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血證診斷總論

《金匱要略》: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證治準繩》:脫血而脈實者難治。病若吐血復鼽衄,脈當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難治者,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易治者,正氣復也。

血溢上行,或唾、或嘔、或吐,皆兇也。若變而下行,為惡利者,順也。血上行為逆,其治難;下行為順,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證下血者,當自愈。若無病之人忽然下利者,其病進也。今病血證上行,而后下行惡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醫學從眾錄》:失血脈芤或兼澀象,轉緊轉危,漸緩漸愈;虛微細小,元氣不支;數大浮洪,真陰不足;雙弦緊疾,死期可決。

《壽世保元》:諸失血證,脈沉小、身涼者,生;脈大、身熱者,死。吐后脈微者可治;吐衄后復大熱,脈反躁急者死。

《辭典》所錄“虛勞失血”條,是即肺勞之兼失血證者也?!掇o典》云:此癥由七情過度,色欲內傷,陰虛火亢所致,咳嗽血屬于肺,痰涎血屬于脾,吐血屬于心,吐血成塊屬于肝,咳血出于腎,嘔血出于胃。其他之癥狀甚多,治法亦有宜補、宜澀、宜行、宜涼、宜溫之各異,各詳本條。

《金匱要略》吐衄下血篇: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辭典》血證總論:至其外見之癥狀,凡熱積肺胃者必胸滿脈實,大怒氣逆者必面青脈弦。陽虛而血外走者必虛冷惡熱,陰虛而火上亢者必喘咳內熱。勞心不能生血者必煩心躁悶,勞力不能攝血者必自汗。倦怠郁結傷脾者則憂患少食,勞傷肺氣者則久咳無痰。氣血不統者血必散漫,積瘀停蓄者血必成塊。熱郁在上衃者其血必紫,虛火下起者其血必鮮。感寒泣血者血必黯黑,肺臟生癰者血必兼膿。先痰帶血者,由于痰火積熱;先血兼痰者,由于陰虛火猖。飲食飽悶而吐血者,必食傷胃脘而不運;飲酒過醉而吐血者,乃酒傷氣逆而妄行。大抵病于內者,瘀則易治,干者難醫;行于外者,下泄為順,上溢為逆。身無潮熱者輕,身有潮熱者重;若九竅出血,身熱不得臥者死。

《辭典》血證脈象:失血之脈,數大為陽盛,澀細為少血,細數為陰火郁于血中,芤為失血氣虛不能歸附也。弦緊、胸痛為瘀結,諸血皆屬于肝也。脈寸口大、尺內微,為肺中伏火;尺中盛而寸口虛大,為腎虛陰火。數盛尺滑而疾為血虛有熱,右手虛大為脾胃之火。微弱細小而和緩者易治,洪數實大弦急或雖小而按之如引葛如循刃者,皆不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宁乡县| 衡水市| 三门峡市| 仪陇县| 桐城市| 敦煌市| 阿拉善右旗| 卓尼县| 金平| 罗山县| 齐河县| 荥阳市| 璧山县| 嵩明县| 关岭| 三门峡市| 旺苍县| 邻水| 安化县| 铜梁县| 东阿县| 佛学| 建平县| 乐陵市| 武汉市| 南京市| 福鼎市| 九台市| 循化| 长宁区| 阿勒泰市| 买车| 双柏县| 天峨县| 佛山市| 鄂托克前旗| 云龙县| 家居| 商水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