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子
1.作用
(1)化痰散結:用于癭瘤,取其化痰軟堅、散結消癭的特點。
(2)清熱解毒: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3)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黃藥子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氣喘、百日咳等。
2.認知
(1)關于作用部位:第5、6版《中藥學》教材認為黃藥子首載于宋代《開寶本草》,7版教材則認為首載于明代《滇南本草》,目前在2010年版的《中國藥典》中無相關內容的記載。《中藥學》教材以“黃藥子”為正規名稱,又名黃獨。黃藥子主要作用部位是頸部,為治療癭瘤要藥。根據其使用特點,凡頸部腫脹、疼痛多用,如甲狀腺瘤、囊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癌等多種疾病。因此,在表述此藥作用時,多云其具有消痰之功。對于“消痰”的術語,通常指的是肺竅以外的痰,即廣義之痰,包括痰包、痰核、癭瘤、瘰疬等。而“祛痰”,通常指的是肺竅之痰。化痰則包括廣義、狹義之痰。
(2)關于毒性:黃藥子有毒,尤其是對于肝臟有損害,所以在臨床中使用的劑量不能太大,以免造成肝臟傷害。若中毒表現為口干、食欲不振、惡心、腹痛,嚴重者出現黃疸、肝臟損害,甚至死亡。輕微中毒可用綠豆湯、甘草大劑量煎水飲服。西藥可以對癥處理。
(3)關于清熱解毒:黃藥子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治療熱毒證和毒蛇咬傷。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八》有一首治療“天皰水瘡”的方子,是用“黃藥子末,搽之”,也就是說外用效果較好。現用其治療甲狀腺癌及消化、呼吸系統腫瘤。