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 楊天石
- 3043字
- 2019-12-27 13:17:00
五 三攻南昌與江西戰(zhàn)場的勝利
再攻南昌的失利使蔣介石冷靜了下來。10月14日,他通知各軍暫取守勢,同時,決定調在兩湖戰(zhàn)場上屢建功勛的第四軍及賀耀祖的獨立第二師來贛。
這時,蔣介石的威望更為降低。唐生智多次向蘇聯顧問鐵羅尼表示:“蔣介石太累了,他不可能在江西完成任何事情,最好還是休息,假如我來指揮,將不僅奪取江西,南京也不在話下。”10月中旬,加倫親赴武漢求援,說明江西戰(zhàn)場的失敗將威脅湖南、廣東,北伐甚至可能因此垮臺。
中國共產黨人也極力向各方陳說利害,希望他們放棄目前的小沖突,迅速集中力量消滅孫傳芳。
結果圓滿。20日,第四軍第十二師張發(fā)奎部自武昌乘輪東下。蔣介石得到有關消息后“如獲至寶”。
第二次進攻南昌失利之際,第七軍又在贛北打了一次勝仗。攻克德安后不久,孫傳芳命盧香亭等以重兵反攻。第七軍因補給中斷,并探悉敵人有包圍之勢,為避免腹背受敵,于10月7日退至箬溪休整。孫軍第八混成旅旅長顏景宗因此被升為第六方面軍司令。12日,李宗仁在王家鋪一帶發(fā)現皖軍陳調元部。陳部依山布守,七軍自下仰攻,進展艱難。李宗仁考察地形后,改取中央突破,反撲兩側辦法,又經第一師增援,于次日攻克王家鋪。
第七軍入贛后,進攻孫軍側翼,三戰(zhàn)連捷,對于江西戰(zhàn)場形勢的轉變,有很大作用。后來,陳調元曾表示佩服,稱之為“鋼軍”。
除王家鋪之役外,江西戰(zhàn)事一時處于沉寂狀態(tài)。
早在國民革命軍第一次進攻南昌失利之后,孫傳芳便提出雙方于10月3日停戰(zhàn),恢復原狀。10月14日,蔣介石復電孫傳芳代表葛敬恩、徐培根,要求孫傳芳先行確定撤退援贛軍隊日期,同時邀請江浙和平代表蔣尊簋、史家麟、趙正平、魏炯諸人到前方面商。23日,葛敬恩、魏炯在奉新會見蔣介石,聲稱孫傳芳“可放棄閩贛,惟須保江、浙、皖,暗中結約,共同對奉,商妥后,即由贛撤兵”。加倫主張“表面答應,實則準備總攻擊”。蔣介石與鄧演達商量之后提出:1.浙江歸國民革命軍;2.江蘇、安徽作為孫傳芳的勢力范圍,但應允許國民黨自由宣傳;3.孫傳芳撤退援贛之兵前一日為停戰(zhàn)之期。
28日,蔣尊簋自南昌抵達蔣介石行營所在地高安,表示只要保持孫傳芳的五省總司令的頭銜,其余皆可商量。蔣介石答以孫傳芳確定撤兵之期再言其他,限于11月1日前用無線電話答復。11月1日,蔣介石讀到蔣方震復葛敬恩函。當時,蔣方震正在孫傳芳軍中參贊軍事,蔣介石對他的態(tài)度極為不滿,在日記中寫道:“敷衍油滑,是誠軍閥走狗不若矣,其人之肉不足食也。”
同日,戰(zhàn)事再起。
國民革命軍自放棄南昌后,主力集結于南潯路以西地區(qū)整頓,同時,白崇禧、加倫、蔣介石等積極制訂計劃,準備第三次進攻。
鑒于孫軍主力集中在南潯路九江、德安、建昌、涂家埠等地,得交通之便,可以及時轉移兵力,相互增援,因此,第三次進攻以截斷南潯路,殲滅孫軍主力為主,而不急于奪取南昌。在兵力配備上則分為三路:1.右翼軍,由第二、第三軍等組成,朱培德指揮。其中又分左、右縱隊。2.中央軍,由第六軍組成。3.左翼軍,由第七軍及新近調贛的第四軍與獨立第二師等組成。此外,另設總預備隊,由第一軍的第一、二師及炮兵團組成,劉峙任指揮。總攻擊時間定為11月1日拂曉前。10月20日,由第十四軍組成的右翼軍右縱隊攻克撫州。30日,蔣介石下令各軍將士,“務將孫之勢力迅速撲滅”,“寧為玉碎,毋為瓦全,能為最后之犧牲,始博最后之勝利”。11月2日,第二軍第四、五兩師從東、南兩面進逼南昌郊區(qū),陳兵城下。
右翼軍左縱隊以蛟橋為進攻目標。11月3日,第二軍第六師和第三軍第七師、第八師等聯合攻占該地。4日,圍攻瀛上、牛行,孫軍自樂化來援。5日,第三軍左翼陣地動搖,蔣介石命補充第四團警衛(wèi)團加入戰(zhàn)線,仍感不足,又致函程潛、劉峙,調第二師增援,加倫認為不必要。在加倫的鎮(zhèn)定面前,蔣介石“甚慚自信力薄弱”。果然不出加倫所料,陣地迅速穩(wěn)固下來。據蘇聯顧問回憶,當時,“蔣介石焦躁不安,知道對他來說成敗在此一舉,一旦失利,他的整個前程就將成為泡影。蔣介石三番五次地當著總軍事顧問的面,真正地大發(fā)歇斯底里,搓手,哭泣,喊著‘一切都完了’,說要開槍自殺。布留赫爾(指加倫——筆者)每次都是好不容易才讓這位神經脆弱的總司令平靜下來”。
7日,右翼軍占領瀛上、牛行,切斷了南昌地區(qū)孫軍的陸上主要退路。
中央軍以樂化為進攻目標。11月3日,占領蘆坑車站,并將鐵道破壞。4日,蔣介石致電張發(fā)奎、李宗仁等,指出涂家埠為敵軍主力所在,要求他們迅速南下,與第六軍一起夾擊孫軍。當晚,第六軍在總預備隊第一、第二兩師與炮兵團支援下,占領樂化。隨即分東西兩路向涂家埠攻擊前進。5日晚,第六軍與南下的第七軍聯合攻占涂家埠。殘敵向鄱陽湖畔的吳城潰退。6日,第二師追擊至吳城。
左翼軍以德安、涂家埠為進攻目標。11月2日,第七軍西路逼近德安,與孫軍第六方面軍的3000余人發(fā)生激戰(zhàn),占領該城。同日,獨立第二師賀耀祖部在德安北部的馬回嶺與孫軍交火,馬回嶺駐有重兵,戰(zhàn)況劇烈。在第四軍第十二師張發(fā)奎部及第七軍第一旅增援下,于3日占領馬回嶺。4日,孫傳芳乘決川艦赴武穴,意在促使陳調元進攻武漢,以解九江之危。但陳按兵不動,孫又返航九江。5日,賀師乘勝北上,占領九江、瑞昌。孫軍見敗局已定,失去斗志,只圖逃竄。孫傳芳見不可收拾,6日,鼓輪東下,返回南京。周鳳岐部不戰(zhàn)退回浙江,陳調元、王普部退回安徽。

1928年7月6日,蔣介石與北伐軍各集團軍司令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勝利祭靈大典后合影。自前排右起第二位始依次為李宗仁、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
至此,南潯線及南昌城郊的孫軍已全部被擊潰,城內僅余唐福山等殘部兩三千人。他們表示要歸方本仁收編,企圖遷延時間。11月7日,蔣介石至南昌車站與朱培德商量監(jiān)視城內敵人計劃。8日,下令攻城,城內殘敵投降,退出城外。革命軍入城后,“民眾歡騰,往日蕭條寂寞景象陡變?yōu)闊狒[市場,男女老幼,擁擠道途,爭相瞻仰革命軍旗幟之飄搖”。同日,白崇禧率領由第二、第三、第七各軍組成的追擊部隊進至滁槎以東的漢口附近,將準備沿鄱陽湖岸東逃的孫軍主力截住,孫軍主帥鄭俊彥只身逃走,下轄旅長王良田、李彥青、楊賡和派使者請降。
11月9日,蔣介石進入南昌,江西戰(zhàn)役勝利結束。此次戰(zhàn)役,殲滅了孫傳芳的大部分精銳部隊,據朱培德電稱,僅7、8、9三日,右翼軍即繳獲敵槍3萬余支,各種大炮20余門,機關槍30余挺,俘獲師長唐福山、岳思寅、張鳳岐3名,團長以下官兵5萬人。左翼軍、中央軍在建昌、吳城方面繳槍2萬余支,機關槍20余挺,大炮數門,俘虜2萬人。至此,孫傳芳的第一、第二、第三方面軍殲滅殆盡。但是,國民革命軍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官兵傷亡約達1. 5萬人。
江西戰(zhàn)場最初失利的重要原因在于蔣介石急于顯露自己,在敵人還保有強大兵力時就企圖迅速奪取中心城市南昌,結果遭到挫敗。其后,不得不增調驍勇善戰(zhàn)的第七軍與第四軍,同時改變戰(zhàn)略方針,首先致力于截斷交通線,擊潰孫軍主力,形成對中心城市的包圍態(tài)勢,這才取得了勝利。
江西戰(zhàn)場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直系軍閥勢力,使北伐軍據有的廣東、湖南、湖北得到屏障,這是有利于革命形勢的發(fā)展的。但是,它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蔣介石的軍事威信,使他有了一塊立足之地,成為不久以后同國民黨左派進行遷都之爭的“資本”。在北伐過程中,鮑羅廷、加倫和中國共產黨人曾企圖在取得武漢后,出兵河南,而蔣介石則力圖向長江中下游進軍,以便取得江浙資產階級的援助和帝國主義的支持,公開反共,建立新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江西戰(zhàn)役勝利以后,蔣介石的這一反革命意圖就更加不可逆轉,并在復雜的歷史合力作用下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