有的商船噸位是英國的3倍,其數量相當于歐洲其他各國的總和。據當時法國的一份報告說,除了不能遠航的小船之外,荷蘭船只總數達6000條。

圖4: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街景。海上貿易的繁榮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當時阿姆斯特丹實行自由貿易、宗教寬容,還創辦了養老院等慈善機構,市政建設和公共秩序也都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因一大批歐洲工廠主、富商等被吸引到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人口也在17世紀迅速增加到10萬以上。

圖5:管仲畫像。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據說他早年經商,后從事政治活動。齊桓公取得君位后重用管仲,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成為公認的霸主,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因有殊勛于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圖6:韃靼武士畫像。韃靼是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對出現在歐亞大草原的不同游牧民族的泛稱,不是一個具體的民族或團體。一般分為白色人種韃靼和黃色人種韃靼,白色人種韃靼指的是操突厥語的民族(如塔塔爾族),黃色人種韃靼指的是操蒙古語和通古斯語的民族。明代僅指蒙古高原東部建立的韃靼政權。

圖7:航海中的哥倫布向水手解釋地圓說??死锼雇懈ァじ鐐惒际堑乩泶蟀l現的先驅,西班牙航海家。他堅信地圓說,夢想前往印度和中國,并因此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當時,地圓說并不為公眾所接受,一次在西班牙關于哥倫布計劃的專門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甚至詰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來呢?”

圖8:行進中的阿拉伯商隊。阿拉伯西南部,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道。東方的商品經海路運到也門,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駱駝轉運到敘利亞或埃及,然后運往歐洲。阿拉伯駱駝商隊非常龐大,鼎盛時期,據說可以達到300人,駱駝有一兩千頭之多。

圖9:“財富之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204年4月12日,在威尼斯的要求下,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接著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搶掠暴行在這里持續了整整三天:圣索菲亞大教堂被搶掠一空,皇家圖書館被燒毀,超過六分之一的城區被毀壞,大量宗教遺物真跡被運回西歐。威尼斯人最知名的戰利品是今日仍然豎立在威尼斯圣馬可廣場上的駟馬銅像。

圖10:維京都柏林的奴隸市場。維京人泛指生活于公元800—1066年之間所有的、從事廣泛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這是一個“海盜時代”,這些維京海盜控制了波羅的海沿岸,俄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巴勒斯坦都曾留下他們肆虐的痕跡。維京人也曾做過皮毛、香料生意,但更喜歡做的還是奴隸販賣。商貿沿線居住的大量斯拉夫人被維京人搶來販賣為奴,于是斯拉夫“slav”一詞就成為奴隸“slave”的詞根。

圖11:肖像油畫《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 1804年雅克-路易·大衛繪制。1800年,拿破侖率領37000名法軍士兵冒險翻過阿爾卑斯山圣伯納德隘口,進軍意大利。據說當時拿破侖騎的是一匹從居民家中借來的騾子,而非油畫中威風凜凜的白馬。

圖12:路易斯王后畫像。路易斯·奧古斯特·亞美莉是普魯士的王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妻子。她在1806年與法國國王拿破侖一世的蒂爾西特會議之后奇跡般地成為聯系兩國友情的紐帶,并因此得到了臣民極大的熱愛。她對拿破侖的評價是:“人們可以欽佩他,但不能愛他。他被幸運蒙蔽了眼睛,以為一切都可以實現。但他不懂得節制,凡是沒有節制的人,都將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p>

圖13:一幅諷刺17世紀郁金香狂潮的漫畫。1636年到1637年間,荷蘭百業荒廢,全國上下都為郁金香瘋狂,富人、窮人都變賣家當購進郁金香,一枚稀有的郁金香球莖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者購買27噸奶酪……在狂熱情緒的驅動下,人們失去理智,變成了“猴子”。

圖14:18世紀的俄國冬日鄉村。18世紀,俄國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躍進,彼得一世在西方重商主義浪潮的沖擊下,全面推行了重商主義政策,當然,這也是為了滿足對外擴張和國內改革的需要。其主要內容是,在貸款、稅收和勞動力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私人開辦工場。俄國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新興的商人和企業主。

圖15:棉花種植園中正在勞作的黑奴。美國內戰爆發前,南方的蓄奴州共有15個,黑奴有400多萬人。歐洲工業革命后,紡織業迅速發展,對棉花需求量大增,南方種植園經濟一下子又興盛起來。大批黑奴被趕去種植棉花,而這些棉花大部分出口到了英國和西歐國家。這些黑奴每天勞動時間長達18個小時,每人每年平均生活費僅為7美元,食不果腹且沒有人身自由。

圖16:清朝末年,在家中吸食鴉片煙的中國人。19世紀中期,中國已經有超過數百萬人吸食鴉片,這不僅讓清朝白銀大量外流,還使吸食者骨瘦如柴,神情渙散,整個國家都沉浸在頹廢的氣氛中。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后,1880年,倫敦出版商推出題為“鴉片吸食者”的宣傳冊,副標題為“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的災難”,這個宣傳冊分為四個部分,用圖文結合的形式細數了鴉片災難實況和英國政府的罪狀。

圖17:帕森達勒戰役后戰場上的頹垣斷壁。這場持久戰發生于“一戰”期間,從1917年7月至11月,英國及其盟友在比利時帕森達勒村與德軍展開了激烈戰斗,雙方不僅大量動用了坦克、大炮,還動用了化學毒氣芥子氣,造成大量傷亡,最后盟軍終于拿下村子,也就是照片中的這一片廢墟。

圖18: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正在戰壕中休息吃飯的協約國士兵。交戰中,由于雙方對外貿易相互封鎖,許多國家糧食、棉花等物資供應緊張,士兵的食物基本上只有土豆泥和湯。

圖19:1939年,英國街頭正在排隊領取配額口糧的人們。由于受到德國潛艇對航運的嚴密封鎖,英國不得不對基本民生物資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二戰”爆發后,政府對某些類別食品做了配給計劃,在全英國實行。地區食品管制委員會準備了配給卡,可以用來購買五類食物:肉、黃油和人造黃油、培根和火腿、烹飪油、糖。據說,從1940年到1945年出生的整整一代英國孩子,在1946年之前沒有見過香蕉。

圖20:1929年經濟危機后的“胡佛村”照片。危機爆發后,大批銀行家、股票經紀人因為破產而自殺,許多人一夜之間一無所有,但胡佛政府最初不承認有什么危機。人們在失望和憤怒之余,開始嘲諷胡佛總統:失業者在昔日繁華的大街上搭建起了用舊鐵皮、紙板和粗麻布為材料的小棚子,并把它稱作“胡佛村”;手里提著的撿破爛的口袋叫作“胡佛袋”;晚上裹在身上御寒的舊報紙稱作“胡佛毯”;空空如也的錢袋,叫作“胡佛旗”。

圖21:大蕭條時期,兩個美國男人在身上掛著求職的廣告牌。經濟危機后的大蕭條時期,約有200萬美國人到處流浪,這些失業的無家可歸者,有農場主,有大學畢業生,有本來屬于中產階級的中年男人。為了找到一個可以糊口的工作,人們用盡了辦法:有個阿肯色州人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紐約某個工廠招聘300人,結果應聘者超過5000人;華盛頓州甚至有人蓄意放火,想因此而有人雇他當救火員。

圖22:冷戰時期蘇聯的宣傳畫,畫上的女人正在享受美食。事實上蘇聯是一個糧食進口國,蘇聯后期,糧食進口的規模已嚴重威脅到蘇聯政治經濟的穩定。最終,糧食危機成為商品短缺、特權叢生、民眾不滿、貿易失衡和經濟崩潰的重要原因。

圖23: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蘇聯商店。這是蘇聯的黃金時代,依靠著源源不斷的“石油美元”,賺進了大把外匯,雖然輕工產品、農副產品不如西方豐富,但是民眾的生活質量卻很高,衣食無憂,商店的貨架上有各種各樣的食品,住房醫療教育均免費,很多人都可以安逸地去度假。

圖24:20世紀70年代,日本工廠中正在認真工作的女工?!岸稹焙?,日本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再加上美國對日本的扶持,經濟開始突飛猛進。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并且大量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