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黃帝內經》是怎樣一本書

“雖無劉阮逢仙術,只效岐黃濟世心”,這是國醫館、中醫坐堂藥店常貼的楹聯。其中包含兩個典故,前一句是說東漢劉晨和阮肇同上天臺山成仙,求仙長壽的傳說。后一句是說遠古岐伯等名醫與黃帝討論醫術,始有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故事。岐黃、岐黃之術講的就是中醫。聯語表示不信“仙術”,要信“岐黃”醫術,說的是醫學濟世的事情。

所謂“岐黃”,源于我國第一部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這是以明君黃帝和岐伯等名醫通過對話形式寫成的一本醫學經典之作。當然這本書并非黃帝所作,據考證它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的著作匯編,作者不明。為了便于傳世,同時因為溯源崇本,借以說明我國醫藥文化發祥甚早,所以假托“黃帝”之名來命名這本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各有81篇。《素問》的“素”是根本的意思;“問”即問答,作探討理解。《素問》是黃帝和岐伯等名醫探討天人相應的關系、人的生命活動規律等根本問題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內容的書籍。《靈樞》的“靈”是靈驗的意思;“樞”是樞紐,即關鍵的意思。《靈樞》是黃帝和醫生們探討針刺和灸法防病治病效果靈驗相關關鍵問題的書籍。

首先,《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 《內經》不僅最早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使得中醫學的發展具備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被后世尊稱為“醫家之宗”。同時《內經》闡述的理論是指導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的重要武器,記載的多種病證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因此《內經》位列中醫諸多經典著作之首。

其次,《內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內經》的內容遠不止涉及醫學一門學科,還廣泛吸收了當時天文學、歷法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內經》對世界的貢獻,不僅在于它匯集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是醫學典籍,而且還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為人們展示了多學科研究醫學的典范。

第三,《內經》是我國首部系統的養生寶典 《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講了怎樣不得病,怎樣使人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內經》中涉及養生內容的篇章有40余篇,養生理論與養生方法是《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系完整、內容廣泛、方法具體。當代著名中醫學家焦樹德教授在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紀錄片《黃帝內經》中甚至認為,《內經》就是一部養生的專書。因此,《內經》被稱為“養生寶典”。

第四,《內經》的養生保健原則 “養生”一詞在《內經》中多次出現,如《靈樞·本神》在論述養生時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靈蘭秘典論》在提到養生與協調臟腑功能的關系時提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養生就是衛生防病、抗老延年的意思,是在一定原則指導下,以自我調攝為手段,達到增進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壽目的的保健活動。《內經》養生保健的原則,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天人相應,整體調攝:《內經》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互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人體內部也是一個整體。所以,在把握人與自然以及人體內部整體的基礎上進行養生,即“天人相應,整體調攝”,就成為養生的重要原則。具體包括順應天時、調和陰陽與形神兼養等內容。“順應天時”即“因時養生”;“調和陰陽”是說保持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是養生保健的總則;“形神兼養”要求要做到形神兼養,不可偏廢某一方面。

二是協調臟腑,暢通經絡:《內經》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聯系的由五臟、六腑、形體和官竅共同組成的結構嚴密、分工有序的整體。所以養生保健必須注意協調臟腑、暢通經絡。“協調臟腑”是說臟腑功能協調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因此協調臟腑有重要的意義。“暢通經絡”要求既要保持經絡的通暢,使氣血周流;又要設法促其暢通,從而維護機體健康。

三是積精全神,保養真氣:積精,是指護養精氣,使之充實,不致妄泄而耗傷。全神,即通過養神使精神活動保持正常狀態。真氣即腎氣、元氣,必須很好地加以保養。《內經》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根本因素,只有精氣充盈,神氣旺盛,身體才能健康無病,延年益壽才有希望。因此“積精全神、保養真氣”即成為養生的基本原則。

四是動靜相宜,形勞不倦:“動靜相宜,形勞不倦”的養生原則貫穿在《內經》養神和養形兩個方面,同時《內經》還認為也應注意形勞不倦。養神方面,認為只有在動靜相宜的原則指導下,既清靜養神,又適度用神,積極思維,努力進取,才能使精神內守而又旺盛。養形方面,提出通過適度的體力勞動和形體鍛煉可以促進臟腑功能強健,使氣機流暢,精神旺盛,氣血周流。“形勞不倦”,要求既要勞動和鍛煉,又要避免過度勞累,做到形體活動的“動靜相宜”。

五是三因制宜,持之以恒:“三因制宜”,是指根據不同個體人群、不同時間和不同地理環境的特點而進行養生的原則。“持之以恒”,是說養生的目的不是靠一時一事的功夫就能達到的,而需要在一生之中堅持不懈地進行,需要把養生的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使養生成為經常化的事情。

第五,《內經》的養生保健方法 《內經》養生保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情志養生:情志養生,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通過自我的努力凈化精神世界,清除貪欲,改變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不良情志,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此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養生方法。《內經》認為,精神情志是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產生的,為人體生理活動的表現之一,正常的精神情志可促進人體的健康,而精神情志失調則直接影響臟腑氣血的功能,損害健康,引起疾病,減損壽命。因此,《內經》養生保健非常重視精神情志的調攝,其也因此成為《內經》養生保健的重要內容。

二是飲食養生: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的理論,利用食物的性能特點,合理地攝取食物,以達到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目的的養生方法。《內經》認為,脾胃是人體運化飲食水谷、吸收精微營養的重要臟腑,食物是供給人體營養、維持生命活動、健康長壽的源泉。因此,養生保健既要調理飲食,又要顧護脾胃。如果飲食不當,就會損傷脾胃,導致疾病,甚至減損壽命。

三是起居養生:起居養生,是指遵循中醫的養生原則,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和生活居所等日常生活,從而達到祛邪強身、健康長壽目的的養生方法。起居養生,《內經》包含的內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臥、苦樂勞逸等的養生措施,皆屬其中。本書所言,主要指生活作息和生活居所等的養生方法。

四是房事養生:房事,又稱房室、房中、房幃,指性生活。房事養生,是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和生命的規律,采取有節制的健康性行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養生方法。《內經》的房事養生,主要包括“節欲保精”與“房事禁忌”等內容。

五是祛避外邪:祛避外邪養生,是指對于自然界的異常氣候變化及傳染病等外來邪氣,要適時躲避,以此預防外感與疫癘等疾病的養生方法。由于祛避外邪養生,常常是通過日常起居的合理安排來實現。因此,本書將《內經》“祛避外邪養生”并入“起居養生”介紹。

六是經絡養生:經絡養生,是指通過刺激、鍛煉人體經絡與穴位,使得經絡暢通,氣血順暢,陰陽平衡,臟腑強健,從而達到祛病強身、健康長壽目的的養生方法。中醫學獨具特色的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貼敷,以及包括養生氣功在內的傳統健身功法等方法和措施,都屬于經絡養生的范疇。《內經》的經絡養生,主要有針灸養生、按摩養生與氣功養生等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卫辉市| 依安县| 安阳市| 昌邑市| 襄樊市| 托里县| 遂平县| 石楼县| 凤冈县| 航空| 杨浦区| 福泉市| 雷山县| 阳泉市| 平南县| 任丘市| 团风县| 浪卡子县| 砀山县| 江永县| 许昌市| 南溪县| 佛冈县| 依兰县| 德钦县| 安陆市| 洛南县| 营口市| 田阳县| 门源| 伊宁市| 临夏县| 恩平市| 青冈县| 南川市| 东乌珠穆沁旗| 山西省| 思南县| 武清区|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