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寫說明

中醫藥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醫案又是中醫學百花園中的奇葩,歷代醫家對醫案有極高的評價,如《重刊續名醫類案·序》曰:“醫之有案,如史之有傳。”清代醫家周學海說得更為貼切:“宋以后醫書,唯醫案最好看,不似注釋古書之多穿鑿也。每部醫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處,潛心研究,最能汲取眾家之長。”的確,醫案是歷代醫家活生生的臨證記錄,最能反映各醫家的臨床經驗,對臨證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認真閱讀和研究古代名家診治真假疑似病證的案例,對臨證辨惑釋疑,增強診斷特別是鑒別診斷的能力,以提高療效,無疑有著極大的啟發和幫助。有鑒于此,我們特從卷帙浩瀚的古代醫案文獻中精選出百余則典型案例,分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虛證似實、實證似虛四大部分,結合我們的學習體會和實踐經驗,予以評析。

在疾病特別是危重病證發展過程中,有時可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象,《黃帝內經》早有“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明訓,《醫宗必讀》也有“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的記載。歷代醫家對于真假疑似病證的辨別多有論述,如明代張介賓在其著作《景岳全書·脈神章》中指出:“真實假虛之候,非曰必無,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一證,此以邪閉經絡而然,脈雖若虛,而必有痛脹等癥可據者,是誠假虛之脈,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或惡風怯寒,而脈見滑數一證,此由熱極生寒,外雖若虛,而內有煩熱便結等癥可據者,是誠假虛之病,本非虛也。大抵假虛之證,只此二條。若有是實脈,而無是實證,即假實脈也;有是實證,而無是實脈,即假實證也,知假知真,即知所從舍矣。近見有治傷寒者,每以陰脈作伏脈,不知伏脈之體,雖細雖微,亦必隱隱有力,亦必明明有證,豈容任意胡猜測,以草菅人命哉!仁者必不然也。”戴天章《廣瘟疫論·辨似》以疫病為例,嘗謂:“所謂實證似虛者,即以表證論之,頭痛、發熱,邪在表也,其脈當浮,證當無汗而反自汗,脈無力,用發表藥,身反疼痛,則似虛證矣。醫者惑于多自汗,而誤用桂枝湯者有之;惑于脈無力,而引仲景太陽篇發熱惡寒,脈微弱為無陽,而誤用建中湯者有之;惑于身疼痛,而引仲景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里,誤用四逆湯者有之。不知此等證,在時疫皆為在表,乃實證之似虛者也。其自汗者,乃疫熱自里蒸出于表,非表虛也。其脈無力者,熱主散漫,散漫則脈軟,非比寒主收斂而脈緊也。其身反疼痛者,伏邪自里而漸出于表,非比陽虛不任發表也。故曰此表證之實證似虛者也。又以半表半里論之,寒熱往來,胸脅滿,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脈當弦,其口當渴,而有脈反沉,口不渴者,則似寒證矣。醫者惑于脈沉,而以胸脅滿為太陰,口不渴為內寒,而誤用理中者有之,不知此等證,在時疫皆為半表半里,乃熱證之似寒者也。其脈沉者,乃疫邪伏在募原而未出表,故脈不浮,非陽虛也。其不渴者,邪未傳變,未入胃腑,故不能消水,非內寒也。故曰此半表半里之熱證似寒者也。又以里證論之,口燥咽干不得臥,邪在里也,其脈當滑,其身當熱,其便當結,(按:滑當作洪。經云:滑者陰氣有余也。主痰飲、宿食、吐逆諸癥。洪為氣血燔灼之候,主煩、主咽干,表里俱熱,二便澀,傷寒陽明經病。)而脈反沉微弱澀,身反四逆厥冷,大便反自利,則全似虛冷矣。醫者惑于脈之沉微弱澀,而誤用參、芪者有之;惑于四肢厥冷,而誤用桂、附者有之;惑于自利,而誤用參、術、干姜者有之。不知此等證,在時疫皆為在里,乃里熱之似寒者也,里實之似虛者也。其脈沉微弱澀,乃邪熱結于腸胃,氣不達于營衛也。其身反厥冷者,邪熱結于里,結于下,氣不達于外,通于上也。其自利者,乃熱結旁流也。故曰此里證之實證似虛,熱證似寒者也。總之時疫為熱因,與風寒之寒因大異,故脈證雖有似虛、似寒之時,而一辨其為時疫,則屬邪自外至,邪氣盛則實,大都反見虛寒假象,不可為所惑也。所謂虛證似實者,即以表證論之,頭痛,發熱,身疼痛,自汗,脈浮大,邪在表也,而屢用表散清涼藥,不唯不減,其證轉甚者,非藥力之不到,乃正氣不能傳藥力以達表,陰液不能隨陽氣以作汗也,此疫邪在表時,虛證之似實者也。治法氣虛者加參、芪于表藥即汗;陰虛者加潤劑于表藥亦汗。若不知其氣血兩虧,而宣表不已,勢必暴厥而成脫證矣。更以半表半里論之,胸脅痛,耳聾,嘔吐如瘧狀,脈弦,邪在半表半里也,而屢用和解消導藥,不唯不減,其癥更加者,非藥力之不到,乃中焦脾胃傷而氣不運,肝木傷而火燥逆也。此疫邪在半表半里時,虛證之似實者也。治法必合四君、六君于和解藥中,合四物于清解藥中,始能戰汗而解。若更消導清解不已,必至胃氣絕而死。更以里證論之,舌苔黃黑裂燥芒刺,胸腹脅臍硬痛,大小便閉,六脈數大,邪在里也。而屢用攻利藥,或總不得利,或利后而閉更甚,非藥力之不峻,乃正氣不能傳送腸胃,血液不能滋潤腸胃也。此疫邪傳里時,虛證之似實者也。氣虛者助氣以資傳送,血枯者養陰以藉濡滑,氣行津化,方得通利,此虛證之似實者也。若不知其為正氣虧竭而恣意攻利,必昏沉厥脫而死。總之藥不中病,則傷正氣,傷其下則正氣浮越而上逆,傷其中則正氣解散而外張。故脈證雖有似實似熱之時,而詢知其來路,若由治之太過者,即屬氣從內奪,正氣奪則虛,故臨證不可不慎也。”

以上諸家之論,堪稱言簡意賅,切中肯綮,讀后獲益良多。當然,還需要我們結合具體案例予以仔細分析體悟。

總之,醫案是中醫文獻中的瑰寶,其中辨別真假疑似病證的醫案,更是寶中之寶,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其精華,引以為鑒,這對于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動機和目的。

限于水平,書中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盛增秀

2016年6月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洛宁县| 淄博市| 墨脱县| 天祝| 育儿| 克东县| 额尔古纳市| 珠海市| 惠安县| 微山县| 抚州市| 广丰县| 兴宁市| 平湖市| 鹤岗市| 中江县| 赞皇县| 汝州市| 易门县| 五大连池市| 阜城县| 开江县| 和顺县| 民县| 怀仁县| 阿城市| 攀枝花市| 聂荣县| 宁蒗| 高唐县| 湘乡市| 隆子县| 昭苏县| 营口市| 进贤县| 册亨县| 甘洛县| 宣威市| 礼泉县| 德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