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直解
- 程林
- 1021字
- 2019-12-20 14:09:28
校注說明
《金匱要略直解》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程林所撰。程林,字云來,別號靜觀居士,生卒年不詳。為新安(今安徽歙縣)槐塘人。曾隨其叔祖程衍道(敬通)習醫,后成為新安醫家代表人物之一。撰有《傷寒論集注》、《金匱要略直解》3卷、《本草箋要》、《一屋微言》、《醫暇巵言》2卷、《即得方》及《圣濟總錄纂要》26卷(《四庫全書》著錄)。
程林采取“以經證經”之法,注釋悉本《靈樞》《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難經》《針灸甲乙經》《中藏經》及《傷寒論》等古典醫籍,并附六朝、唐、宋名家之論,對《金匱要略》進行詮解。注釋宗旨在于“直截簡切,文理詳明,期于取用,不故作僻語迂論曲解”,故名書為《金匱要略直解》。
《金匱要略直解》刊行之后,版本不多。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錄,該書版本有: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刻本(簡稱“康熙本”),清卓觀堂據康熙十二年刻本影刻本(簡稱“卓觀堂本”),日本抄本(簡稱“日抄本”),1930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簡稱“鉛印本”)等。經考察,“康熙本”屬于該書早期版本、足本;“卓觀堂本”為該書影刻本,內容一致;“鉛印本”為1930年秦伯未整理的《金匱直解》,已失去程林校注的原貌;“日抄本”部分內容與康熙本有出入(詳見校注后記)。
本次校注以“康熙本”為底本,以“日抄本”為校本加以整理?,F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
1.將原繁體字豎排改為簡化字橫排,并加以現代標點符號。原“右”字表示前文者,徑改為“上”,不出校記。底本正文中部分內容為整段,為便于讀者閱讀、理解,校注時做分段處理,不出注。
2.對原本中異體字、俗寫字徑改為規范字。對難字、生僻字詞加以簡明注釋。
3.原書中凡是“藏”“府”等字義為“臟”“腑”時,徑改之,不再出注。原本中多處出現“消石”,統一徑改為“硝石”,不出校記。
4.同詞同義在文中需多次出注者,只在首見處出注。
5.“以經證經”是程林注解《金匱要略》的一個特點,原書中大量引用了歷代醫家著述。本次整理中對本書所引用語句凡與今通行本原文一致者加引號,一般不出注;凡個別字句有出入但不影響理解者,不加引號,一般不出注。凡與通行本原文產生歧義者,注明出處,同時出校語。
6.原書有目錄,今結合正文重新整理,不出校記。
7.原書“《金匱要略直解》凡例”部分均以“—”開頭,今刪除。文未注有“《金匱要略直解》凡例終”“卷上終”等字,一并刪除。
8.原書正文文字分大、中、小3種字號。今排版后正文大號字用宋體排版;正文中號字用楷體排版;正文小號字(即注文)用仿宋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