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方藥傳心錄作者名: 王緒前本章字數: 2209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14:25:00
麥門冬
1.作用
(1)養陰潤肺:用于陰虛肺燥有熱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啞等。
(2)益胃生津:用于陰虛內熱,津枯口渴;或熱病津傷之消渴、便秘。本品為養胃陰要藥。
(3)清心除煩:用于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多夢,健忘,心悸怔忡等。此外,本品還有潤燥滑腸之功,用于熱病傷津之腸燥便秘。
2.認知
(1)關于去心:張仲景《傷寒論》中竹葉石膏湯所用麥門冬有“去心”一說,陶弘景提出使用麥門冬“凡用取肥大者,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談到了去心的目的。到了明代也有去心一說,李時珍介紹了去心的方法,“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在《本草綱目》中所收載的方子中有去心者,也有不去心者。明清時代有人明確提出不去心,如《本草述鉤元》、《本草便讀》。陶弘景所云麥門冬不去心“令人煩”一說,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麥門冬去心與不去心所含成分基本相似,對臨床并無影響。現在臨床上,麥門冬一般是不去心的。
(2)關于補心氣:對麥門冬補心氣一說,見于多家本草著作,《本經·上品》主“羸瘦短氣”。《本草匯言》云:“麥門冬,清心潤肺之藥也。主心氣不足,驚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所以,古方用其治虛人元氣不運,胸腹虛氣痞滿。《本草新編》云:“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另外,麥門冬還有補氣的作用,如《傷寒論》中所載竹葉石膏湯主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此方雖然是用人參補氣,而方中麥門冬亦應有此作用。后世生脈飲也用于氣虛病證。綜上所述,麥門冬補氣一說可供臨床參考。
(3)關于配伍:麥門冬若配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對肺胃津傷之口渴效果較好。配玄參,能增強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一清一滋,金水相生。而臨床多配生地、玄參同用,即增液湯。根據臨床應用來看,三藥同用,效果增強。
(4)關于止咳:麥門冬具有潤肺作用,通過潤肺達到止咳作用,但清代徐靈胎認為咳嗽不可用麥門冬,云其膠黏太甚,容易留邪,配伍半夏則無此不良反應。根據張仲景用麥門冬的經驗的確是將其與半夏同用的,如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取其潤燥相濟,此說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借鑒使用。另外,根據臨床使用來看,麥門冬還可配伍麻黃同用,取麻黃宣暢肺氣,麥門冬滋潤肺陰,宣潤結合,互相制約,相輔相成。
本方中百部的藥性特點參見本書苦參止癢湯。
【小結】
本方由養陰清熱、滋陰潤燥的藥物組成,其中百合、麥門冬、天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燥的作用,尤其對肺陰不足、肺燥者有效。百部有直接殺滅結核桿菌的作用,對于因肺結核所致的咳嗽、咳血作用較好;白及能促進受損的肺組織修復;白果能治療肺病日久所致的久咳久喘病證,故諸藥配伍達到滋潤肺臟之功。
(1)對肺燥的認識:本方是治肺燥之方,而治燥大法,有“上燥治氣,下燥治血”之說。肺燥證多見于秋季。臨床表現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顴紅,聲音嘶啞,唇、舌、咽、鼻干燥欠潤。此病常見于感冒、咳嗽、肺癆、肺癰、肺痿,以及西醫所說的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疾病。外感時令燥邪,或久咳均可傷肺耗津,引起肺燥證。燥邪傷肺多發生在秋季,故又稱秋燥。肺燥據其成因分外燥與內燥兩類,據外感時令燥邪的性質不同,外燥又可分為涼燥和溫燥。肺燥的治療以潤燥養肺為主。本方以四百二冬組成,除養陰潤肺外,對肺系疾病亦多有作用。
(2)關于養肺陰藥物的選擇應用:因肺為嬌臟,臨床治療肺陰傷病證時,不能選擇太過滋膩之品。作者多喜用平淡之品,如南沙參、北沙參、山藥、玉竹,而對阿膠、熟地這些比較滋膩的藥物要慎用,以免損傷脾胃。對收斂之性的藥物則更要慎重選擇,因為收斂之品容易斂邪。兒童應慎重選擇收斂之品。
在食物方面,如白蘿卜有消食化痰止咳的作用,蜂蜜則是潤燥、養肺、益氣之佳品,可以將白蘿卜與蜂蜜清蒸燉制后食用。也可將雪梨與川貝、冰糖隔水放入蒸鍋內,蒸1小時,取出溫服。若將銀耳洗凈,放入碗中用冷開水浸泡,待其發脹后,與冰糖隔水蒸燉2~3小時服,并飲湯。
(3)關于止咳用藥:咳嗽是最常見的疾病和癥狀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季最多,而秋天的咳嗽大多為燥咳。常見咳嗽類型有多種,如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痰濕咳嗽、陰傷咳嗽、氣虛咳嗽。咳嗽能將呼吸道內的痰液、異物排出,從而保持呼吸道的清潔和通暢,有利于身體健康。止咳藥多是對癥治療,治標以緩解癥狀,還需使用固護正氣藥物,才能收到標本兼顧的治療效果。
諸多止咳藥中,有些藥蜜炙后作用加強,如百部、百合、麻黃、紫菀、款冬花、枇杷葉、罌粟殼、馬兜鈴、甘草等。性味偏寒的止咳藥,主治熱咳,如桑葉、菊花、牛蒡子、川貝母、浙貝母、桔梗、胖大海、前胡、枇杷葉、南沙參、北沙參、五倍子、青黛、瓜蔞皮、瓜蔞仁、海蛤殼、車前子、麥門冬、天門冬。性味偏溫的止咳藥,主治寒咳,如麻黃、紫蘇、杏仁、半夏、橘皮、生姜、紫菀、款冬花、旋覆花、五味子、洋金花、佛手、香櫞等。性味較平和的止咳藥,如百部、百合、訶子、罌粟殼、烏梅、玉竹、黃精、山藥、甘草等。上述藥中,以杏仁、百部、山藥、甘草則無論寒熱虛實均可使用。
【病案舉例】
牛某,男,40歲。反復咳嗽不已已經半年,痰少,時有血絲咳出,咽喉干燥,自覺體內發熱發燥,時有手心發熱,大便較干,睡眠不深,后經檢查為肺結核。除用抗癆藥物外,乃疏以四百二冬膏囑其堅持服用,連用3個月后,無咳嗽,自覺體內熱感消失,咽部不干燥,大便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