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 楊天石
- 1690字
- 2019-12-27 13:16:59
四 蔣介石入贛與再攻南昌
蔣介石于9月19日到達江西萍鄉。此前,他雖然早就下了親自指揮贛戰的決心,但還是于9月3日到了武昌城下。在進攻武昌過程中,他的嫡系部隊第二師的腐敗暴露得更加明顯,他本人和趾高氣揚的唐生智之間的矛盾也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4日蔣介石日記云:“最恨以下凌上,使人難堪,如此奇辱,豈能忍受乎?”8日日記云:“接孟瀟總指揮函,其意不愿余在武昌,甚明也。”他自悔不能早出江西,將武漢交給唐生智。14日日記云:“余決離鄂向贛,不再為馮婦矣,否則人格掃地殆盡。”這樣,他終于在17日離開湖北前線。25日,指令李宗仁率第七軍由鄂東南的興國乘虛猛攻九江,斷敵歸路,并設法與程潛取得聯系。
但李部遵命進入贛境后,卻不知六軍去向。李宗仁感到,如繼續向九江進軍,將處于敵人重重包圍中。他決定改變戰略,舍棄九江,移師南向,找尋六軍。蘇聯顧問馬邁耶夫堅決反對,聲言“在蘇聯,指揮官如擅改作戰計劃或不聽命令,是犯死罪的”,但李宗仁執意不變。結果,在箬溪與孫軍謝鴻勛部相遇。9月30日,李宗仁下令全軍出擊,鏖戰近一日,謝軍全線崩潰。李部俘獲2000余人,謝鴻勛受重傷,不久在上海死去。
謝本人是孫傳芳的心腹,謝部是孫傳芳的精銳,此役為國民革命軍入贛后的第一個大勝仗。10月3日,第七軍乘勝進攻德安。德安位于南潯路中心,是敵人補給要站,有重兵駐守,且構筑有堅固工事,經激戰后于當日攻克。
第三軍自第六軍退出南昌后,即駐扎于萬壽宮附近。朱培德與程潛等會議決定,各軍后退,誘敵前進,相機聚殲。9月30日,孫軍第二方面軍鄭俊彥部1萬余人挾南昌戰勝余威,向第三軍陣地進攻。朱培德以第七師王均部任正面防御,以第八師朱世貴部迂回敵后,攻擊側背,并以預備隊第九師作為增援力量,激戰至10月2日,占領萬壽宮。孫軍江西總司令鄧如琢由于近在樟樹,坐視不救,被孫傳芳于10月3日撤職,以鄭俊彥繼任。
第七軍、第三軍先后告捷,蔣介石估計殲滅孫軍約過半數,便于10月中旬,以自己的嫡系第一軍第二師為主力,會同第二軍、第三軍,第二次進攻南昌。
第二軍原處贛江西岸,與駐守樟樹的鄧如琢部隔江對峙。9月底,各部陸續渡江。30日,蔣介石親赴清江督師。10月5日,第一軍第二師占領樟樹。6日,占領豐城。9日,第一軍第二師與第二軍五、六兩師到達南昌城下,線軍退入城內固守,使守城部隊達到五六千人之數。為了使北伐軍在城外失去進攻屏障,岳思寅、唐福山、張鳳岐等賞洋兩萬元,命令工兵營在城外縱火,延燒了兩天。惠民門、廣潤門、章江門、德勝門外不少繁華地區成為焦土,名勝滕王閣也在這次大火中被毀。12日晨,國民革命軍各師同時開始攻擊,第六師各團并組成了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奮勇隊架梯登城,
守軍憑借城防固守,進攻受挫。同日,蔣介石趕到南昌,與白崇禧、魯滌平會商。南昌城垣堅固,白崇禧反對圍城硬攻,但蔣介石求勝心切,親往北門第二師陣地,決定夜12時爬城。
當夜,第二師第六團正在作攻城準備之際,敵軍敢死隊從城下水閘中破關而出,襲擊攻城部隊。時值黑夜,不辨虛實,第六團秩序大亂。蔣介石幾次抓住白崇禧的手問:“怎么辦?怎么辦?”白崇禧事先已在贛江上游搭了兩座浮橋,便下令全軍沿贛江東岸南撤,由浮橋渡江,退往西岸。蔣介石自感指揮無方,既煩惱,又緊張,“終夜奔走,未遑寧息”。
混戰中,第二師第五團團長文志文等陣亡,部隊及裝備受到很大損失。13日,蔣介石下令撤圍。他在日記中寫道:“因余之疏忽鹵莽,致茲失敗,罪莫大焉,當自殺以謝黨國;且觀后效如何。”
在損兵折將的嚴酷現實面前,蔣介石多少表現了一點自我責備的意思。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進攻南昌之時,蔣介石吃了一次敗仗,事后,孫傳芳、吳佩孚等人競相宣傳蔣介石負傷身死。此為孫傳芳等宣傳蔣介石“受傷致死”致各方電文。
蔣介石進攻南昌失利,孫軍小勝。10月15日,孫傳芳在九江的聯軍總部參謀處通電云:“據俘虜及百姓均稱,蔣中正在南昌附近受傷甚重,聞系子彈中其腹部,因而致亡。俄人鮑羅廷、加倫等亦受傷,均抱頭鼠竄而去云云。”緊接著孫傳芳、吳佩孚等紛紛通電慶賀,聲稱“佇看樓蘭將滅,痛飲黃龍”,他們忘記了這條消息只是“俘虜及百姓均稱”,并未核實,就急急忙忙地宣傳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