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法時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點邪氣,直起)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直下)?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釋“高”字),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襯“高”字),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府,中于陽則溜于經(從身半以上分陰陽經府。一頓)。黃帝曰:陰之與陽也(輕輕推開,以曲其勢),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申敘(44)中陽之故),邪之(45)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46)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各下(47)其經(一頓)。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申敘中陰之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其陰(一頓)。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藏府分敘中間,作一停頓樞紐)?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藏也。故邪入于陰經(隨帶申敘溜府之故),則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于府。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府(先繳清(48)前文,再入中藏,脫卸(49)有法)。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申敘傷藏之故)。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藏之中風(疑上專言內傷也),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言必內傷,邪乃能入)。黃帝曰:善哉(束住)。以上敘邪氣藏府之義,是發明病之機也。陰陽藏府四項,本自板對(50),而布局運筆,參差向背,變幻不測,卻是風水相遭(51),毫無造作,豈非至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接敘面不受邪之故,是余意也),屬骨連筋同血合于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句法曲折有致),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52)甚寒,不能勝之也。以上為前半篇,敘邪氣藏府,正意余意俱到,下乃敘病形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點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跟定邪氣,略敘病形大概)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一頓)。此從邪氣卸到病形,是全篇之中樞也。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提起色脈尺三項,為病形提綱)。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再唱醒)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此段提唱(53)色脈尺三項,為病形提綱,是后半篇之總冒,色脈尺三項平提,下文分敘卻重在脈上。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敘“色”字帶定“脈”字),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黃帝(54)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此段敘“色”字帶定“脈”字,五色所主病形,只渾寫一筆頓住。

黃帝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從色卸到尺)?岐伯曰:調其尺(55)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調”字重讀。尺,原作“脈”,今尋上下文義改之,上云“色脈已定”,此處固當言“尺”,下文方不嫌突,且所謂“調”者,即合色脈以參之之謂也,故下文跟定“脈”字。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跟定“脈”字,敘“尺”);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將三項紐一筆,文氣便緊)。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段跟定“脈”字敘“尺”字,尺膚所主病形,亦只用渾寫頓住。以上色尺兩項病形,俱用略筆,留于下文五脈發揮。

黃帝曰:請問脈“脈”字重讀,是總承上六個“脈”字來。前人蓋因此句,而將前文“尺”字妄改作“脈”字。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以下暢敘脈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一句挈起)。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56)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維厥,即肢厥也,四肢謂之四維。肺脈急甚為顛疾(57);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瘺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img3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攣筋痹。脾脈急甚為瘛疭;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疾(58);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此燥病也,燥極風生,內不濡心,外不濡筋也,心失所養,筋脈內弛,神明外散,其脈微弦而長,按之耎而薄帶散,故曰微緩。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裹大,腹裹,肚囊也,作“裏”誤。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img4癃;微滑為蟲毒蛔蝎,腹熱。澀甚為腸潰(59);微澀為內img5,多下膿血。“潰”、“img6”二字,《脈經》互易為是。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img7;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以上詳敘六脈微甚之病,即補敘五色尺膚所主之病也。前敘色尺,筆勢下趨如過脈(60)文字,接敘六脈,筆勢即堂堂正大,是色尺必以脈為主也。五藏即暗承五色六變,微甚即隱賅(61)尺膚,讀者須目光四射乃得。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接敘治法,以完上義)?岐伯答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總束正文,即為治法探原,一筆兩用)。是故刺急者(敘治法),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一頓)。

黃帝曰:余聞五藏六府之氣滎輸所入為合(承上“刺”字,說到經穴,即從五藏卸到六府,風水相遭,自成文理),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府者也(醒“府”字)。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至,直也。委陽之陽取之;謂坐而正豎其膝,折其脛,引線與膝后大筋相齊,又折而下直委陽之外,是穴也。取諸外經者,腧申(62)而從之。腧申,當作“揄伸”,《骨空論》注云:揄,搖也,謂或搖或伸而尋之也。

黃帝曰:愿聞六府之病(接敘六府病形)。前文說得天花亂綴,讀者幾忘其遺卻六府矣,讀至此乃愕然。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堅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img8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窘迫于后陰也。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以上敘六府病形,逐段挽(63)入上節,鉤連(64)有致。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以刺法束本節,即束通篇)?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染于巷,中肉節則皮膚痛。補瀉反,則病益篤。中筋則筋緩,邪氣不出(挽到邪氣,在有意無意之間),與其真相搏,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也(收句短而勁)。

前半敘邪氣,后半敘病形,而各以藏府緯之,尤妙在前從府卸藏中用樞紐,后從藏卸府中用樞紐,中間從邪氣卸病形中用樞紐,遂使板局極活,令讀者迷不知其本指之所在。

此篇敘邪氣之傷有淺深與病形之各異也,初看似略無奇處,細讀乃無處不奇,《靈樞》八十一篇布局之穿插變幻如此篇者,不過三四而已,詎可以平淡忽之。

【注釋】

(1)起:文章結構或章法的開頭。清·崔灝《通俗編·文學》引元·范梈《詩法》:“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2)冒:概括也。

(3)提:提綱挈領。

(4)字挾飛鳴:形容文筆流暢清亮。

(5)渾寫:籠統地寫。

(6)頂:即頂真,又名頂針,系后面的開端與前面的結尾重復相同成分的一種修辭方式。

(7)腰束:在文之中段為其腰,總結收束上下文為之束。

(8)挺接:挺,直也。無過渡句,直接上文。

(9)挺:趙本作“梃”。《靈樞識》曰:“道藏本挺作梃。簡案:挺、梃同,杖也。”

(10)體用:指九針長度形狀與功用。

(11)病益:《太素·九針之一·九針要道》《甲乙經·針道第四》并作“病益甚”,疑“甚”字脫。

(12)映襯:襯托也。下段言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此處臟腑腧穴為其襯托。

(13)溜:通“流”。《難經·六十八難》作:“所流為滎。”

(14)觀: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睹”。

(15)妥貼排奡(ào澳):內容齊備,語氣剛勁有力,此是對本句及下文“五藏之氣已絕于外”句的評論。語出韓愈《薦士》:“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

(16)燥: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躁”,義長。

(17)不:趙本及無名氏本亦作“害”,誤。本書及《靈樞經》諸本《寒熱病》篇中并作“不中而去則致氣”,周氏校正為是。

(18)深淺之說:《素問·刺齊論》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19)中權:文章之中樞也。

(20)肓:原作“盲”,據趙本及無名氏本改。

(21)虛撇:撇,略也。虛略寫一筆,與下文“實斷”相對應。

(22)寬博:大氣開闊。

(23)脈: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絡”,作“脈”義長。

(24)浩氣流行之致:浩氣,即浩然之氣,正大剛直之氣。流行,流動運行。致,趣也。

(25)三毛:《讀素問鈔·經度·肝經》曰:“足大指爪甲后為三毛。”《太素·經脈之一·經脈連環》曰:“一名叢毛。”

(26)使:《太素·輸穴·本輸》曰:“氣行曰使。”故周注引《素問·靈蘭秘典論》語“使道閉塞”以說明之。使道,《讀素問鈔·藏象》曰:“神氣行使之道。”《類經·藏象類·十二官》曰:“藏府相使之道。”可同參。

(27)腕:原作“宛”,據趙本及無名氏本改。

(28)足大指次指之端:趙本及無名氏本“足大指”后均有“內”字,疑脫。

(29)陷中者也:趙本作“陷者中也”,當據此乙轉。

(30)太陽: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大指”;《太素·輸穴·本輸》作“太陽”;《甲乙經·足太陽及股并陽img9六穴凡三十六穴》曰:“委陽,三焦下輔輸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周氏校改為是。

(31)大絡:即指太陽絡,委陽也。

(32)少陽太陰:趙本及無名氏本“陰”字后并有夾注云:“一本作陽。”《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以下簡稱《注證發微》)《靈樞識》俱認為當作“少陽太陽”。《類經·經絡類·五藏五腧六府六腧》曰:“當作少陰太陽。”

(33)紐:結也,收束也。

(34)少陽:《太素·輸穴·本輸》《甲乙經·五臟六腑陰陽表里第三》并作“少陰”。

(35)揆:揣度。《爾雅·釋言》:“揆,度也。”

(36)板處:板,呆板。章法呆板不變。

(37)起: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取”,義長。

(38)邪:本書《九針十二原》篇作“濁”,趙本亦作“濁”,義長。

(39)正言也:《太素·九針之一·九針要解》無“也”字,楊上善注曰:“此為禁之正言。”

(40)筆仗:書畫詩文的風格。

(41)堅峭樸厚:堅峭猶嚴峻。樸厚,淳樸厚實。

(42)抗行:抗衡。

(43)口誦心維:口里念誦,心里思考。

(44)申敘:詳細說明。

(45)邪之:趙本及無名氏本并無此二字。

(46)腠:原作“湊”,據趙本及無名氏本改。

(47)各下: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中”,作“各下”是。

(48)繳清:交待完畢。

(49)脫卸:原意為擺脫,脫去,此指敘事轉換。

(50)板對:文章中呆板的對偶句。

(51)風水相遭:遭,遇也。比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論出宋·蘇洵《仲兄字文甫說》:“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52)大熱:趙本作“天氣”,無名氏本作“天熱”,《甲乙經·病形脈診第二》亦作“大熱”。

(53)提唱:亦作“提倡”,佛教禪宗說法時唱說宗要之稱,此處借用其義。

(54)黃帝:此下趙本及無名氏本均有“問于岐伯”四字。

(55)尺: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脈”。

(56)大甚:本篇“大甚”趙本并作“太甚”,“大”與“太”通。《駢雅訓纂·釋名稱》:“大與太通,古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空、大廟、大學之類,后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遂分而為二矣。”

(57)顛疾: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癲疾”。“顛”通“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弟十六》:顛假借為癲。

(58)痿疾: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痿厥”。

(59)潰: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img10”,周注為是。

(60)過脈:詩文中承前啟后、貫通上下的句子。元·范梈《木天禁語》曰:“五言長古篇法:分段、過脈、回照、贊嘆。”又曰:“過句名為血脈,引過次段。”

(61)隱賅:隱隱包括。

(62)腧申: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揄申”,作“揄申”是。

(63)挽:引也。

(64)鉤連:勾通連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乌兰浩特市| 桑植县| 大足县| 新竹市| 凤冈县| 雅安市| 周口市| 冷水江市| 永兴县| 龙泉市| 静安区| 忻州市| 大名县| 庆城县| 察哈| 务川| 武山县| 定襄县| 西和县| 鹤壁市| 高密市| 综艺| 兴仁县| 胶南市| 专栏| 文昌市| 交口县| 惠东县| 阿拉善右旗| 长宁县| 左权县| 天全县| 延川县| 石柱| 凤庆县| 新民市| 上饶县| 绥宁县| 紫云|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