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人造子宮”

——母體外孕育生命的可能

文/頻卑

昨日幻想

——科幻作品中的人造子宮

2019年末,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中,一個年老的特工被自己年輕的克隆體追殺。無獨有偶,2019年銀河獎微電影獲獎作品《人體快遞》也展現了利用克隆人替代本體的黑心公司。實際上,類似的設定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有科幻作者提出了。

在《逃出克隆島》中,克隆人在一個類似于培養皿的大型容器中刺激生長。容器為克隆體提供營養以及適宜的溫度,如同母體。經典科幻《第六日》中,克隆人就是從巨大的人工羊水池子里培養出來的,而且生長速度很快,能夠免去幼年、青少年時期的發育過程,直接成長為健康的成年人類,再輸入記憶,即可獲得成年人幾十年生活中獲得的技能。

1999年風靡全球的《黑客帝國》,則向我們描繪了人類幼體在類似于蠶繭的空間孕育生長的設定。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里,作者提出了人造子宮的設想,在人類社會的2532年,基因技術高度發達,生孩子的故事完全由生命工廠負責。在一條條生命流水線上,首先進行基因設計,然后是克隆,最后小孩在人造子宮中發育成長。

在無數科幻作品中,對于未來的生殖輔助技術,大多數作者的描述都指向同一個藍圖——體外生殖,即人造子宮。在這些作品中,人造子宮完全取代了溫暖的母體,成了孕育人類的搖籃。

有沒有哪一天,人類真的可以借助人造的子宮,進行由受精卵到嬰兒的完全體外生殖呢?

今日現實

——人造子宮的前世今生

早在20世紀,生物學家們就提出過這個問題。而不久前,一則新聞讓“人造子宮”這個詞再次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2019年10月16日,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荷蘭科學家正在開發可以挽救極早產嬰兒生命的人工子宮。不同于以往早產兒保育箱的氧氣環境,人造子宮是液體環境——嬰兒出生后被放進充滿水和礦物質的人造子宮,連上人造胎盤,就會像在母體中一樣,通過臍帶獲取氧氣和營養。通過模擬母體子宮的環境,使極早產嬰兒得到更適宜的生存環境,從而大大提高極早產嬰兒的成活率。

讓我們先來追溯一下“人造子宮”的研發歷史。

事實上,早在2001年,美國華裔學者劉鴻清就成功創建了首個“人造子宮”。

劉鴻清是康奈爾大學生殖醫學和不育癥研究中心下屬的生殖與內分泌實驗室的負責人。起初,她和同事只是試圖創造出一個更好的人造環境,以研究子宮細胞如何發育以及如何互相影響,從而治療女性的不育癥。

與此同時,在對子宮細胞發育的研究中,他們創造了第一個起作用的人造子宮。

為了達到研究目的,他們把在人類子宮中發現的三種主要類型的細胞移入特別的3-D結構——他們首次從捐贈的卵泡膜細胞(子宮中發現的主要細胞形式之一)中創造出蜂窩狀的結構。蜂窩一旦構建完成,其結構中的空隙就會由顆粒細胞連同卵母細胞填滿。僅在幾天之內,人造蜂窩狀結構就能包裹住卵細胞,從本質上成為一個功能正常的子宮。它能刺激細胞發育成特定的形狀和結構,使未成熟的卵子發育至成熟——就像任何一個健康的子宮能做的那樣。

遺憾的是,這個結構只能攜帶卵子至成熟。至于更為復雜的胚胎著床,還遠遠做不到。因為胚胎在著床時,像植物的根一般發射生長的血管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這薄紙一般的結構,然后因為無法汲取養分而迅速枯萎。

劉鴻清嘗試將幾層組織逐層疊加在一起,直到成為一個立體模型,也就是一個獨立的、不依靠任何支撐的子宮雛形。終于,胚胎能夠在這結構上成功附著生長了。胚胎穿透人造子宮的內膜,放射生長出血管。然后它們開始吸取養分,并且排出代謝廢物,繼而分裂、分化,茁壯成長。

在實驗中,劉鴻清擔心試驗結果可能招來政客、激進分子和焦急的不育夫婦的過分關注,于是沒有公開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個老鼠胚胎幾乎在人造子宮中完成了整個發育過程:它會動,會呼吸。劉鴻清說:“我看到了很多泡泡。”

在那一刻,她可能也清楚地窺見了人類生殖的未來和即將發生的變化。得益于她和其他人的研究,人造老鼠子宮可能將在10年內成為現實——這將是通向真正的人造子宮的一塊重要跳板。繼而,這些“嬰兒孵化器”將極有可能取代天然子宮,授精將成為一種臨床操作,而分娩也將不再有痛苦;懷孕將不再只是女人的專利。從精子和卵子融合的那一刻起,胎兒的生存就有了更大的保障。

但事情的發展并沒有這么順利,沒有多久,老鼠胎兒就死去了。它還沒有成形,是個畸形的產物。在她植入的第二個胚胎身上也發生了同樣的悲劇,第三個也是一樣。

“創造一個新生命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劉鴻清說,“而且我們知道,用這種方法還要難上加難。”

人造子宮是試管嬰兒研究帶來的一個副產品,研究它的目的同樣是為了幫助那些不育夫婦。“我見到過那么多渴望擁有自己孩子的母親。”她說。其中有很多婦女就是因為胚胎無法在自己的子宮中著床和生長而無法生育,她們都可能從劉鴻清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受益。

而2019年,人造子宮的實現更近一步。

這一次,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和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的研究團隊獲得了來自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撥出的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用于在5年內建造一個可運行的人造子宮原型。

根據外媒報道,這款人造子宮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臍帶會和人工胎盤相連,從而接受氧氣和營養物質。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以模擬母體的體溫和心跳。

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人造子宮的目的是幫助極端早產的嬰兒度過24至28周的關鍵時期。”

Guid Oei介紹,在24周出生的早產嬰兒有一半的概率會死亡,就算是幸存者也極有可能會遭受終身慢性疾病的困擾,例如腦損傷、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聽覺視覺疾病。“如果我們能夠將24周的嬰兒在人工子宮中的發育延長至28周,死亡風險就會降至15%。”

“人造子宮將會改變生育的游戲規則。”他說。

技術限制

——最大的挑戰

概括來講,新生命誕生的過程其實非常簡單。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胚胎著床。在胚胎與子宮之間,形成胎盤和羊膜囊,生長的胚胎被包圍在液體之中。激素、養分、血液和氧通過胎盤在母體與胎兒之間傳遞,胚胎的代謝廢物也通過這種途徑排出去——子宮就像是一個設施完備的高級魚缸。當然,這并不是魚缸,實際情況其實是極其復雜的。即使是遺漏掉極其微小的一個環節,影響了一個基因的表達,或者多一點兒、少一點兒激素,改變一點兒環境條件,最終都會導致胎兒的死亡、畸形,或者更糟——兩者同時發生。

目前此項研究的最大局限性在于,此前進行的實驗均為動物實驗。一項應用在人體上的技術從成熟到普及,尤其是關乎繁衍的重大研究,僅僅靠哺乳動物的研究數據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獲得極其精確的人體實驗數據。可此項技術的人體試驗極難進行。首先,幾乎所有國家的法律都限制一定程度的人體實驗。其次,志愿者很難募集。最重要的是,當實驗出現意外,如胎兒畸形或死亡時,無論是從倫理上還是輿論上,都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綜合種種原因,目前技術在倫理范圍內所能涉及的程度,只是將早產兒進行“再培育”的“培育設施”,其遠遠未達到真實的子宮水平,離科幻作品中真正的母體外孕育生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社會與倫理影響

——最值得深思

人造子宮是幾代人的夢想。無論在男女平等的呼聲中,在關于墮胎的爭論中,還是在渴望懷孕的高齡婦女的期待中,都能看到類似的設想。

1970年,女權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在其著作《性別辯證法》中說,應該通過研制人造子宮將婦女從“在性和生育活動中備受專制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而小說《我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中的女主人公、一位不堪重負的上班媽媽也認為:不靠女人生孩子的技術至少能將她從懷孕帶來的單調乏味的生活和對工作的不利影響中解脫出來。

理想中的人造子宮,不僅能夠從生育之苦中解放女性,還能進而促進男性與女性在社會、職業等各方面的平等。

但與此前的試管嬰兒相似,人造子宮面臨著激烈的倫理爭議。

違背自然規律、弱化女性權利從而加劇對女性的歧視、原本可以正常生育的人因此逃避生育責任是目前被討論得最多的三大倫理問題。

曼徹斯特大學的律師伊麗莎白·克洛伊·羅曼尼斯探討了人造子宮的生物倫理學,她警告說,這項技術會引起一些疑惑,比如誰該被選為實驗對象?被測試的胎兒在人造子宮中又會受到怎樣的長期影響?

“法律對胎兒和嬰兒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而人造子宮的對象又該如何適應?”她補充說,“很明顯,在人造子宮成為現實之前,必須先討論相關的法律和道德問題。”

更現實的情況是,一些固執的反墮胎主義者為了支持自己的斗爭,開始支持有可能成為現實的體外孕育技術。他們認為承認墮胎合法化的“羅訴韋德案”造成了大量流產胎兒的死亡。

美國的4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禁止在懷孕24周之后實行流產,人們目前取得的共識是:這是胚胎變成“人”的一個分界,而人造子宮能夠大大延長胎兒的存活時間。理論上,一個胚胎在經過授精之后,就能夠離開母體在人造子宮中獨立存活。但一些反墮胎激進分子由此認為,這樣就可以要求墮胎婦女利用人造子宮繼續孕育她們流產的胎兒了。這無疑是極度違背婦女意志和侵害權益的想法。但悲哀的是,現有的法律極有可能支持這樣的做法。

生物倫理學家不僅將人造子宮看作是將婦女從懷孕中解放出來的途徑,還相信它能夠徹底顛覆兩性間的差異——只要儲存有足夠多的卵子,他們認為,男人也能通過手術植入人造子宮,并獨立地懷孕生孩子。

但即使是對于這種情況,也有人對人造子宮不以為然。“我們有一種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替代方案”,紐約生物倫理學智囊團Hastings中心的主管托馬斯·默里說,“我們能找到愿意代人受孕的代理媽媽。”不育婦女也許很難接受讓別人植入自己的組織,并與自己的孩子進行血液和感情的交流。“但是,”默里說,“如果有人寧愿選擇人造子宮,迫切地想要得到一個生物學上有親緣關系的孩子,甚至不惜冒著孩子可能嚴重畸形的風險,我看不出這在倫理道德上有什么好的地方。”

目前,人造子宮最合乎邏輯和有價值的應用還是幫助那些不能生育,卻迫切希望能有自己孩子的夫婦。

展望未來

——科技發展不應拋卻倫理與法律

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從人工授精、體外授精——試管嬰兒,到還目前還未成熟的人造子宮技術,體現了人類利用科學技術改變生活的智慧。但我們也應關注隨之而來的倫理、輿論以及對社會產生的變革性影響。

如果有一天,科學家通過研究做到了對子宮內液體成分的精準模擬,使人造子宮趨近于真實的人體環境,能夠保障受精卵到嬰兒發育的全部階段都能在體外進行時,人類將迎來巨大的倫理挑戰。

科幻小說《超時空要塞》中的天頂星人,原先是同一物種的兩個性別,但后來因為生殖技術的進步徹底分化成了兩個群體——生殖輔助技術對于社會兩性群體之間的關系也會帶來挑戰。

部分國家的法律對“生母”的定義沿用的是“娩出”制度,即生母是將嬰兒分娩出的女性。人造子宮技術成熟后,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分娩”,“生母”該如何定義?由此而生的撫養、贍養問題,也十分難以界定。與之相關的女性處境的變化也十分難以預測。性別差異會趨向和緩,還是更加尖銳?這是我們無法預測的。

如何為胎兒營造更為符合子宮的環境,以及技術成熟后如何以合乎倫理與法律的方式為人類帶來福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雙文.人造子宮的進程與未來[J].百科知識2017第16期P22-25

[2]莫尊理,孟淑娟,孫萬虹.神奇的人體修復材料[M].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P27-38

[3]云起.人造子宮與女性危機[J].計算機雜志2002第9期P5-5

【責任編輯:艾珂】

為你推薦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會員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武山县| 会理县| 进贤县| 石屏县| 淳化县| 浮山县| 格尔木市| 泽州县| 离岛区| 卓尼县| 岳阳市| 崇义县| 五原县| 平利县| 同德县| 梁河县| 湄潭县| 西华县| 阿城市| 西城区| 肇庆市| 卢湾区| 大理市| 都江堰市| 霸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磴口县| 封丘县| 玛曲县| 满城县| 广丰县| 金川县| 时尚| 五台县| 扶余县| 电白县| 云南省| 南投县| 台北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