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說明
《臨證醫案筆記》,清代吳篪著。吳篪,字簡菴,號渭泉,出生年不可考,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或稍早,江蘇如皋人。因年少多病,遂廢科舉之業,精究醫道,能按脈自治,并為人治病。曾任金溪縣丞、太和知縣等職,官至山東都轉鹽運使。年七旬時以足疾告退,整理所治病案,著成《臨證醫案筆記》六卷。
全書載案九百余則,敘方四百余首。卷一列中風、傷寒等五門,卷二列腫脹、反胃噎膈等八門,卷三列頭痛、心腹諸痛等九門,卷四列虛損、血證等七門,卷五列婦人經脈類、胎孕類等六門,卷六列雜證及小兒諸證門二門。各門先列醫案,后附所用方藥,各方在方名下敘功用主治、組成、制法、服法等。書后附有種痘法、人參真偽辨。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樹滋堂藏板)為底本,以1919年上海集古閣石印本(簡稱“集古閣本”)為主校本。
具體校注方法如下:
1.采用簡體橫排形式,對原文加新式標點。
2.原書中“右”、“左”表示前文后文者,徑改為“上”、“下”。
3.凡底本中繁體字、俗字、異體字,予以徑改,不出注。人名中的異體字予以保留。底本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原文不改,于首見處出注說明。底本中避諱字,不影響文義者不改,影響文義者改為原字,并出校說明。難字、生僻字加以注釋。
4.凡底本中有脫誤衍倒之處,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說明;無確切證據者,出校存疑。
5.凡底本與校本文字有異,義皆可通者,原文不改,出注說明;而校本明顯有誤者,不再出校注。
6.原書眉批移于相應正文下,用另體小字,前加[批]字。
7.原書凡例各條前及正文方前原有“—”,今一并刪去。
8.原書卷題下原有“如皋吳篪渭泉著男炳輝燮堂恩照耿齋校刊”題署,今一并刪去。原書各卷末有“臨證醫案筆記卷之某終”字樣,今一并刪去。
9.原書各卷有分卷目錄,今一并提出,與總目合并后置于文前。
10.原文中所涉人名、地名、書名、藥名及專業術語等,較為生疏者出注說明。
11.原文中引用前代文獻者,出注說明。其中引用與原文無差者,用“語出”;引用與原文有出入者,用“語本”;凡稱引自某書而某書不見反見于他書者,用“語見”。
12.原文中的典故,出注說明其出處,較為生疏者簡注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